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编辑部近期收到的有关写作教学的众多投稿中,涉及“元写作”“微写作”“写作虹吸效应”等内容的文章颇有新意。王荣生先生曾撰文指出“我国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不管你是否认同这一论断,写作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弱势与其在语文教学中该有的重要地位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所以,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尚需更多的努力。有鉴于此,本期以“写作教学新思维”为专题刊发这些研究角度新颖的论文,供读者参考。
摘 要:在青少年中开展“元写作”教学实践,可以引导青少年对自身的写作知识、体验、经验进行回顾、检视、修正。课堂实践及反馈表明: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是什么”“为何写作”“该如何写”等基本问题,能催发学生充满觉醒意识的反思、质疑、争辩,对写作产生富有启迪意义的新认知,并凸显自我勉励与勇气的新追求。
关键词:元写作;元认知;写作教学
20世纪,科学与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出现了“元科学”“元理论”“元哲学”“元认知”等研究,以回顾、监控、调整与规划自身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元认知”研究,表明了“监控、调节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无论是目标的确定与修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操作加工策略的选用与更换、产品结果的检查与信息反馈,都需要监控系统综合各层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发出协调和行动指令”[1]。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习者亦应对其本身进行认知与思考,以对自身的写作知识、经验、体验进行回顾、检视、修正,以确认自己是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而不是误入迎合教师、家长,满足考试要求等歧路。笔者将“关于写作的写作”,即“以对写作本身进行的思考为内容的写作”称为“元写作”。
一、“元写作”教学的意义及构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是人类总结经验、传承文明、提出设想、交流沟通的特别重要的技能。古今中外的教学活动都特别重视写作教学的开展。也因为写作不言自明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把注意力放在教學“写什么”“如何写”上,涌现了大量以创生写作内容为指向的写作教学范式,如通过活动、漫画、乡土体验等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活动作文”“漫画作文”“乡土作文”等,以及以练习写作技能为指向的教学范式,如“入格、入体、入语”写作训练等,忽视了“写作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写”的思考与讨论,导致学生在快速习得技巧的同时也偏离了写作的根本特性与作用,出现了“套作”“造假”等学生习作怪象。因此,对“写作”本身进行思考与讨论,应是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在构思“元写作”的教学实践时重点考虑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用什么材料来支持学生对“写作”本身的探讨
“关于写作”的写作,必定要探讨“写作是什么”“写作为什么”“我是如何写作的”“我的写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正”等问题。仅仅依靠青少年自身的写作认知、体验与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辨,显然是力量单薄的。况且,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在较长的时间里受同一位教师的引导,对写作的认知容易趋同,趋同的思维倾向不利于打开探讨的空间,使得对写作本身回顾、检视的角度偏于单一。因此,要有效地引发探讨,需要引进一些“外来”的观点。
笔者在互联网上就“写作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进行”等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在“三辰影库”的《周国平论写作》中,周国平向中学生表达了如下观点:
1.要为自己而写作,不要为了迎合编辑、迎合时尚而写作,否则当你得不到编辑们认可时就很容易丧失信心;
2.很多文学大家都认为写作是一种精神需要,不写就难受,写了就舒服;
3.写作可以满足内心的需要,留住似水年华,超越苦难。
这些观点既鲜明又与我们平时教学中常常讲授的“看清习作要求”“注重细节描写”“审清题意,注意开门见山、结尾点题”等说法不太一样,可能会与青少年现有的对写作的认知与体验发生冲突,从而打开新的审视视角与探讨空间。
(二)用什么方式组织学生探讨
