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寻求好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 外在力量 综合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详细、具体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以下根据学生上课表现情况和其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分析:
(一)效率型。
此类学生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强,做事迅速且有效率。应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拓展知识面,增加阅读范围,培养其更深层次的文化素养,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探索欲和挑战性,激发他们去思考和尝试。
(二)平稳拒外型。
此类学生沉静、稳重,办事认真、细心,课上他们会认真听讲,课下会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但不善言谈和交际。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表达和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曾组织了一些诗歌朗读、歌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以此拉近与这些学生的距离,让他们不再羞于表达自己,尽快地融入班集体中。
(三)问题型。
这类学生调皮捣蛋、不遵循校规班规。针对他们,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案:
1.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呼唤、用真情去鼓励他们,我相信他们也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并改掉那些错误的行为方式,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并会以诚相待。
2.帮助他们找优点、价值感和认同感。这些学生常常学习态度不端正、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差,“厌学”情绪严重,教师可以朋友的角色和身份来引导他们走出人生误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同时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增强自信心,多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以满足他们被他人的认同感和获得自身的生命价值感。
3.推荐励志书籍,为人生重新定位。励志书籍的阅读可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在品读他人的人生经历时,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多媒体的应用——“外在力量”的介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语文教学的内容应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活力、更应展现文字文学的魅力。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调和沉闷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生动的音频效果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从而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通过多媒体,学生欣赏到一条悠长寂寥的雨巷,倾颓的篱墙、蒙蒙的细雨,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出现,朗读者低沉、哀缓的声音,都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清、冷漠、惆怅的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孤独感和彷徨感,有了这份认知,学生就会更容易地根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去把握其心理和情态。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容量。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可适当借助多媒体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拓展知识面,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如在学习王蒙的《善良》时,为了阐述善良的真正内涵,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徐本禹的案例,并根据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错误观点“善良已经过时”和“善良即愚蠢”,观看当今社会上一些丑恶、黑暗、有失公平、破坏和谐的案例,将“善”与“恶”进行对比,来启发学生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
三、多角度、多学科配合语文教学——打造“综合学科”
语文涉及面广,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课本基础知识外,融合其他专业知识一并为学生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知识性,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从绘画(美术)角度来感受文章的图画美。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作者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的语言很受学生喜欢,尤其是月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我要求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从作者欣赏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本文的语境,将月下荷塘特殊的魅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位学生上交了一张水粉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朦胧的月色,描绘得形象逼真。可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二)用歌唱(音乐)的形式来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如学习柳永《雨霖铃》时,我要求学生将这首词的内容和一些伤感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串联起来进行演唱和背诵,通过演唱改编后的歌词内容,他们不但背过了这首词,并感受到作者分别时痛苦的心情,从中也体会到了学习和背诵的乐趣。
(三)从表演角度来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学习曹禺的《雷雨》时,我只将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简单地对学生讲解,由他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安排学生表演。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他们成功地表演了这幕发生在周家客厅内浓缩了几十年爱恨情仇的话剧,学生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掌握和理解基本到位,尤其是周朴园的表演者,更是将周朴园专制蛮横、虚伪残忍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针对周朴园的阴暗面,有的学生认为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并举例说明,可见这些学生在欣赏话剧时确实在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应大力倡导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生情感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学生内在因素的调节,还是外在因素的指导,都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希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年轻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并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薛彦华、张爱华.教育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鲁忠义.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情感教育 外在力量 综合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详细、具体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以下根据学生上课表现情况和其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分析:
(一)效率型。
此类学生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强,做事迅速且有效率。应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拓展知识面,增加阅读范围,培养其更深层次的文化素养,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探索欲和挑战性,激发他们去思考和尝试。
(二)平稳拒外型。
此类学生沉静、稳重,办事认真、细心,课上他们会认真听讲,课下会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但不善言谈和交际。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表达和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曾组织了一些诗歌朗读、歌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以此拉近与这些学生的距离,让他们不再羞于表达自己,尽快地融入班集体中。
(三)问题型。
这类学生调皮捣蛋、不遵循校规班规。针对他们,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案:
1.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呼唤、用真情去鼓励他们,我相信他们也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并改掉那些错误的行为方式,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并会以诚相待。
2.帮助他们找优点、价值感和认同感。这些学生常常学习态度不端正、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差,“厌学”情绪严重,教师可以朋友的角色和身份来引导他们走出人生误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同时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增强自信心,多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以满足他们被他人的认同感和获得自身的生命价值感。
3.推荐励志书籍,为人生重新定位。励志书籍的阅读可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在品读他人的人生经历时,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多媒体的应用——“外在力量”的介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语文教学的内容应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活力、更应展现文字文学的魅力。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调和沉闷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生动的音频效果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从而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通过多媒体,学生欣赏到一条悠长寂寥的雨巷,倾颓的篱墙、蒙蒙的细雨,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出现,朗读者低沉、哀缓的声音,都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清、冷漠、惆怅的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孤独感和彷徨感,有了这份认知,学生就会更容易地根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去把握其心理和情态。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容量。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可适当借助多媒体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拓展知识面,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如在学习王蒙的《善良》时,为了阐述善良的真正内涵,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徐本禹的案例,并根据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错误观点“善良已经过时”和“善良即愚蠢”,观看当今社会上一些丑恶、黑暗、有失公平、破坏和谐的案例,将“善”与“恶”进行对比,来启发学生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
三、多角度、多学科配合语文教学——打造“综合学科”
语文涉及面广,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课本基础知识外,融合其他专业知识一并为学生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知识性,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从绘画(美术)角度来感受文章的图画美。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作者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的语言很受学生喜欢,尤其是月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我要求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从作者欣赏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本文的语境,将月下荷塘特殊的魅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位学生上交了一张水粉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朦胧的月色,描绘得形象逼真。可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二)用歌唱(音乐)的形式来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如学习柳永《雨霖铃》时,我要求学生将这首词的内容和一些伤感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串联起来进行演唱和背诵,通过演唱改编后的歌词内容,他们不但背过了这首词,并感受到作者分别时痛苦的心情,从中也体会到了学习和背诵的乐趣。
(三)从表演角度来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学习曹禺的《雷雨》时,我只将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简单地对学生讲解,由他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安排学生表演。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他们成功地表演了这幕发生在周家客厅内浓缩了几十年爱恨情仇的话剧,学生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掌握和理解基本到位,尤其是周朴园的表演者,更是将周朴园专制蛮横、虚伪残忍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针对周朴园的阴暗面,有的学生认为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并举例说明,可见这些学生在欣赏话剧时确实在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应大力倡导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生情感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学生内在因素的调节,还是外在因素的指导,都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希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年轻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并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薛彦华、张爱华.教育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鲁忠义.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