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实践系统中最基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工作的部署、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能否落实,能否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除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参与外,主要靠班主任去组织、安排和督促。为此,班主任就成为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和灵魂人物。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灵魂和核心作用,做好班主任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有这样三个主导思想:一是扎实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政治工作;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三是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现在分述如下:
一、扎实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政治工作
把握角色行为,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始终存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师生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心理环境。
1、塑造师表形象
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育过程中要掌握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为师生情感融入新的内容。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得到学生持久的、真诚的敬仰。
2、积极给学生创设成功机会
每个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关注和重视,其特长渴望得到表现和认可。因此,班主任在施教过程中,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为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参与竞争提供机会,搭好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尊重“独立性”逐步引导学生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有独立的意思和行为,不喜欢老师婆婆妈妈的唠叨,不高兴老师总是手把手地教,渴望独立学习、生活。学生的“独立”要求往往是班主任与学生产生矛盾和分歧的主要原因,处理不当,久而久之会造成师生间感情隔膜,学生必定产生一种“逆师性”。为此,班主任应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立”要求,引导学生走向成熟。做个社会化的人。在文明开放的社会,抑制、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和教育,是与时代不相容的。
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尤其是抓好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
班主任老师应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学校领导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中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班级管理的艺术。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不能事事都用同样的精力去抓,而是既要抓住中心环节,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的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到抓住中心带动全盘。什么是中心?这时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不同而要所不同的。例如,三月份是学习雷锋活动月,班主任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这时期的中心工作。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只有准确地确定每个时期的工作中心,作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使整个班集体有奋斗的方向。这一点,对新教师或新接班的老师来说尤为重要。譬如:新接一个后进班,是先抓纪律,还是先抓学习呢?是先抓上课纪律,还是先抓课间纪律呢?什么才是中心工作呢?这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
如去年我新接手一个纪律和学习成绩都较落后的“双差班”。这个班可以说是后进生的集中营,孩子们的失落感、自卑感,使他们自暴自弃。又由于该班单亲家庭较多,父母因为各种原因都不再身边的“离亲家庭”也较多,学生个性压抑,人格发展不健全,导致学习、纪律、操行不良。在向原任教的老师了解情况,并在两个月内进行了全面家访,找学生谈话,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家庭情况作了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后,为改变该班的落后面貌,在学校领导,特别是在校长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当前的中心工作先不是严抓纪律,也不是知识上的补缺补漏,而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一扫“师道尊严”之风,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到课堂当老师、课外交朋友。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团支部亦发动青年团员教师对我班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手拉手、心连心”的心理健康辅导。由于抓准了中心工作。这个基础差的“乱班”,逐渐改变成为班风,学风良好,学生身心发展健康的文明班级。
三、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进行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为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复杂过程,因此班主任的任何實践和探索都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进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这些实践还很不够,一些想法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我坚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强化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必然结果是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应当也必须交给学生。因为,广大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的主人,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是他们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一群只会服从管理的“庸才”,而是培养一大批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逐步学会管理其他事务的时代需要的真正人才。
一、扎实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政治工作
把握角色行为,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始终存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师生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心理环境。
1、塑造师表形象
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育过程中要掌握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为师生情感融入新的内容。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得到学生持久的、真诚的敬仰。
2、积极给学生创设成功机会
每个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关注和重视,其特长渴望得到表现和认可。因此,班主任在施教过程中,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为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参与竞争提供机会,搭好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尊重“独立性”逐步引导学生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有独立的意思和行为,不喜欢老师婆婆妈妈的唠叨,不高兴老师总是手把手地教,渴望独立学习、生活。学生的“独立”要求往往是班主任与学生产生矛盾和分歧的主要原因,处理不当,久而久之会造成师生间感情隔膜,学生必定产生一种“逆师性”。为此,班主任应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立”要求,引导学生走向成熟。做个社会化的人。在文明开放的社会,抑制、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和教育,是与时代不相容的。
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尤其是抓好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
班主任老师应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学校领导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中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班级管理的艺术。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不能事事都用同样的精力去抓,而是既要抓住中心环节,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的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到抓住中心带动全盘。什么是中心?这时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不同而要所不同的。例如,三月份是学习雷锋活动月,班主任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这时期的中心工作。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只有准确地确定每个时期的工作中心,作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使整个班集体有奋斗的方向。这一点,对新教师或新接班的老师来说尤为重要。譬如:新接一个后进班,是先抓纪律,还是先抓学习呢?是先抓上课纪律,还是先抓课间纪律呢?什么才是中心工作呢?这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
如去年我新接手一个纪律和学习成绩都较落后的“双差班”。这个班可以说是后进生的集中营,孩子们的失落感、自卑感,使他们自暴自弃。又由于该班单亲家庭较多,父母因为各种原因都不再身边的“离亲家庭”也较多,学生个性压抑,人格发展不健全,导致学习、纪律、操行不良。在向原任教的老师了解情况,并在两个月内进行了全面家访,找学生谈话,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家庭情况作了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后,为改变该班的落后面貌,在学校领导,特别是在校长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当前的中心工作先不是严抓纪律,也不是知识上的补缺补漏,而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一扫“师道尊严”之风,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到课堂当老师、课外交朋友。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团支部亦发动青年团员教师对我班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手拉手、心连心”的心理健康辅导。由于抓准了中心工作。这个基础差的“乱班”,逐渐改变成为班风,学风良好,学生身心发展健康的文明班级。
三、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进行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为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复杂过程,因此班主任的任何實践和探索都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进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这些实践还很不够,一些想法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我坚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强化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必然结果是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应当也必须交给学生。因为,广大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的主人,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是他们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一群只会服从管理的“庸才”,而是培养一大批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逐步学会管理其他事务的时代需要的真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