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子
西蒙·拉特尔走了。
在上海刮起了60小时“柏林旋风”后,留下了经典、回味和狂热,“王者之师”又开始了远征。
26年前,柏林爱乐到访中国,卡拉扬是音乐世界的神。时间隧道穿越26年后,年轻的继任者英国人西蒙·拉特尔成为“柏林神话”。“西蒙王朝”使德国人“躯体”中第一次流进英国人的“血液”。
音乐世界是如此奇妙,意大利几乎没有像样的乐团,却“盛产”指挥家歌唱家。英国则更悬乎,在“盛产”指挥家与著名乐团的同时,大不列颠还捷足先登,将2世纪的天才送进了21世纪的音乐最高峰
35年前,英国《每日电讯报》对西蒙拉特尔曾作过深有远见的预测:“这位1岁的小伙在指挥台上的那种指挥若定的架势和庄严稳重的神态,使我们仿佛已经预见到一位未来的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朝着乐评家们的预言走来。当欧美许多跨世纪指挥新星向往“世界第一指挥”时,柏林爱乐将西蒙·拉特尔送上了事业的巅峰。
指挥大师海汀克曾评价说:“他有一个如此开放的头脑与难以置信的激情,我很幸运能够活到拉特尔时代听他的演绎。他有灵感,具备所有伟大指挥家特有的那种能激发演奏者、并给与他们最好的表演的能力!”
2005年11月中旬,拉特尔携师在中国北上南下,行程匆匆。由于他的不事张扬的个性,他谢绝了所有的单独访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的极力撮合下,西蒙·拉特尔在临上飞机3个小时前的上午,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访 谈
施雪钧(以下简称施):西蒙·拉特尔爵士,中国有数亿古典音乐的听众,是全欧洲人口的总和,你和你的柏林爱乐在中国之行中觉得音乐环境怎么样?
西蒙(以下简称西):我们都觉得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中国过去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现在找到了。以前可能需要藏起来,现在开放了,这个国家,用双倍的力量使其变得更强大,我相信中国人民已经真正感受到这点。就像英国作家奥特·赫克斯雷所写的幻想小说《勇敢的新世界》那样,充满着奇特与幻想。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和柏林爱乐都觉得中国是音乐世界的未来,大家都很振奋。我也非常开心去上海音乐学院,我们讨论了大师班。在那里,我看到许多学生的才能,那不过是冰山一角,激动人心的奇迹还将发生。我们也感谢听众,他们既有幽默感,也有很好的反应。
施:柏林爱乐在中国的音乐会门票最高卖到人民币4000元一张,相当于400欧元,是现代中国一个中等收入的人一个月的工资,尽管如此,但是我听说还是亚洲其他城市中最低的,据我所知,在发达国家,独奏会和交响音乐会,票价要低廉的多,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的确,我感受到票价非常非常高,我也知道一些演出商即便在这样的票价下,也无法收回已经付出的一半。拿柏林来说吧,以前也相当艰难,因为低票价,现在差不多都快破产了。当然,也有一些价格低廉的门票,一般的平民还是能够买得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彩排,能够让一般专业音乐人士和公众花费不多的钱来观赏音乐会。
你知道,130多人的大乐团,半个世界周游下来,而每场只不过为2000多观众演出,经济方面确实很难有效益。我们的机票、酒店费用等等,实际上都是听众支付的。古典音乐存在的这个问题,目前确实没办法解决。
施:你有一句名言说“音乐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为此,你在柏林爱乐制定了“未来教育计划”,但是我看到恰恰相反,古典音乐正在走向贵族化,已经将真正的音乐大众排斥在大门外,你有没有这种担心,古典音乐随着听众逐渐流失,正在走向衰亡?
西:如果每个人都能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会,那就需要更多的赞助商。我们在本国演出时,票价有低廉的也有最高的,但是巡回演㈩,就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因为乐团本身也要生存。对于听众的流失,我确实有担心,但毫无办法。
施:那么柏林爱乐现在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呢?我听说你搞钱很在行?
西:(哈哈大笑)音乐家拉赞助在德国是一件新生事物。我很幸运,柏林爱乐得到德国银行的支持。他们的赞助并不是让我们举办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为教育,特别是在为年轻人举办音乐会方面。
施:你出任世界第一号乐团的指挥,犹如德国人的“躯体”中流进了英国人的“血液”,德国人感到震惊吗? 你同乐乎们合作得怎样?