有了不同的视角与观点之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有意义学习”的倡导者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如在学习佛教的知识材料时,先学习“在抽象和概括水平更高的层次上的佛教教义”比先学习“佛教与基督教教义异同”及先学习“与新材料无关的佛教历史”的效果要好,因为抽象与概括水平更高层次上的知识有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2]“元写作”的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写作认知,意识到自己原先对写作的认知很可能是片面的,有偏差的——事实上,认知的偏差无处不在。因此,笔者选择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李欧·李奥尼写作的《鱼就是鱼》这个讲述认知偏差的小故事作为探讨对“写作”的认知与回顾、修正的引导性材料(《鱼就是鱼》讲述了从未离开过水的小鱼听青蛙讲人、鸟、奶牛是什么样的,小鱼认为自己都听懂了,但让小鱼将自己理解的人、鸟、奶牛画出来时,人是“长了两条腿的鱼”、鸟是“长了翅膀的鱼”、奶牛是“长了乳房的鱼”,以此反映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这个绘本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青少年将“对写作认知、体验、经验的审视”纳入到“认知偏差”普遍存在的总括性前提中,形成“修正”的心向与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
此外,为了让青少年能更坦诚大胆地参与对“写作为什么、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去写”的讨论,笔者设想用“亚瑟王圆桌会议”的形式来设计板书,将苏格拉底、柏拉图、周国平、大卫·克里斯汀、李欧·李奥尼等人的相关观点书写在“圆桌”之侧(图1),体现“不分上下尊卑”“一律平等”“协商”的理念,以期青少年能大胆坦率地说出自己对写作的理解与困惑。 二、“元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学生反馈
笔者用《鱼就是鱼》作为引导性材料导入之后,借助《周国平论写作》的视频引发学生讨论“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为谁而写”“写什么”等关于写作的基本问题,在此过程中反思“我平时作文是真的在练习写作吗”“我在为谁写”“我的体验是怎样的”“今后可以怎么写”等问题。整堂课学生的举手发言并不积极,似乎总在“轻声附和”“小声嘀咕”“若有所思”。然而,课后阅读他们的“对‘写作’的写作”,发现他们的思维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反思自己的写作行为,丰富对写作的认知以及调整、规划自己的写作行为方面都有鲜明清晰的表述。
(一)为何而写——充满觉醒意识的反思与质疑、争辩并存
学生对自己“为何写作”的反思真诚且深刻,充满了觉醒意识,如:
周国平说很多大作家写作都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就是“不写很难受,写了就舒服”,而我恰恰相反,我是“不写很舒服,写了就难受”。为什么?我写作仅为完成任务,去赚作文分。我这么做,真的是在练习写作吗?
参加了这次“关于写作”的课之后,我被震撼到了。那节课虽不是什么太重大且意义非凡的课,但我却被老师的话震撼到了。她在那节课上问我们什么是写作,我听到别人答了。可我也在心里问自己:我对写作一直持什么态度?是为了应付老师,还是自己真心想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写出来?实际上,我无疑选择了前者。这是为什么?我想,我是应该端正态度看待写作了。
写作,首先要学会坚持为自己写,如果盲目地写,并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那就没有意义,说得难听点就是虚度年华。青春为自己,不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去满足老师或其他人的要求。
当然也有质疑与争辩,如:
周国平说“写作是自由的,要为自己写”,我不同意!没有写作这个爱好的人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让老师、父母高兴而已。我也很厌倦写作,但我很享受结了尾之后胜利般的喜悦自豪。上个周六,我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写完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终于完成了!
为谁而写?我不禁产生困惑。读书这么多年,在老师的要求下写出的作文也有上百篇,但为自己写的有多少呢?可我现在是学生,在写作界里,我们只能称为“跑龙套的”(严格来说,连“跑龙套的”都不如),“跑龙套的”只得听导演的,无法自己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为自己写固然很享受,但不一定得到别人的認可。那你就要问,为什么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乎别人的感受?好!那我就告诉你:每年高考所出现的“零分作文”,那些坐在考场上写下那些对现实不满、对一些阴暗风气斥责的学子,他们可都是为自己而写、写自己所想,最后还不是落得与名校背道而驰的下场!
