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整体情况较差,主要表现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高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
引言
小学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重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习作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以此,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一)小学生习作兴趣不高
对于语文习作小学生普遍比较反感。在习作过程中有两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一是学生在习作时,里面的内容、情感大都不是亲身体会,对于习作也当是完成作业。二是,当学生不知道如何习作时,多会采取编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手段抄袭等方式。这两种情况对学生习作水平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做一件事情的基本条件。学生缺乏习作兴趣,自然不能将自身情感融入到习作内容中。即使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教学方式,也不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生缺乏习作素材
小学生因年龄、经历、知识面等原因,在习作时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习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经历有限、知识面有限、表达能力有限,那就习作时就无法持续输出[1]。这也是导致学生习作时力不从心、不知该怎么开始的原因。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素材。
(三)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一堂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多将习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布置习作题目、说明要求;第二,朗读几篇优秀范文;第三,学生开始习作。这种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不仅单一、枯燥,还会降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导致学生习作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影响整个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是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师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了足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习作教学中。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习作教学效率。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比如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中,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在班上开展一个习作活动。教师提出问题“狐狸把乌鸦的肉骗走后,第二天的时候又遇见乌鸦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狐狸和乌鸦之间会怎么样呢?”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再让学生们将说表达的内容写成一个短故事。这个习作题目是建立在课文基础上,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小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主动去进行习作创造。
(二)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不仅能使学生的习作内容层次更加丰富,还有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能有效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布置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内容可以是上学、放学途中学生所看到的,可以是学校发生的某件事,也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一些认识和看到[2]。要求学生学日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逐渐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可以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习作素材。第二,布置阅读任务。阅读是学生素材积累、丰富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刊,并准备一个笔记本,将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做好摘抄。然后教师每周在班上举办一次读书心得、好词好句交流活动,让学生共同分享。这种不仅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创新
创新教方式是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说如,在布置习作任务,类似于四季这种文章时,教师可以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校园的一角,让学生先去观察这个季节下校园中风景、花、草、树是什么状态,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描述,以此形成文章。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给学生一切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作文情感更加丰富、内容更真实。
结语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去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习作,对习作感兴趣,并愿意去收集习作素质,以此促进学生习作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关于提高小學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考[J].好家长,2015(42):39-39.
[2]王晓辉.新课改下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考试周刊,2018(4):59-59.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
引言
小学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重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习作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以此,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一)小学生习作兴趣不高
对于语文习作小学生普遍比较反感。在习作过程中有两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一是学生在习作时,里面的内容、情感大都不是亲身体会,对于习作也当是完成作业。二是,当学生不知道如何习作时,多会采取编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手段抄袭等方式。这两种情况对学生习作水平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做一件事情的基本条件。学生缺乏习作兴趣,自然不能将自身情感融入到习作内容中。即使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教学方式,也不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生缺乏习作素材
小学生因年龄、经历、知识面等原因,在习作时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习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经历有限、知识面有限、表达能力有限,那就习作时就无法持续输出[1]。这也是导致学生习作时力不从心、不知该怎么开始的原因。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素材。
(三)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一堂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多将习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布置习作题目、说明要求;第二,朗读几篇优秀范文;第三,学生开始习作。这种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不仅单一、枯燥,还会降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导致学生习作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影响整个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是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师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了足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习作教学中。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习作教学效率。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比如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中,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在班上开展一个习作活动。教师提出问题“狐狸把乌鸦的肉骗走后,第二天的时候又遇见乌鸦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狐狸和乌鸦之间会怎么样呢?”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再让学生们将说表达的内容写成一个短故事。这个习作题目是建立在课文基础上,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小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主动去进行习作创造。
(二)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不仅能使学生的习作内容层次更加丰富,还有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能有效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布置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内容可以是上学、放学途中学生所看到的,可以是学校发生的某件事,也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一些认识和看到[2]。要求学生学日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逐渐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可以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习作素材。第二,布置阅读任务。阅读是学生素材积累、丰富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刊,并准备一个笔记本,将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做好摘抄。然后教师每周在班上举办一次读书心得、好词好句交流活动,让学生共同分享。这种不仅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创新
创新教方式是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说如,在布置习作任务,类似于四季这种文章时,教师可以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校园的一角,让学生先去观察这个季节下校园中风景、花、草、树是什么状态,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描述,以此形成文章。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给学生一切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作文情感更加丰富、内容更真实。
结语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去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习作,对习作感兴趣,并愿意去收集习作素质,以此促进学生习作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关于提高小學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考[J].好家长,2015(42):39-39.
[2]王晓辉.新课改下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考试周刊,2018(4):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