西:柏林爱乐主要以德国人为主,但是已经融合进20个不同的国籍。这代表了柏林这个城市的文化多元化,乐队聚集了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国际性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我觉得柏林更像美国西部,而不像是德国的一座城市。现在柏林已经成了一座典型的大熔炉,思想开明的柏林人乐意接受新事物。
在乐队投票选他们的成员和指挥时,我觉得他们几乎疯狂了,因为他们选了我。大家都是音乐家,我们讲音乐语言。指挥是个伟大的职业。有两件事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是在德国我受到了欢迎,但是德国有人也有怀疑:这个从英国来的人究竟行不行?他了解多少德国的文化和传统?另一件事是卡拉扬之后柏林爱乐并没有考虑选择德国和奥地利的指挥,这也很有意思。
至于乐手。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这你可以问问乐手们。他们每一个都是明星,真是太棒了,你必须让他们齐心协力。他们是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的音乐家,所以我们之间经常互相交换意见。这真是很棒的经历,简直像做梦一样。你不必说服他们来工作,他们本身就充满干劲。人们之所以觉得这个交响乐团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乐手们那种纯粹的无畏的浑身充满干劲和活力的状态是如此地激动人心。
施:卡拉扬生前曾说,他引退后,朱利尼和俄裔美籍年轻指挥家西姆仁·毕西科夫最有希望成为他的接班人,而柏林爱乐却在卡拉扬之后请您成为他的继任者,但是您拒绝了。但是这次却欣然接受,为什么两次邀请,您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西:首先我要纠正的是,柏林爱乐当时并没有让我继任卡拉扬的位置。而是问我愿不愿意成为候选人之一。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就邀请我担任指挥,因为我还太年轻。但是我回答他们说,我知道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参与这样的竞争。现在不同了,时机比较好。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柏林爱乐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已经成为经典和永恒,你不能过早攀爬。
我热爱这份工作,担任柏林爱乐的指挥是指挥们的梦想。世界上没有其他乐团能够与之匹敌:我指挥过很多非常棒的乐团,但没有一个团拥有这样的实力。这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团,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交汇融合,做他们的指挥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施:你领导下的柏林爱乐现在是保持原来水平还是进步了?与维也纳爱乐的关系怎样?
西:我怎么知道呢?这要问问我指挥 的乐团,他们的回答也许更有说服力。但是我觉得柏林爱乐是我的家。
至于柏林爱乐与维也纳爱乐这两个交响乐团,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在德国,一个在奥地利,两国间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类型有所不同,我们最近有机会一起合作同台演出,这是两个团有史以来第一次。维也纳爱乐是个很出色的团,是个非常不同的交响乐团。当然,歌剧乐团演奏时比较戒备,他们演奏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他们在拉小提琴时要考虑,歌唱家可能要吸气了,歌唱家可能会唱得慢一些,这种伴奏演出是非常不同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也纳爱乐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而柏林爱乐具21世纪的风格。
你看,20世纪发生了许多坏事,其中一个事实就是卡拉扬引起了这两个交响乐团之间的竞争。我们决定把20世纪的这些旧事抛在脑后,在21世纪我们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施:你有没有这种担心,像柏林爱乐这样一支非常德奥传统的乐团,过多地演奏后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会不会改变这支伟大的乐团的风格而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你会不会重蹈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前任指挥法国人弗列莫后尘?
西:(怔了一怔)真的会有那么糟糕吗?你就这么担心这个乐团的风格会改变吗?我想问你的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柏林爱乐有很强的德奥传统?因为这意味着与保守主义画等号。
施:因为众多的音像资料显示,柏林爱乐的历任指挥比较注重古典主义、浪漫乐派的作品,很少演绎现代作品。这就给人一个印象,柏林爱乐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乐团。
西:如果回顾历史,你会发现,福特文格勒就演奏了很多新作品,阿巴多同样推崇改革。如果说保守的话,那就是卡拉扬时代比较尊崇传统。柏林爱乐的传统是往前看。
我的使命,就是要制造一种平衡感。既要保持传统,演奏贝多芬等的作品,有要发展新作品。但是,你看看阿巴多指挥乐团时,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就研究得很少。我现在不仅仅演奏这些作品,还引进了近代英国作曲家等的作品,这些音乐,体现了一个当代城市的新生力量,音乐应该有所体现。
我并不认为,保持一贯传统就是一件好事,那会慢慢走向消极。柏林爱乐像一只大鸟,需要五彩缤纷的羽毛。
施:我知道马勒对你的一生影响很大,后来你又用25年时间录制了马勒全套交响乐作品,你是喜欢他作品中的伟大主题,还是喜欢马勒所制造出来的精致的乐团音响效果?
