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从课堂导入开始的。如果教师不用心设计,一味简单地从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开始,或者导入平淡、呆板,就《艮难改变课堂的沉闷,无法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也无法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兴奋与未知探索的强烈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能将学生迅速从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中兴趣盎然,这堂课就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课堂导入宜简短,时间就控制在3至5分中。它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也需要在上课时灵活运用。我认为,课堂导入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知识性导入和情景式导入。知识性导入,顾名思义,就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此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性导入的第一种方式是新旧知识的搭桥,通过对比联系,让学生快速地温故而知新。比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的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此文中还提到了六国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是挣割地而赂秦,接着,我问学生:赂秦为什么会导致亡国呢?最后,自然引出:我们来看看苏洵是怎样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呢?这样学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打开课本来探究苏洵的观点。再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先从刘禹锡被贬后写《秋词》、白居易被贬写《琵琶行》开始谈起,让他们对被贬者的不同,心情有个初步了解,他们也迫切想知道苏轼被贬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心情的。横与纵的联系,活跃了学生思维,融洽了课堂,提升了能力。
知识性导入的第二种方式是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说是每一堂课的必备内容。如何让陷入程式化的平淡、枯燥的背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我首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时,有两个毛头小伙分别发表了不同感慨:“大丈夫当 如是”,“彼可取而代也”。口出狂言的这两个人就是我们今天《鸿门宴》故事的主人公:刘邦和项羽,但最后一个统一天下,威振四海,一个乌江自刎,徒叹“虞姬虞姬奈若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我们到《鸿门宴》中寻找这种结局的必然性。在学习《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柳永潦倒落泊的一生,我给学生补充了当时流行于歌伎中的一首歌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柳永与歌伎的情感: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知识性导入的第三种方式是联系现实,设置悬念,诱发兴趣。江泽民的《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上的讲话》这种纯理论的文章,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我要大家猜一个地方,我先把这个地方的位置告诉大家:北依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邻颐和园、玉泉山、香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南面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当我介绍这个地方时,同学们敛神屏气,当我讲完一片“哇”“哇”之声,眼睛里流露出了羡慕与向往之情,然后我一步步诱导他们: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北大!”学生异口同声。接着我抛出两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北大的一员;我们在成为北大学子之前首先要了解北大有哪些优良传统,然后我们来聆听主席的教诲。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还趁此鼓舞了士气。
课堂导入的第二大类是情景导入:先入为主,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境导入的第一种方式是实物图片导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处处留心。我在去长江三峡旅游时,拍了很多关于长江的照片;我去北京,买回了景泰蓝,特意拍了地坛公园的照片,还去了清华园的荷塘,去了北京的胡同。我在上《我与地坛》、《荷塘月色》、《胡同文化》与《长江三峡》时,我将这些照片拿出来,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游感,这些实物和照片,比他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更具有感染力,因为这是老师亲身经历、目见耳闻的,他们对此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其次是多媒体画面导入。美丽的画片能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迅速展开思维。在我上《我与地坛》时,我也曾在上课前将张海迪、霍金的照片展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是他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轮椅上的他们。能十乏学生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也使他们更迫切地想了解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人生经历。
情境导入还有一种方式是音乐导入。我在上《琵琶行 》时,先让学生欣赏了民乐:二胡、笛子、琵琶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白勺音乐让学生如痴如醉,课后也使他们更能准确地理解琵琶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更能意会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欣赏音乐、把握情感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上《赤壁怀古》前我给学生播放由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上《鸿门宴》前我播放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或雄壮激昂或悲壮低吟,音乐一下子攫住了学生的心。这些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如同一场戏的序幕,时间虽短,但它要求教师要用心设计,导入不能一成不变,要“精”,要“新”,要纵横千古,紧跟时代步伐,必须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让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熏陶与享受,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导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作者简介:
涂卉,1979年2月出生,女,汉族,四川大竹,中一,本科,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就职于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
课堂导入宜简短,时间就控制在3至5分中。它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也需要在上课时灵活运用。我认为,课堂导入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知识性导入和情景式导入。知识性导入,顾名思义,就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此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性导入的第一种方式是新旧知识的搭桥,通过对比联系,让学生快速地温故而知新。比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的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此文中还提到了六国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是挣割地而赂秦,接着,我问学生:赂秦为什么会导致亡国呢?最后,自然引出:我们来看看苏洵是怎样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呢?这样学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打开课本来探究苏洵的观点。再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先从刘禹锡被贬后写《秋词》、白居易被贬写《琵琶行》开始谈起,让他们对被贬者的不同,心情有个初步了解,他们也迫切想知道苏轼被贬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心情的。横与纵的联系,活跃了学生思维,融洽了课堂,提升了能力。
知识性导入的第二种方式是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说是每一堂课的必备内容。如何让陷入程式化的平淡、枯燥的背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我首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时,有两个毛头小伙分别发表了不同感慨:“大丈夫当 如是”,“彼可取而代也”。口出狂言的这两个人就是我们今天《鸿门宴》故事的主人公:刘邦和项羽,但最后一个统一天下,威振四海,一个乌江自刎,徒叹“虞姬虞姬奈若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我们到《鸿门宴》中寻找这种结局的必然性。在学习《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柳永潦倒落泊的一生,我给学生补充了当时流行于歌伎中的一首歌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柳永与歌伎的情感: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知识性导入的第三种方式是联系现实,设置悬念,诱发兴趣。江泽民的《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上的讲话》这种纯理论的文章,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我要大家猜一个地方,我先把这个地方的位置告诉大家:北依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邻颐和园、玉泉山、香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南面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当我介绍这个地方时,同学们敛神屏气,当我讲完一片“哇”“哇”之声,眼睛里流露出了羡慕与向往之情,然后我一步步诱导他们: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北大!”学生异口同声。接着我抛出两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北大的一员;我们在成为北大学子之前首先要了解北大有哪些优良传统,然后我们来聆听主席的教诲。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还趁此鼓舞了士气。
课堂导入的第二大类是情景导入:先入为主,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境导入的第一种方式是实物图片导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处处留心。我在去长江三峡旅游时,拍了很多关于长江的照片;我去北京,买回了景泰蓝,特意拍了地坛公园的照片,还去了清华园的荷塘,去了北京的胡同。我在上《我与地坛》、《荷塘月色》、《胡同文化》与《长江三峡》时,我将这些照片拿出来,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游感,这些实物和照片,比他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更具有感染力,因为这是老师亲身经历、目见耳闻的,他们对此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其次是多媒体画面导入。美丽的画片能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迅速展开思维。在我上《我与地坛》时,我也曾在上课前将张海迪、霍金的照片展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是他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轮椅上的他们。能十乏学生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也使他们更迫切地想了解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人生经历。
情境导入还有一种方式是音乐导入。我在上《琵琶行 》时,先让学生欣赏了民乐:二胡、笛子、琵琶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白勺音乐让学生如痴如醉,课后也使他们更能准确地理解琵琶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更能意会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欣赏音乐、把握情感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上《赤壁怀古》前我给学生播放由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上《鸿门宴》前我播放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或雄壮激昂或悲壮低吟,音乐一下子攫住了学生的心。这些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如同一场戏的序幕,时间虽短,但它要求教师要用心设计,导入不能一成不变,要“精”,要“新”,要纵横千古,紧跟时代步伐,必须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让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熏陶与享受,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导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作者简介:
涂卉,1979年2月出生,女,汉族,四川大竹,中一,本科,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就职于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