(二)何为写作——富有启迪意义的新认识
通过课堂引发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对写作产生的新认识也令笔者感到十分欣喜:
这节课是我有史以来听得最认真的课了。我始终没有走神,状态十分好,并且,这节课我也收获颇多。课上,老师介绍了一些名人、作家对写作的看法,不过,那些人名我完全没注意到,我只是感觉我对作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作文是用文字记录心中所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作文看作是一个隐形的朋友,是你精神与感情的寄托。
如果写作就是写我们想写的内容,那么写作就根本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每个人都是有一些想法的,只要写下来就可以了。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写作就是把脑子里的东西移到纸上的过程。你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使它不走样。
写作是一种力量,一开始它很平凡,但你用它来搏击胆怯、黑暗,积累智慧,坚持下去,写作就会成为伟大的力量。
我觉得,为自己写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强大到足够让别人肯定你的文章,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幼稚矫情或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被别人唾弃轻视。
(三)该如何写——凸显自我勉励的成长追求
学生对自己“该怎样去写作”的想法凸显着积极向上的自我勉励与勇气:
对我来说,写作一直是一个难题:第一,我不会构思;第二,我的字很丑。所以我不愿意去写作。我写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老师,没有流露出真实的感情,怕被老师笑话。我想,我应该勇敢一些了,哪怕被笑话,也要写我所想。字丑,不能成为阻碍我写作的绊脚石。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大大地表扬了,我高兴得简直要飞上天。可也是从那时起,我变得越来越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写作文。很多时候,我都在猜老师喜欢怎么样的作文。我想,我的出发点偏离了。写作是为了提升自我,而不是为了让老师、父母高兴,不是为了消磨青春,荒废自我。
对于写作,我们不应追求写出多大成就、多大荣誉,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悟,不要再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做这件事,保持自我,不忘初心。
写作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是为自己生活更充实,水平更高。即便没有掌声、没有鼓励也要坚持下去。信念与坚持让写作进步,人生也是如此。
作业使我们格外繁忙,所以一周只写一次作文,这次作文还是骗老师的,这等于没有真正地练习作文。也许现在的你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很重视,但你首先要告诉自己:你不是为老师活着,你要学真本领,就算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自己也不能灰心。
三、结语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结构理论将认知过程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三大类,其中元成分是最高级的,它用来执行计划、作出决策和实行监控。[3]“元写作”的教学尝试表明: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是什么”“为何写作”“该如何写”等基本问题,对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认知、匡正自己的写作行为、确认自己的写作追求有很大帮助。学生充满觉醒意识的反思、质疑、争辩,以及对写作产生的富有启迪意义的新认知、新追求,都令人折服,令人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自勉与勇气,他们对成长的渴望。“元写作”教学实践对师生通过反思、探讨学科本质促进学习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董奇.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5):57.
[2]王羽左.学习与教学:经典研究的启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75.
[3]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责任编辑:方龙云)
摘 要:在青少年中开展“元写作”教学实践,可以引导青少年对自身的写作知识、体验、经验进行回顾、检视、修正。课堂实践及反馈表明: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是什么”“为何写作”“该如何写”等基本问题,能催发学生充满觉醒意识的反思、质疑、争辩,对写作产生富有启迪意义的新认知,并凸显自我勉励与勇气的新追求。
关键词:元写作;元认知;写作教学
20世纪,科学与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出现了“元科学”“元理论”“元哲学”“元认知”等研究,以回顾、监控、调整与规划自身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元认知”研究,表明了“监控、调节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无论是目标的确定与修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操作加工策略的选用与更换、产品结果的检查与信息反馈,都需要监控系统综合各层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发出协调和行动指令”[1]。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习者亦应对其本身进行认知与思考,以对自身的写作知识、经验、体验进行回顾、检视、修正,以确认自己是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而不是误入迎合教师、家长,满足考试要求等歧路。笔者将“关于写作的写作”,即“以对写作本身进行的思考为内容的写作”称为“元写作”。