西:马勒那个时代,很多指挥家本身就是作曲家。我对马勒的感情是很个人的,作为一个指挥家。我总是将他看成中欧音乐的领导者。他有一股火焰般的力量,路是他的火焰烧出来的,别人在这条路上都倒下了,而他还在前进。他的音乐,已经被听众所接受。当我和柏林爱乐一些年长的乐手交谈时,他们往往会说喜欢理查德·施特劳斯、布鲁克纳等等,好像马勒还很年轻似的。是英国指挥家巴比罗依爵士,说服了柏林人接受了马勒,卡拉扬录制马勒,也是因为英国指挥家的关系。
我到柏林爱乐后,有意避免上演马勒作品,因为在阿巴多指挥下,乐团演奏了很多马勒作品,我认为他们要从那种风格中走出来。现在,我们又回去了,我必须要让乐手们有种度假归来的新鲜感,这样才能重新创造,重新发掘,才能投入。
卡拉扬之后的那么多年中,就像我们昨天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要么是危险的,要么就是有很大的意义。我相信,我们现在可以用有别卡拉扬制造的优美、饱满音色之外的另一种声音,来重新演绎这首经典作品。我觉得最精彩的是,这让乐队成员感到很好奇,于是,他们打破了以往的观念开始接受新尝试,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施:最近有一位批评家在德国报纸上发表批评文章说你和乐队的关系是“没有出路的婚姻”,并指责你“没激情、没有味道”而且是“脆弱的”,你是怎么看待的?
西:音乐评论家给予指挥家、演奏家恶评,这在全世界都不是什么新闻,音乐评论家的工作就是保持挑剔的眼光,有一部分人支持你,有一部分人不支持,但是我想这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一直受到好评,获得鼓励,但是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你应该去问问我指挥的交响乐团,你可能会听到不同的看法。
你作为一个批评家,如果我给你的音乐会门票的座位是很差的,你会说我好话吗? (哈哈大笑)
施:我听到一个故事,说德国钢琴家弗格特在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你将自己对舒曼协奏曲的种种疯狂构想全盘托出,更鼓励他在比赛现场实现他的梦想。结果他赢得比赛,你们成了好朋友。
西:(笑)当时,比赛选手中有四个人弹舒曼协奏曲,指挥要求每一个人弹奏的都要不一样,其中一人选择了大气的弹法,我们将乐队成员也增加了。每次我当比赛乐队指挥时,我与钢琴家一对一排练,我都会向他们提出一些建议。你说的那位钢琴家弗格特,在排练的一刹那时我突然来了灵感,我对他说后他接受得很快。他觉得很新鲜,在比赛中采用了。结果,他得了第二名。
我很庆幸他没有得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对一个音乐家的事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许多年轻选手往往对比赛有准备,但对赢得比赛后的事业没有心理准备。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很难得,他的前程依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然,我与弗格特成为了好朋友,我们经常合作。
施:海汀克曾经评价你“具有如此开放的头脑和难以置信的激情,我有幸活到拉特尔时代听他的演绎……”你认为他的话对吗?
西:他是比我更伟大的一位指挥家,我听后很受鼓舞也非常感动。我作为钢琴家在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时,只有他在指挥我时,我才能够弹,他不在时,我发现我不能弹这片段了。这就是一个伟大指挥家的秘密。当他站在指挥台上时,很难的乐曲乐队都能演奏,离开他的指挥,乐队就无法演奏出来。
施:我看了你的唱片目录,有很多马勒、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埃尔加、尼尔森等现代主义作品为主的优质唱片,但很少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你是不是还在积累?
西:录音和一个人本身的曲目不是一回事。也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你说的那些作品,是因为我对这些作曲家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录音。对于那些古典、浪漫派的东西,古典乐坛上已经有很多唱片了,不需要一个年轻人再去录制,因为录音有持久性。
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很年轻,就好比一瓶年份少的红酒,相信那些重头古典作品,需要有积累,就像红酒一样,年份越久就越醇。朱里尼曾对我说,你需要赶,但要慢慢地赶!
