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以“问题解决”为要旨,基于地理视角,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思维,在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自主构建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塑造地理品格。本文基于“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地理“问题式教学”及应用实施进行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 问题式教学 应用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问题式教学”[1]。“问题式教学是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有力’抓手’,以素养立意的课堂对问题式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地理学科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应用,“旧课标(实验版)”指出“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新课标(2017版)中提出并强调“重视并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教师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具备必备学术要求的地理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置身于其中,以“问题呈现”为连接点,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和必备关键能力。
一、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解
“问题式教学”遵循一般问题教学的活动规律,同时依据地理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地理思想方法。地理“问题式教学”是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的真实情境之中,以“问题链”的形式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建立知识结构,有效整合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培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地理问题的发现”与“地理问题的解决”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是针对真实具体的地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的,是一种可以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辅助,从而达到解决“地理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链)的设计。地理情境创设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思维的培养。“问题式教学”中情景是基础,问题是重点,问题链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如图1~2。
1.创设问题情境,反映真实场景和实际生活
教师在结合学生所需掌握的地理学科知识基础上,按照现实生活经历、感知与体验的真实生活场景下呈现的能反映地理学中的问题,营造一定问题情境氛围及创设合适的地理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带有地理学科特色、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及能够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迫切愿望和学习兴趣等内驱力的地理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未知,推动学生对原有知识认知结构进行调用、重组,为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进行服务。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莞式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搜寻与地理问题和教学主体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音频、视像等辅助地理资料,特别是提供一些生活性、趣味性以及情境再现能力较强的资料,如地理实验、AR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愿。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水平、生活实际体验和社会现实的情境,同时兼顾地理学术背景以帮助学生创设和建构问题情境,深化学生感知、加深学生理解。
2.依托问题情境,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链”
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要求的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知识、能力实际情况,依据地理问题情境呈现出的素材内容,提出与地理知识结构息息相关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感知和获取。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是直接呈现在案例情境与问题中,而是通过在问题情境下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感知和获取。教师应结合呈现的问题情境材料,向学生提出趣味性强、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能够做到问题情境、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
在《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空气运动,借助“艾条白烟方向变化”的视频化问题情境(如图3),展现空气由于受热不均从而导致气流运动这一地理现象。即“冬季,在开着暖空调的室内燃烧艾条,一根垂直方向上燃烧的艾条,在正常高度静止时,白烟方向向上;将艾条平行下移至门槛处时,白烟的方向由室外向室内飘动;将艾条平行上移至头顶处时,白烟的方向发生转变,由室内向室外飘动”。通过这一视频的播放,借助艾条的白烟變化方向,学生能够通过视觉的情境呈现感受到空气气流的运动,并且对此感到惊讶和神奇,纷纷好奇“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并根据视频中反映的现象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室内开着暖空调,室外温度接近0℃,有着巨大的温度差异,联系不同温度下空气气团的性质”引出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导致大气运动。即有效突破“热力环流”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此,借助视频拍摄的画面,通过这样一个真实问题情境的呈现,并依据问题情境设计与之相关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热力环流”这一节内容的探索,使学生能够尝试在自主推导的过程中有效突破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
3.“问题”解决,自主建构知识
问题的创设最终应回归问题的解决与知识构建。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由地理现象的分析促进地理思维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资料与问题情境,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地理概念及原理、认知能力进行整合,通过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获得蕴含在问题中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
问题设计包含具有开放性、现实意义、可探究的结构不良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观察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状况进行一定的反馈和评价。其实施应用过程参考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法),通过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出的思维状况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以及拓展抽象结构。
例如,在“热力环流”这一教学内容中,以“若在夏天时老师又在办公室烧艾(办公室空调开启制冷模式)的话,其白烟方向仍会像我们视频中反映的那样吗?为什么?”这一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旨在反馈学生是否能从热力环流角度思考空气流动问题。同时又可以呼应课堂导入所呈现的真实场景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通过同一场景季节的改变,室内与室外的热量条件也随之改变,让学生能够在抓住热力环流及其形成过程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下某一处的热量差异会随之而变。参考SOLO分类评价法,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此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状况进行一定的反馈和评价,如图4所示。
结语
“问题式教学”,并非对“问题”或者“提问”的简单问答,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下,体现“问题”与教学内容结构之间的关联和衔接,使学生在复杂真实情境之中,凭借对结构不良问题的任务驱动,达到获取新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目的。它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地理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问题意识、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自身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芸先.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5):35-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谷莹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245-246.