一、“元写作”教学的意义及构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是人类总结经验、传承文明、提出设想、交流沟通的特别重要的技能。古今中外的教学活动都特别重视写作教学的开展。也因为写作不言自明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把注意力放在教學“写什么”“如何写”上,涌现了大量以创生写作内容为指向的写作教学范式,如通过活动、漫画、乡土体验等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活动作文”“漫画作文”“乡土作文”等,以及以练习写作技能为指向的教学范式,如“入格、入体、入语”写作训练等,忽视了“写作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写”的思考与讨论,导致学生在快速习得技巧的同时也偏离了写作的根本特性与作用,出现了“套作”“造假”等学生习作怪象。因此,对“写作”本身进行思考与讨论,应是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在构思“元写作”的教学实践时重点考虑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用什么材料来支持学生对“写作”本身的探讨
“关于写作”的写作,必定要探讨“写作是什么”“写作为什么”“我是如何写作的”“我的写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正”等问题。仅仅依靠青少年自身的写作认知、体验与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辨,显然是力量单薄的。况且,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在较长的时间里受同一位教师的引导,对写作的认知容易趋同,趋同的思维倾向不利于打开探讨的空间,使得对写作本身回顾、检视的角度偏于单一。因此,要有效地引发探讨,需要引进一些“外来”的观点。
笔者在互联网上就“写作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进行”等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在“三辰影库”的《周国平论写作》中,周国平向中学生表达了如下观点:
1.要为自己而写作,不要为了迎合编辑、迎合时尚而写作,否则当你得不到编辑们认可时就很容易丧失信心;
2.很多文学大家都认为写作是一种精神需要,不写就难受,写了就舒服;
3.写作可以满足内心的需要,留住似水年华,超越苦难。
这些观点既鲜明又与我们平时教学中常常讲授的“看清习作要求”“注重细节描写”“审清题意,注意开门见山、结尾点题”等说法不太一样,可能会与青少年现有的对写作的认知与体验发生冲突,从而打开新的审视视角与探讨空间。
(二)用什么方式组织学生探讨
有了不同的视角与观点之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有意义学习”的倡导者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如在学习佛教的知识材料时,先学习“在抽象和概括水平更高的层次上的佛教教义”比先学习“佛教与基督教教义异同”及先学习“与新材料无关的佛教历史”的效果要好,因为抽象与概括水平更高层次上的知识有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2]“元写作”的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写作认知,意识到自己原先对写作的认知很可能是片面的,有偏差的——事实上,认知的偏差无处不在。因此,笔者选择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李欧·李奥尼写作的《鱼就是鱼》这个讲述认知偏差的小故事作为探讨对“写作”的认知与回顾、修正的引导性材料(《鱼就是鱼》讲述了从未离开过水的小鱼听青蛙讲人、鸟、奶牛是什么样的,小鱼认为自己都听懂了,但让小鱼将自己理解的人、鸟、奶牛画出来时,人是“长了两条腿的鱼”、鸟是“长了翅膀的鱼”、奶牛是“长了乳房的鱼”,以此反映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这个绘本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青少年将“对写作认知、体验、经验的审视”纳入到“认知偏差”普遍存在的总括性前提中,形成“修正”的心向与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
此外,为了让青少年能更坦诚大胆地参与对“写作为什么、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去写”的讨论,笔者设想用“亚瑟王圆桌会议”的形式来设计板书,将苏格拉底、柏拉图、周国平、大卫·克里斯汀、李欧·李奥尼等人的相关观点书写在“圆桌”之侧(图1),体现“不分上下尊卑”“一律平等”“协商”的理念,以期青少年能大胆坦率地说出自己对写作的理解与困惑。 二、“元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学生反馈
笔者用《鱼就是鱼》作为引导性材料导入之后,借助《周国平论写作》的视频引发学生讨论“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为谁而写”“写什么”等关于写作的基本问题,在此过程中反思“我平时作文是真的在练习写作吗”“我在为谁写”“我的体验是怎样的”“今后可以怎么写”等问题。整堂课学生的举手发言并不积极,似乎总在“轻声附和”“小声嘀咕”“若有所思”。然而,课后阅读他们的“对‘写作’的写作”,发现他们的思维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反思自己的写作行为,丰富对写作的认知以及调整、规划自己的写作行为方面都有鲜明清晰的表述。
(一)为何而写——充满觉醒意识的反思与质疑、争辩并存
学生对自己“为何写作”的反思真诚且深刻,充满了觉醒意识,如:
周国平说很多大作家写作都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就是“不写很难受,写了就舒服”,而我恰恰相反,我是“不写很舒服,写了就难受”。为什么?我写作仅为完成任务,去赚作文分。我这么做,真的是在练习写作吗?