施:对21世纪的指挥家来说,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西:与其他世纪一样,没什么区别。更重要的是,现在音乐的亮点很多,不同种类的音乐也越来越多。一个伟大的指 挥家要作为一个挑战者,不能像一个牧师,维护以前的传统,因此,我说了一句话:音乐并不是富裕者的东西,应该每个人都拥有。而我的责任,是当一个福音的传道者。
记 述
对指挥家而言,柏林爱乐是座艺术“珠峰”。
当踌躇满志的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签下10年工作合同时,他清楚地看到了“皇冠”上射出的冷艳之光以及所接受的将是什么样的挑战。
从113年风雨中走来的柏林爱乐,经历了约阿西姆、冯·彪罗、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卡拉扬、阿巴多时代。这个伟大的乐团即便在大本营被炮火摧毁、盟军攻陷柏林的前一刻,也从未间断演出。乐团出色的控制能力,极致的优美音色以及理性的演奏下激流奔涌的“柏林之声”,使它成为音乐世界中的坐标。它走出的任何一步,都引来世界的关注与挑剔。音乐伟人铸就宏伟基业的同时,也为继任者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就像舒伯特生活在贝多芬时代那样,感觉无奈与无望。
显然,拉特尔的选择很具挑战性,也令西方一些批评家不解。“这对一些人来说有些难解,为什么拉特尔会想要这份前途未卜的工作,而且他在柏林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与此同时他不管作为欧美的哪个交响乐团的指挥,都能够过一个优裕的生活。要明白他的态度,你必须考虑到他对于和一个音乐团体建立长期工作关系的看法。他一直对于阶段性的提升很感兴趣,在柏林,他签了一个10年的契约。他看到了大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柏林爱乐从没有像现在那么独立而强大。没有哪个交响乐团能够达到这么独立的程度。这种能力是令人窒息的。”
激情喷射的拉特尔在指挥柏林爱乐3年多来,从海顿到近代作曲家的作品演绎中,人们信服地看到一个伟大的乐团在一个无所畏惧的伟大指挥家的指挥棒下,正在进行一次伟大的逾越。
西蒙1955年1月出生在利物浦,父母都是对音乐有热诚爱好的业余人士,他的大姐苏珊从她工作的图书馆常常给他带回来音乐拷贝,不久他就对音乐着迷了。他开始听录音和电台,读柏辽兹关于交响乐的论文,同时组织家庭音乐会,让朋友和亲戚演奏他为他们写的打击乐章。在利物浦的音乐厅里,西蒙听了很多20世纪的作品。11岁时第一次听到马勒的第二交响乐的演奏后,从此种下了音乐的种子。
西蒙发展了自己演奏的天分,他自己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以及一个稍差一点的小提琴手,同时他也拥有将众人集聚在一起演奏的天分。他15岁时,在利物浦开了他的第一场个人专业交响乐会,随后声名大噪,他后来成—厂青年乐团的指挥。
16岁那年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如鱼得水。1973年12月6日,西蒙指挥马勒第二交响乐,第一次将专业世界的吸引力引到他的身上,并且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第二年,他赢得了John演奏指挥大赛。他的人生从此定途。
每一首不朽乐曲的背后,都有女人的影子。自然,西蒙·拉特尔的世界,同样是多姿多彩。
作为艺术家,拉特尔激情喷射,专注事业而满脑子装的都是音乐,他忽略了家庭。第一任妻子罗斯是位美籍花腔女高音,有着非常不错的前程。为了抚养一双儿女,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由于拉特尔没处理好家庭矛盾,导致1996年夫妇俩分手。而最近西方一家报纸的一篇《为了捷克,离开第二任妻子》的文章,又让拉特尔的新女友浮出了水面。
拉特尔现已与陪伴他日年的54岁的电影剧本作家和小说家妻子分居,和比他小18岁的捷克女中音歌唱家考杰娜发展起亲密的友谊。而她出生在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并且是美国导演工会的第一位外国裔美国人女性成员。
前年,拉特尔在Glyndeboume指挥莫扎特歌剧时,邂逅31岁的欧洲当红古典声乐家、被称之为拥有“无懈可击的”声音和美貌的考杰娜后,两人坠落爱河。考杰娜将与拉特尔一起工作描述成“一个梦”。她说:“我知道拉特尔的风格,从不符合书中出现过的任何理念。他带来新鲜可能与潮流无关,但是它们是鲜活的。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像是在天堂。”
当蜂拥而至的记者找到拉特尔母亲打探时,她说:“我该说什么?我不知道现在拉特尔住在哪,我只知道他最近心情愉快,精神非常好。柏林的工作很艰苦,但他爱那个工作。管弦团爱他。现在及未来他确实都不错!”
拉特尔太累了,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该轻松一下了!”有一次记者追问他与第一个妻子离婚的原因时他说:“和另外一位音乐家生活与相处太难了,她总是有演唱档期,而我总是在另外的地方指挥。”
浪漫归浪漫,可激情却永不消退。
50岁的西蒙,指挥棒下已经开辟一个世界,他的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格律:艺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生死搏斗,情爱、痛苦伴随着整个生命。
少年时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马勒《第二交响乐》后,天才的西蒙·拉特尔立下志向,这辈子要当指挥。他告诉我说:“那种感觉就像站在湍急的瀑布上,随激流而下。我觉得我有东西想要和世人分享,这种感觉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语言不能表达时,指挥棒代替了我的全部思想和精神!”
在西蒙身上,我仿佛看到了马勒的影子。是马勒,将他带上了指挥这条不归路。
西蒙的世界,“柏林神话”才开始!