(作者单位:1.东莞市光明中学;2.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 问题式教学 应用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问题式教学”[1]。“问题式教学是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有力’抓手’,以素养立意的课堂对问题式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地理学科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应用,“旧课标(实验版)”指出“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新课标(2017版)中提出并强调“重视并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教师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具备必备学术要求的地理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置身于其中,以“问题呈现”为连接点,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和必备关键能力。
一、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解
“问题式教学”遵循一般问题教学的活动规律,同时依据地理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地理思想方法。地理“问题式教学”是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的真实情境之中,以“问题链”的形式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建立知识结构,有效整合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培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地理问题的发现”与“地理问题的解决”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是针对真实具体的地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的,是一种可以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辅助,从而达到解决“地理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链)的设计。地理情境创设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思维的培养。“问题式教学”中情景是基础,问题是重点,问题链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如图1~2。
1.创设问题情境,反映真实场景和实际生活
教师在结合学生所需掌握的地理学科知识基础上,按照现实生活经历、感知与体验的真实生活场景下呈现的能反映地理学中的问题,营造一定问题情境氛围及创设合适的地理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带有地理学科特色、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及能够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迫切愿望和学习兴趣等内驱力的地理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未知,推动学生对原有知识认知结构进行调用、重组,为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进行服务。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莞式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搜寻与地理问题和教学主体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音频、视像等辅助地理资料,特别是提供一些生活性、趣味性以及情境再现能力较强的资料,如地理实验、AR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愿。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水平、生活实际体验和社会现实的情境,同时兼顾地理学术背景以帮助学生创设和建构问题情境,深化学生感知、加深学生理解。
2.依托问题情境,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链”
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要求的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知识、能力实际情况,依据地理问题情境呈现出的素材内容,提出与地理知识结构息息相关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感知和获取。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是直接呈现在案例情境与问题中,而是通过在问题情境下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感知和获取。教师应结合呈现的问题情境材料,向学生提出趣味性强、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能够做到问题情境、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
在《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空气运动,借助“艾条白烟方向变化”的视频化问题情境(如图3),展现空气由于受热不均从而导致气流运动这一地理现象。即“冬季,在开着暖空调的室内燃烧艾条,一根垂直方向上燃烧的艾条,在正常高度静止时,白烟方向向上;将艾条平行下移至门槛处时,白烟的方向由室外向室内飘动;将艾条平行上移至头顶处时,白烟的方向发生转变,由室内向室外飘动”。通过这一视频的播放,借助艾条的白烟變化方向,学生能够通过视觉的情境呈现感受到空气气流的运动,并且对此感到惊讶和神奇,纷纷好奇“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并根据视频中反映的现象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室内开着暖空调,室外温度接近0℃,有着巨大的温度差异,联系不同温度下空气气团的性质”引出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导致大气运动。即有效突破“热力环流”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此,借助视频拍摄的画面,通过这样一个真实问题情境的呈现,并依据问题情境设计与之相关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热力环流”这一节内容的探索,使学生能够尝试在自主推导的过程中有效突破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
3.“问题”解决,自主建构知识
问题的创设最终应回归问题的解决与知识构建。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由地理现象的分析促进地理思维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资料与问题情境,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地理概念及原理、认知能力进行整合,通过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获得蕴含在问题中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
问题设计包含具有开放性、现实意义、可探究的结构不良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观察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状况进行一定的反馈和评价。其实施应用过程参考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法),通过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出的思维状况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以及拓展抽象结构。
例如,在“热力环流”这一教学内容中,以“若在夏天时老师又在办公室烧艾(办公室空调开启制冷模式)的话,其白烟方向仍会像我们视频中反映的那样吗?为什么?”这一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旨在反馈学生是否能从热力环流角度思考空气流动问题。同时又可以呼应课堂导入所呈现的真实场景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通过同一场景季节的改变,室内与室外的热量条件也随之改变,让学生能够在抓住热力环流及其形成过程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下某一处的热量差异会随之而变。参考SOLO分类评价法,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此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状况进行一定的反馈和评价,如图4所示。
结语
“问题式教学”,并非对“问题”或者“提问”的简单问答,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下,体现“问题”与教学内容结构之间的关联和衔接,使学生在复杂真实情境之中,凭借对结构不良问题的任务驱动,达到获取新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目的。它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地理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问题意识、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自身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芸先.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5):35-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谷莹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245-246.
(作者单位:1.东莞市光明中学;2.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