参加了这次“关于写作”的课之后,我被震撼到了。那节课虽不是什么太重大且意义非凡的课,但我却被老师的话震撼到了。她在那节课上问我们什么是写作,我听到别人答了。可我也在心里问自己:我对写作一直持什么态度?是为了应付老师,还是自己真心想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写出来?实际上,我无疑选择了前者。这是为什么?我想,我是应该端正态度看待写作了。
写作,首先要学会坚持为自己写,如果盲目地写,并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那就没有意义,说得难听点就是虚度年华。青春为自己,不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去满足老师或其他人的要求。
当然也有质疑与争辩,如:
周国平说“写作是自由的,要为自己写”,我不同意!没有写作这个爱好的人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让老师、父母高兴而已。我也很厌倦写作,但我很享受结了尾之后胜利般的喜悦自豪。上个周六,我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写完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终于完成了!
为谁而写?我不禁产生困惑。读书这么多年,在老师的要求下写出的作文也有上百篇,但为自己写的有多少呢?可我现在是学生,在写作界里,我们只能称为“跑龙套的”(严格来说,连“跑龙套的”都不如),“跑龙套的”只得听导演的,无法自己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为自己写固然很享受,但不一定得到别人的認可。那你就要问,为什么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乎别人的感受?好!那我就告诉你:每年高考所出现的“零分作文”,那些坐在考场上写下那些对现实不满、对一些阴暗风气斥责的学子,他们可都是为自己而写、写自己所想,最后还不是落得与名校背道而驰的下场!
(二)何为写作——富有启迪意义的新认识
通过课堂引发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对写作产生的新认识也令笔者感到十分欣喜:
这节课是我有史以来听得最认真的课了。我始终没有走神,状态十分好,并且,这节课我也收获颇多。课上,老师介绍了一些名人、作家对写作的看法,不过,那些人名我完全没注意到,我只是感觉我对作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作文是用文字记录心中所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作文看作是一个隐形的朋友,是你精神与感情的寄托。
如果写作就是写我们想写的内容,那么写作就根本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每个人都是有一些想法的,只要写下来就可以了。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写作就是把脑子里的东西移到纸上的过程。你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使它不走样。
写作是一种力量,一开始它很平凡,但你用它来搏击胆怯、黑暗,积累智慧,坚持下去,写作就会成为伟大的力量。
我觉得,为自己写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强大到足够让别人肯定你的文章,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幼稚矫情或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被别人唾弃轻视。
(三)该如何写——凸显自我勉励的成长追求
学生对自己“该怎样去写作”的想法凸显着积极向上的自我勉励与勇气:
对我来说,写作一直是一个难题:第一,我不会构思;第二,我的字很丑。所以我不愿意去写作。我写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老师,没有流露出真实的感情,怕被老师笑话。我想,我应该勇敢一些了,哪怕被笑话,也要写我所想。字丑,不能成为阻碍我写作的绊脚石。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大大地表扬了,我高兴得简直要飞上天。可也是从那时起,我变得越来越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写作文。很多时候,我都在猜老师喜欢怎么样的作文。我想,我的出发点偏离了。写作是为了提升自我,而不是为了让老师、父母高兴,不是为了消磨青春,荒废自我。
对于写作,我们不应追求写出多大成就、多大荣誉,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悟,不要再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做这件事,保持自我,不忘初心。
写作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是为自己生活更充实,水平更高。即便没有掌声、没有鼓励也要坚持下去。信念与坚持让写作进步,人生也是如此。
作业使我们格外繁忙,所以一周只写一次作文,这次作文还是骗老师的,这等于没有真正地练习作文。也许现在的你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很重视,但你首先要告诉自己:你不是为老师活着,你要学真本领,就算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自己也不能灰心。
三、结语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结构理论将认知过程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三大类,其中元成分是最高级的,它用来执行计划、作出决策和实行监控。[3]“元写作”的教学尝试表明: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是什么”“为何写作”“该如何写”等基本问题,对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认知、匡正自己的写作行为、确认自己的写作追求有很大帮助。学生充满觉醒意识的反思、质疑、争辩,以及对写作产生的富有启迪意义的新认知、新追求,都令人折服,令人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自勉与勇气,他们对成长的渴望。“元写作”教学实践对师生通过反思、探讨学科本质促进学习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董奇.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5):57.
[2]王羽左.学习与教学:经典研究的启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75.
[3]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