西蒙·拉特尔走了。
在上海刮起了60小时“柏林旋风”后,留下了经典、回味和狂热,“王者之师”又开始了远征。
26年前,柏林爱乐到访中国,卡拉扬是音乐世界的神。时间隧道穿越26年后,年轻的继任者英国人西蒙·拉特尔成为“柏林神话”。“西蒙王朝”使德国人“躯体”中第一次流进英国人的“血液”。
音乐世界是如此奇妙,意大利几乎没有像样的乐团,却“盛产”指挥家歌唱家。英国则更悬乎,在“盛产”指挥家与著名乐团的同时,大不列颠还捷足先登,将2世纪的天才送进了21世纪的音乐最高峰
35年前,英国《每日电讯报》对西蒙拉特尔曾作过深有远见的预测:“这位1岁的小伙在指挥台上的那种指挥若定的架势和庄严稳重的神态,使我们仿佛已经预见到一位未来的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朝着乐评家们的预言走来。当欧美许多跨世纪指挥新星向往“世界第一指挥”时,柏林爱乐将西蒙·拉特尔送上了事业的巅峰。
指挥大师海汀克曾评价说:“他有一个如此开放的头脑与难以置信的激情,我很幸运能够活到拉特尔时代听他的演绎。他有灵感,具备所有伟大指挥家特有的那种能激发演奏者、并给与他们最好的表演的能力!”
2005年11月中旬,拉特尔携师在中国北上南下,行程匆匆。由于他的不事张扬的个性,他谢绝了所有的单独访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的极力撮合下,西蒙·拉特尔在临上飞机3个小时前的上午,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访 谈
施雪钧(以下简称施):西蒙·拉特尔爵士,中国有数亿古典音乐的听众,是全欧洲人口的总和,你和你的柏林爱乐在中国之行中觉得音乐环境怎么样?
西蒙(以下简称西):我们都觉得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中国过去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现在找到了。以前可能需要藏起来,现在开放了,这个国家,用双倍的力量使其变得更强大,我相信中国人民已经真正感受到这点。就像英国作家奥特·赫克斯雷所写的幻想小说《勇敢的新世界》那样,充满着奇特与幻想。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和柏林爱乐都觉得中国是音乐世界的未来,大家都很振奋。我也非常开心去上海音乐学院,我们讨论了大师班。在那里,我看到许多学生的才能,那不过是冰山一角,激动人心的奇迹还将发生。我们也感谢听众,他们既有幽默感,也有很好的反应。
施:柏林爱乐在中国的音乐会门票最高卖到人民币4000元一张,相当于400欧元,是现代中国一个中等收入的人一个月的工资,尽管如此,但是我听说还是亚洲其他城市中最低的,据我所知,在发达国家,独奏会和交响音乐会,票价要低廉的多,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的确,我感受到票价非常非常高,我也知道一些演出商即便在这样的票价下,也无法收回已经付出的一半。拿柏林来说吧,以前也相当艰难,因为低票价,现在差不多都快破产了。当然,也有一些价格低廉的门票,一般的平民还是能够买得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彩排,能够让一般专业音乐人士和公众花费不多的钱来观赏音乐会。
你知道,130多人的大乐团,半个世界周游下来,而每场只不过为2000多观众演出,经济方面确实很难有效益。我们的机票、酒店费用等等,实际上都是听众支付的。古典音乐存在的这个问题,目前确实没办法解决。
施:你有一句名言说“音乐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为此,你在柏林爱乐制定了“未来教育计划”,但是我看到恰恰相反,古典音乐正在走向贵族化,已经将真正的音乐大众排斥在大门外,你有没有这种担心,古典音乐随着听众逐渐流失,正在走向衰亡?
西:如果每个人都能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会,那就需要更多的赞助商。我们在本国演出时,票价有低廉的也有最高的,但是巡回演㈩,就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因为乐团本身也要生存。对于听众的流失,我确实有担心,但毫无办法。
施:那么柏林爱乐现在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呢?我听说你搞钱很在行?
西:(哈哈大笑)音乐家拉赞助在德国是一件新生事物。我很幸运,柏林爱乐得到德国银行的支持。他们的赞助并不是让我们举办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为教育,特别是在为年轻人举办音乐会方面。
施:你出任世界第一号乐团的指挥,犹如德国人的“躯体”中流进了英国人的“血液”,德国人感到震惊吗? 你同乐乎们合作得怎样?
