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长期的教学工作,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高效课堂,精心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预设一切可能出现的结果,尽量使课堂生成水到渠成。有时为了实践预设,常常会在学生出错时,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 以表面的圆满掩盖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岂不知在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的过程中实现的“圆满”,却使课堂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都是正常现象。“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总会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而且错误还可能暴露教师教学中的疏漏,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正确可能是模仿,错误就可能是创新。只要我们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轻易否定,而是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实践课前的设想。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善待错误,让错误自然呈现出来,然后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捕捉错误生成,激活思维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能及时捕捉,而且不能急着去解释、下定论,而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生成资源,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时,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后,我出示练习: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几分之几?很快就有个学生回答:“3/6”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顺势追问:“那你说说3/6表示什么意思呀?”学生回答:“3/6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开:3/6是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那题目中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呢?同学们动动脑子,看看谁说得有理。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学生们一致得出答案:1/2 .就在我要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最先回答的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你说1/2是对的,我认为3/6 也是对的。”竟有这样爱钻研的学生,我示意他说说想法,“我认为3/6中的6表示6个糖果,3表示3个糖果,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糖果,每份可以用3/6来表示。”学生说得多有道理,不得不承认,正确而恰当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可以充分把学生的智慧表现出来。
二、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拓宽思维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共领了300棵树苗,上午种了3/5,还剩多少棵?一同学很快回答:还剩180棵,300×3/5=180(棵)。少数人赞同,多数学生不同意。老师听后,未作评判,更没有批评,却说:“这位同学也有道理,要是将题目更改两个字,那就完全对了!”话音刚落,同学们被震动了。“谁来改题?”茅赛顿开,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还是请那位同学说,果然,那位同学说:“我原来的解法是针对‘上午已植多少棵’而言的,如果把问题改成‘已植多少棵’,我的解法就对了。教师接着又问:“如果要求的仍是‘还剩多少棵’呢?”那位同学作出了正确的解答。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又一题两做,深刻辨析了正误,使学生受益。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延迟对错误的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不要遮掩或过早地作出评价,更不要急躁打击,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反馈中认识自己的错误。等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对于45-9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了这样一个答案:45-9=44。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弄清错误的根源,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否定,而是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因为5-9不够减,所以用9-5=4,再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44。”其他同学立刻笑了:“不对,9是减数,怎么能用9-5呢?”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脸通红。教师评价说:“你观察很仔细,发现了个位5-9不够减了,那么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开始动脑筋了,各种办法出来了:先算40-9=31,再算31+5=36;先算15-9=6,30+6=36;先算10-9=1,再算1+35=36……而刚才回答错误的这个同学也迫不急待地说:“我用9-5=4,因为5比9少4,所以再从40里去掉4个就可以了,就是36。”多么独特的想法!试想,如果没有那位学生的错误,没有教师的延迟评价,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和创新了。
四、适时设置陷阱,在纠错中锤炼思维
学生的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为了还课堂真实的互动,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的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面对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都是正常现象。“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总会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而且错误还可能暴露教师教学中的疏漏,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正确可能是模仿,错误就可能是创新。只要我们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轻易否定,而是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实践课前的设想。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善待错误,让错误自然呈现出来,然后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捕捉错误生成,激活思维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能及时捕捉,而且不能急着去解释、下定论,而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生成资源,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时,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后,我出示练习: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几分之几?很快就有个学生回答:“3/6”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顺势追问:“那你说说3/6表示什么意思呀?”学生回答:“3/6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开:3/6是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那题目中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呢?同学们动动脑子,看看谁说得有理。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学生们一致得出答案:1/2 .就在我要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最先回答的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你说1/2是对的,我认为3/6 也是对的。”竟有这样爱钻研的学生,我示意他说说想法,“我认为3/6中的6表示6个糖果,3表示3个糖果,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糖果,每份可以用3/6来表示。”学生说得多有道理,不得不承认,正确而恰当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可以充分把学生的智慧表现出来。
二、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拓宽思维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共领了300棵树苗,上午种了3/5,还剩多少棵?一同学很快回答:还剩180棵,300×3/5=180(棵)。少数人赞同,多数学生不同意。老师听后,未作评判,更没有批评,却说:“这位同学也有道理,要是将题目更改两个字,那就完全对了!”话音刚落,同学们被震动了。“谁来改题?”茅赛顿开,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还是请那位同学说,果然,那位同学说:“我原来的解法是针对‘上午已植多少棵’而言的,如果把问题改成‘已植多少棵’,我的解法就对了。教师接着又问:“如果要求的仍是‘还剩多少棵’呢?”那位同学作出了正确的解答。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又一题两做,深刻辨析了正误,使学生受益。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延迟对错误的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不要遮掩或过早地作出评价,更不要急躁打击,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反馈中认识自己的错误。等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对于45-9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了这样一个答案:45-9=44。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弄清错误的根源,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否定,而是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因为5-9不够减,所以用9-5=4,再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44。”其他同学立刻笑了:“不对,9是减数,怎么能用9-5呢?”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脸通红。教师评价说:“你观察很仔细,发现了个位5-9不够减了,那么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开始动脑筋了,各种办法出来了:先算40-9=31,再算31+5=36;先算15-9=6,30+6=36;先算10-9=1,再算1+35=36……而刚才回答错误的这个同学也迫不急待地说:“我用9-5=4,因为5比9少4,所以再从40里去掉4个就可以了,就是36。”多么独特的想法!试想,如果没有那位学生的错误,没有教师的延迟评价,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和创新了。
四、适时设置陷阱,在纠错中锤炼思维
学生的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为了还课堂真实的互动,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的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面对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