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作文的个性?简单说,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是真实的,思考与感受是独特的,语言是鲜活的。有“个性”的文章要在“真”的基础上闪耀出智慧之光,在“新”的感受中品味出生活之逻辑。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让学生的作文凭借个性而神采飞扬、充满魅力呢?
一、减少束缚,不断激发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写作目标上特别强调“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选择最贴近学生自己的话题,这些话题都离不开一个“真”字。在说过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写的一两件事,自定中心,自拟题目,毫无拘束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1.应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
学生开始写作时,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消除一切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体差异。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各不相同。让学生自主拟题,学生会有多个侧面的考虑,也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充分体现儿童习作的本色。
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如前不久学校统一组织的军训结束后,我说:“这次军训,同学们表现不错,你们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那么把它写下来,好吗?”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在一周的军训生活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大家写起来都很用心,作文也充满了感情。有一个孩子写道:一周下来,我的脸晒黑了不少,但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集体。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我的学习也一定会取得进步。
二、走进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深厚的情感来。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
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环境中,自己和同学、老师、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些内容是亲身经历或耳有所闻的,有自己的感受,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同时引导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小学生逐步具备一双慧眼,捕捉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依据生活写出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阅历,还应鼓励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一些校内外的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动脑的制作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被同时调动,加之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参与,习作更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比如,多组织学生开展春游、野炊、爬山、晚会等活动,积极鼓励他们参加体育比赛、兴趣小组等有益的班级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有了学生自己的深刻感受,一篇篇习作自然充盈着学生的真情。
三、尊重差异,鼓励展现个性
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给予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
1.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乐于表达。
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的水平等方面,这是无可否认的。教师尊重、承认学生间的差异,须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出发,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组织习作教学。能力差的只要求把语句写通顺,篇幅不限,只要表达出想说的就行;而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在语句、中心、取材立意上都应提出较高要求。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写自己能写的、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习作自然就有血有肉了。
2.鼓励学生大胆写出独特感受。
生活带给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感受各异。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有一篇学生的习作《我帮妈妈做的一件事》,它走出了大部分学生写的“妈妈夸我长大了,我很高兴”的俗套结尾,表达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真实感受。他先写妈妈让他去买盐,他正在看书,不愿意去。后来妈妈答应把剩下的钱给他买书,他心里乐了。在结尾写道:“这次买盐,妈妈可亏了本,我却捡到个大便宜,下次有这样的好事我还去。”一个孩子真实的心理跃然纸上,那么学生习作也不会再是千人一面了。
总之,世界万物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善于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松开捆绑他们心灵的绳索,那么他们眼中的世界定会与众不同,他们笔下的文章定会洋溢着个性的光辉。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让学生的作文凭借个性而神采飞扬、充满魅力呢?
一、减少束缚,不断激发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写作目标上特别强调“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选择最贴近学生自己的话题,这些话题都离不开一个“真”字。在说过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写的一两件事,自定中心,自拟题目,毫无拘束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1.应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
学生开始写作时,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消除一切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体差异。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各不相同。让学生自主拟题,学生会有多个侧面的考虑,也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充分体现儿童习作的本色。
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如前不久学校统一组织的军训结束后,我说:“这次军训,同学们表现不错,你们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那么把它写下来,好吗?”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在一周的军训生活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大家写起来都很用心,作文也充满了感情。有一个孩子写道:一周下来,我的脸晒黑了不少,但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集体。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我的学习也一定会取得进步。
二、走进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深厚的情感来。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
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环境中,自己和同学、老师、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些内容是亲身经历或耳有所闻的,有自己的感受,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同时引导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小学生逐步具备一双慧眼,捕捉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依据生活写出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阅历,还应鼓励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一些校内外的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动脑的制作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被同时调动,加之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参与,习作更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比如,多组织学生开展春游、野炊、爬山、晚会等活动,积极鼓励他们参加体育比赛、兴趣小组等有益的班级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有了学生自己的深刻感受,一篇篇习作自然充盈着学生的真情。
三、尊重差异,鼓励展现个性
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给予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
1.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乐于表达。
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的水平等方面,这是无可否认的。教师尊重、承认学生间的差异,须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出发,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组织习作教学。能力差的只要求把语句写通顺,篇幅不限,只要表达出想说的就行;而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在语句、中心、取材立意上都应提出较高要求。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写自己能写的、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习作自然就有血有肉了。
2.鼓励学生大胆写出独特感受。
生活带给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感受各异。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有一篇学生的习作《我帮妈妈做的一件事》,它走出了大部分学生写的“妈妈夸我长大了,我很高兴”的俗套结尾,表达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真实感受。他先写妈妈让他去买盐,他正在看书,不愿意去。后来妈妈答应把剩下的钱给他买书,他心里乐了。在结尾写道:“这次买盐,妈妈可亏了本,我却捡到个大便宜,下次有这样的好事我还去。”一个孩子真实的心理跃然纸上,那么学生习作也不会再是千人一面了。
总之,世界万物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善于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松开捆绑他们心灵的绳索,那么他们眼中的世界定会与众不同,他们笔下的文章定会洋溢着个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