西:柏林爱乐主要以德国人为主,但是已经融合进20个不同的国籍。这代表了柏林这个城市的文化多元化,乐队聚集了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国际性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我觉得柏林更像美国西部,而不像是德国的一座城市。现在柏林已经成了一座典型的大熔炉,思想开明的柏林人乐意接受新事物。
在乐队投票选他们的成员和指挥时,我觉得他们几乎疯狂了,因为他们选了我。大家都是音乐家,我们讲音乐语言。指挥是个伟大的职业。有两件事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是在德国我受到了欢迎,但是德国有人也有怀疑:这个从英国来的人究竟行不行?他了解多少德国的文化和传统?另一件事是卡拉扬之后柏林爱乐并没有考虑选择德国和奥地利的指挥,这也很有意思。
至于乐手。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这你可以问问乐手们。他们每一个都是明星,真是太棒了,你必须让他们齐心协力。他们是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的音乐家,所以我们之间经常互相交换意见。这真是很棒的经历,简直像做梦一样。你不必说服他们来工作,他们本身就充满干劲。人们之所以觉得这个交响乐团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乐手们那种纯粹的无畏的浑身充满干劲和活力的状态是如此地激动人心。
施:卡拉扬生前曾说,他引退后,朱利尼和俄裔美籍年轻指挥家西姆仁·毕西科夫最有希望成为他的接班人,而柏林爱乐却在卡拉扬之后请您成为他的继任者,但是您拒绝了。但是这次却欣然接受,为什么两次邀请,您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西:首先我要纠正的是,柏林爱乐当时并没有让我继任卡拉扬的位置。而是问我愿不愿意成为候选人之一。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就邀请我担任指挥,因为我还太年轻。但是我回答他们说,我知道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参与这样的竞争。现在不同了,时机比较好。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柏林爱乐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已经成为经典和永恒,你不能过早攀爬。
我热爱这份工作,担任柏林爱乐的指挥是指挥们的梦想。世界上没有其他乐团能够与之匹敌:我指挥过很多非常棒的乐团,但没有一个团拥有这样的实力。这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团,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交汇融合,做他们的指挥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施:你领导下的柏林爱乐现在是保持原来水平还是进步了?与维也纳爱乐的关系怎样?
西:我怎么知道呢?这要问问我指挥 的乐团,他们的回答也许更有说服力。但是我觉得柏林爱乐是我的家。
至于柏林爱乐与维也纳爱乐这两个交响乐团,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在德国,一个在奥地利,两国间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类型有所不同,我们最近有机会一起合作同台演出,这是两个团有史以来第一次。维也纳爱乐是个很出色的团,是个非常不同的交响乐团。当然,歌剧乐团演奏时比较戒备,他们演奏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他们在拉小提琴时要考虑,歌唱家可能要吸气了,歌唱家可能会唱得慢一些,这种伴奏演出是非常不同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也纳爱乐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而柏林爱乐具21世纪的风格。
你看,20世纪发生了许多坏事,其中一个事实就是卡拉扬引起了这两个交响乐团之间的竞争。我们决定把20世纪的这些旧事抛在脑后,在21世纪我们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施:你有没有这种担心,像柏林爱乐这样一支非常德奥传统的乐团,过多地演奏后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会不会改变这支伟大的乐团的风格而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你会不会重蹈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前任指挥法国人弗列莫后尘?
西:(怔了一怔)真的会有那么糟糕吗?你就这么担心这个乐团的风格会改变吗?我想问你的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柏林爱乐有很强的德奥传统?因为这意味着与保守主义画等号。
施:因为众多的音像资料显示,柏林爱乐的历任指挥比较注重古典主义、浪漫乐派的作品,很少演绎现代作品。这就给人一个印象,柏林爱乐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乐团。
西:如果回顾历史,你会发现,福特文格勒就演奏了很多新作品,阿巴多同样推崇改革。如果说保守的话,那就是卡拉扬时代比较尊崇传统。柏林爱乐的传统是往前看。
我的使命,就是要制造一种平衡感。既要保持传统,演奏贝多芬等的作品,有要发展新作品。但是,你看看阿巴多指挥乐团时,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就研究得很少。我现在不仅仅演奏这些作品,还引进了近代英国作曲家等的作品,这些音乐,体现了一个当代城市的新生力量,音乐应该有所体现。
我并不认为,保持一贯传统就是一件好事,那会慢慢走向消极。柏林爱乐像一只大鸟,需要五彩缤纷的羽毛。
施:我知道马勒对你的一生影响很大,后来你又用25年时间录制了马勒全套交响乐作品,你是喜欢他作品中的伟大主题,还是喜欢马勒所制造出来的精致的乐团音响效果?
