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究,逐步培养其问题意识,这种学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里,有效的问题是指,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那些问题。
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控:
一、调控提问的难度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 3 个 层次 : “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 3 个 层次之间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
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 ,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而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處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
二 、调控提问的频度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时有 “满堂灌”、“满堂问”和“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其症结在于片面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毫无帮助,着实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调控提问的频度,既可以在课前针对教案的反思、调整阶段予以解决,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已经发生的提问进行反思性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 , 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 着重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提问的等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的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那么,在学生回答之前究竟需要多久的等候时间?这个问题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同等重要。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 3 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20秒的等待时间是比较恰当的。
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前,首先要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或者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系统,反思其实效性和完备性,才能有备无患。
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控:
一、调控提问的难度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 3 个 层次 : “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 3 个 层次之间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
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 ,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而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處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
二 、调控提问的频度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时有 “满堂灌”、“满堂问”和“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其症结在于片面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毫无帮助,着实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调控提问的频度,既可以在课前针对教案的反思、调整阶段予以解决,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已经发生的提问进行反思性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 , 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 着重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提问的等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的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那么,在学生回答之前究竟需要多久的等候时间?这个问题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同等重要。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 3 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20秒的等待时间是比较恰当的。
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前,首先要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或者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系统,反思其实效性和完备性,才能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