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还正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载体。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赏析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和祖国山河之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再现了大自然之美和祖国山河之美。如《三峡之秋》、《观潮》、《海上日出》等,这些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奇观和祖国河山的壮丽。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时,应该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逐步加深学生的感知印象。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之美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通过读、划、议、练等方式,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使学生对课文中再现出来的自然景物形成初步感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三峡秋天景色的美,让学生再读有关语句。如: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并真正感受到了三峡秋天景色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
2.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寥寥数笔的简笔画,让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找出景物描写部分的基础上,教师可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并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把课文中景物的图像再现出来,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通过简笔画教学使学生不仅对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水的特点(静、清、绿)印象深刻,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秀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3.深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鉴别美的能力。如教学《荷塘旧事》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使学生对荷塘的美景形成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语言描述,把荷塘中美丽的荷花、绿色的荷叶和在荷塘中快乐嬉戏的小朋友所构成的画面描绘出来,使学生逐渐进入荷塘情景之中。然后启发学生理解作者描写荷塘美丽景色的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抓住人物性格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之美和社会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高尚情操的课文,如《一夜的工作》、《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还有许多是反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助人为乐、作出卓越贡献、不断进取的先进人物的课文,如《你,浪花的一滴水》、《詹天佑》、《当代“神农氏”》等。课文中为了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用自己的生命掩护革命干部李大叔的雨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为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些具体的人和事给人以美的启示。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努力突出教材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人物中,了解人物的光辉事迹,挖掘其精神之美,从而使学生懂得这些人物美在何处、为什么那么美、应怎样学习他们的内心之美等问题。
三、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各种美再现出来,给人深刻的印象。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欣赏语言美的旋律。小学语文教材《做一个最好的你》一文中写道:“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林中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回味这些优美的语句,从而品味其遣词造句之工、布局之妙,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赏析作者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中,真正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建立了自己的语汇库,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审美力,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审美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章中大自然之美、人物内心之美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审美能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事和景。这样就会发现许多我们以前从未发现的各种美,并尽情地去感受这些美所显现出的无穷魅力,从而不断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赏析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和祖国山河之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再现了大自然之美和祖国山河之美。如《三峡之秋》、《观潮》、《海上日出》等,这些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奇观和祖国河山的壮丽。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时,应该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逐步加深学生的感知印象。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之美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通过读、划、议、练等方式,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使学生对课文中再现出来的自然景物形成初步感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三峡秋天景色的美,让学生再读有关语句。如: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并真正感受到了三峡秋天景色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
2.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寥寥数笔的简笔画,让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找出景物描写部分的基础上,教师可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并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把课文中景物的图像再现出来,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通过简笔画教学使学生不仅对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水的特点(静、清、绿)印象深刻,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秀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3.深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鉴别美的能力。如教学《荷塘旧事》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使学生对荷塘的美景形成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语言描述,把荷塘中美丽的荷花、绿色的荷叶和在荷塘中快乐嬉戏的小朋友所构成的画面描绘出来,使学生逐渐进入荷塘情景之中。然后启发学生理解作者描写荷塘美丽景色的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抓住人物性格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之美和社会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高尚情操的课文,如《一夜的工作》、《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还有许多是反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助人为乐、作出卓越贡献、不断进取的先进人物的课文,如《你,浪花的一滴水》、《詹天佑》、《当代“神农氏”》等。课文中为了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用自己的生命掩护革命干部李大叔的雨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为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些具体的人和事给人以美的启示。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努力突出教材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人物中,了解人物的光辉事迹,挖掘其精神之美,从而使学生懂得这些人物美在何处、为什么那么美、应怎样学习他们的内心之美等问题。
三、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各种美再现出来,给人深刻的印象。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欣赏语言美的旋律。小学语文教材《做一个最好的你》一文中写道:“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林中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回味这些优美的语句,从而品味其遣词造句之工、布局之妙,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赏析作者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中,真正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建立了自己的语汇库,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审美力,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审美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章中大自然之美、人物内心之美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审美能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事和景。这样就会发现许多我们以前从未发现的各种美,并尽情地去感受这些美所显现出的无穷魅力,从而不断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