西:马勒那个时代,很多指挥家本身就是作曲家。我对马勒的感情是很个人的,作为一个指挥家。我总是将他看成中欧音乐的领导者。他有一股火焰般的力量,路是他的火焰烧出来的,别人在这条路上都倒下了,而他还在前进。他的音乐,已经被听众所接受。当我和柏林爱乐一些年长的乐手交谈时,他们往往会说喜欢理查德·施特劳斯、布鲁克纳等等,好像马勒还很年轻似的。是英国指挥家巴比罗依爵士,说服了柏林人接受了马勒,卡拉扬录制马勒,也是因为英国指挥家的关系。
我到柏林爱乐后,有意避免上演马勒作品,因为在阿巴多指挥下,乐团演奏了很多马勒作品,我认为他们要从那种风格中走出来。现在,我们又回去了,我必须要让乐手们有种度假归来的新鲜感,这样才能重新创造,重新发掘,才能投入。
卡拉扬之后的那么多年中,就像我们昨天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要么是危险的,要么就是有很大的意义。我相信,我们现在可以用有别卡拉扬制造的优美、饱满音色之外的另一种声音,来重新演绎这首经典作品。我觉得最精彩的是,这让乐队成员感到很好奇,于是,他们打破了以往的观念开始接受新尝试,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施:最近有一位批评家在德国报纸上发表批评文章说你和乐队的关系是“没有出路的婚姻”,并指责你“没激情、没有味道”而且是“脆弱的”,你是怎么看待的?
西:音乐评论家给予指挥家、演奏家恶评,这在全世界都不是什么新闻,音乐评论家的工作就是保持挑剔的眼光,有一部分人支持你,有一部分人不支持,但是我想这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一直受到好评,获得鼓励,但是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你应该去问问我指挥的交响乐团,你可能会听到不同的看法。
你作为一个批评家,如果我给你的音乐会门票的座位是很差的,你会说我好话吗? (哈哈大笑)
施:我听到一个故事,说德国钢琴家弗格特在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你将自己对舒曼协奏曲的种种疯狂构想全盘托出,更鼓励他在比赛现场实现他的梦想。结果他赢得比赛,你们成了好朋友。
西:(笑)当时,比赛选手中有四个人弹舒曼协奏曲,指挥要求每一个人弹奏的都要不一样,其中一人选择了大气的弹法,我们将乐队成员也增加了。每次我当比赛乐队指挥时,我与钢琴家一对一排练,我都会向他们提出一些建议。你说的那位钢琴家弗格特,在排练的一刹那时我突然来了灵感,我对他说后他接受得很快。他觉得很新鲜,在比赛中采用了。结果,他得了第二名。
我很庆幸他没有得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对一个音乐家的事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许多年轻选手往往对比赛有准备,但对赢得比赛后的事业没有心理准备。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很难得,他的前程依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然,我与弗格特成为了好朋友,我们经常合作。
施:海汀克曾经评价你“具有如此开放的头脑和难以置信的激情,我有幸活到拉特尔时代听他的演绎……”你认为他的话对吗?
西:他是比我更伟大的一位指挥家,我听后很受鼓舞也非常感动。我作为钢琴家在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时,只有他在指挥我时,我才能够弹,他不在时,我发现我不能弹这片段了。这就是一个伟大指挥家的秘密。当他站在指挥台上时,很难的乐曲乐队都能演奏,离开他的指挥,乐队就无法演奏出来。
施:我看了你的唱片目录,有很多马勒、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埃尔加、尼尔森等现代主义作品为主的优质唱片,但很少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你是不是还在积累?
西:录音和一个人本身的曲目不是一回事。也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你说的那些作品,是因为我对这些作曲家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录音。对于那些古典、浪漫派的东西,古典乐坛上已经有很多唱片了,不需要一个年轻人再去录制,因为录音有持久性。
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很年轻,就好比一瓶年份少的红酒,相信那些重头古典作品,需要有积累,就像红酒一样,年份越久就越醇。朱里尼曾对我说,你需要赶,但要慢慢地赶!
施:对21世纪的指挥家来说,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西:与其他世纪一样,没什么区别。更重要的是,现在音乐的亮点很多,不同种类的音乐也越来越多。一个伟大的指 挥家要作为一个挑战者,不能像一个牧师,维护以前的传统,因此,我说了一句话:音乐并不是富裕者的东西,应该每个人都拥有。而我的责任,是当一个福音的传道者。
记 述
对指挥家而言,柏林爱乐是座艺术“珠峰”。
当踌躇满志的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签下10年工作合同时,他清楚地看到了“皇冠”上射出的冷艳之光以及所接受的将是什么样的挑战。
从113年风雨中走来的柏林爱乐,经历了约阿西姆、冯·彪罗、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卡拉扬、阿巴多时代。这个伟大的乐团即便在大本营被炮火摧毁、盟军攻陷柏林的前一刻,也从未间断演出。乐团出色的控制能力,极致的优美音色以及理性的演奏下激流奔涌的“柏林之声”,使它成为音乐世界中的坐标。它走出的任何一步,都引来世界的关注与挑剔。音乐伟人铸就宏伟基业的同时,也为继任者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就像舒伯特生活在贝多芬时代那样,感觉无奈与无望。
显然,拉特尔的选择很具挑战性,也令西方一些批评家不解。“这对一些人来说有些难解,为什么拉特尔会想要这份前途未卜的工作,而且他在柏林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与此同时他不管作为欧美的哪个交响乐团的指挥,都能够过一个优裕的生活。要明白他的态度,你必须考虑到他对于和一个音乐团体建立长期工作关系的看法。他一直对于阶段性的提升很感兴趣,在柏林,他签了一个10年的契约。他看到了大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柏林爱乐从没有像现在那么独立而强大。没有哪个交响乐团能够达到这么独立的程度。这种能力是令人窒息的。”
激情喷射的拉特尔在指挥柏林爱乐3年多来,从海顿到近代作曲家的作品演绎中,人们信服地看到一个伟大的乐团在一个无所畏惧的伟大指挥家的指挥棒下,正在进行一次伟大的逾越。
西蒙1955年1月出生在利物浦,父母都是对音乐有热诚爱好的业余人士,他的大姐苏珊从她工作的图书馆常常给他带回来音乐拷贝,不久他就对音乐着迷了。他开始听录音和电台,读柏辽兹关于交响乐的论文,同时组织家庭音乐会,让朋友和亲戚演奏他为他们写的打击乐章。在利物浦的音乐厅里,西蒙听了很多20世纪的作品。11岁时第一次听到马勒的第二交响乐的演奏后,从此种下了音乐的种子。
西蒙发展了自己演奏的天分,他自己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以及一个稍差一点的小提琴手,同时他也拥有将众人集聚在一起演奏的天分。他15岁时,在利物浦开了他的第一场个人专业交响乐会,随后声名大噪,他后来成—厂青年乐团的指挥。
16岁那年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如鱼得水。1973年12月6日,西蒙指挥马勒第二交响乐,第一次将专业世界的吸引力引到他的身上,并且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第二年,他赢得了John演奏指挥大赛。他的人生从此定途。
每一首不朽乐曲的背后,都有女人的影子。自然,西蒙·拉特尔的世界,同样是多姿多彩。
作为艺术家,拉特尔激情喷射,专注事业而满脑子装的都是音乐,他忽略了家庭。第一任妻子罗斯是位美籍花腔女高音,有着非常不错的前程。为了抚养一双儿女,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由于拉特尔没处理好家庭矛盾,导致1996年夫妇俩分手。而最近西方一家报纸的一篇《为了捷克,离开第二任妻子》的文章,又让拉特尔的新女友浮出了水面。
拉特尔现已与陪伴他日年的54岁的电影剧本作家和小说家妻子分居,和比他小18岁的捷克女中音歌唱家考杰娜发展起亲密的友谊。而她出生在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并且是美国导演工会的第一位外国裔美国人女性成员。
前年,拉特尔在Glyndeboume指挥莫扎特歌剧时,邂逅31岁的欧洲当红古典声乐家、被称之为拥有“无懈可击的”声音和美貌的考杰娜后,两人坠落爱河。考杰娜将与拉特尔一起工作描述成“一个梦”。她说:“我知道拉特尔的风格,从不符合书中出现过的任何理念。他带来新鲜可能与潮流无关,但是它们是鲜活的。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像是在天堂。”
当蜂拥而至的记者找到拉特尔母亲打探时,她说:“我该说什么?我不知道现在拉特尔住在哪,我只知道他最近心情愉快,精神非常好。柏林的工作很艰苦,但他爱那个工作。管弦团爱他。现在及未来他确实都不错!”
拉特尔太累了,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该轻松一下了!”有一次记者追问他与第一个妻子离婚的原因时他说:“和另外一位音乐家生活与相处太难了,她总是有演唱档期,而我总是在另外的地方指挥。”
浪漫归浪漫,可激情却永不消退。
50岁的西蒙,指挥棒下已经开辟一个世界,他的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格律:艺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生死搏斗,情爱、痛苦伴随着整个生命。
少年时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马勒《第二交响乐》后,天才的西蒙·拉特尔立下志向,这辈子要当指挥。他告诉我说:“那种感觉就像站在湍急的瀑布上,随激流而下。我觉得我有东西想要和世人分享,这种感觉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语言不能表达时,指挥棒代替了我的全部思想和精神!”
在西蒙身上,我仿佛看到了马勒的影子。是马勒,将他带上了指挥这条不归路。
西蒙的世界,“柏林神话”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