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我场大豆的主要栽培模式以大垄密和三垄栽培模式为主,为了发挥着两种栽培模式的增产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施肥纯量从14kg级至20kg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试验表明:大垄密的增产能力较三垄栽培强,在同等施肥量的情况下,大垄密较三垄栽培亩增产13.4~20.9kg/亩,增幅8.9%~13.1%。
[关键词] 大豆;施肥量;栽培方式;产量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条件
试验设计在云山农场旱田试验区,土质为白浆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秋翻、秋起垄。土壤pH值为5.44、有机质5.6%、碱解氮275.6mg/kg、有效磷21.1 mg/kg、有效钾165.1 mg/kg,前茬玉米。
2.供试材料
大豆品种:垦丰16
肥料:撒可富二铵、尿素、氯化钾
3.试验处理
处理1: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14kg级;处理2: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16kg级;处理3: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18kg级;处理4: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20kg级;处理5: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14kg级;处理6: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16kg级;处理7: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18kg级;处理8: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20kg级
4.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大区试验,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195m2机械按处理施肥量,施肥播种。三垄栽培设计播种量为2.1万株/亩;大垄密栽培设计播种量为2.6万株/亩。播后苗前采用乙·嗪·滴丁脂封闭除草,机械中耕2次,其他管理同大田。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气象分析
今年的气象条件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积温较高2752.1℃,比历年平均多177.9℃,但阶段性的降雨增多,特别是5月份降雨166.6mm,比历年同期多106.5mm,致使播期延迟,5月31日才播种,虽然出苗较快,但7-8月份的集中降雨333.6mm,比历年同期多68.6mm,日照时数总计283.1h,比历年同期降低了36.4h。使大豆根系长期处于不良生长环境中,致使根系的吸收营养物质能力减退。造成株荚粒数的减少,粒重降低,生育期缩短,使亩产下降。
2.产量结果分析
从收获前田间调查看,所有试验品都没有倒伏现象。从产量结构测定表上看,植株的株高、粒数、荚数、百粒重普遍偏低,这是由于2010年5月份我场降雨较大,致使播期延迟,7~8月份降雨集中,使大豆根系长期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中,致使根系的活动能力减弱,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减退,造成粒数、荚数、百粒重的降低。从两种栽培模式上看都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亩产提高,三垄栽培模式下即从处理 1至处理4,株高、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表现最佳的是处理4产量为159.2kg比处理1(在三垄栽培模式下表现最差的)增产13.5%,单株粒数比处理1多3.9粒,百粒重比处理1多0.7g。其次是处理3产量为154.5 kg比处理1增产10.1%,单株粒数比处理1多3.0粒,百粒重比处理1多0.4g。再次是处理2产量为150.1kg比处理1增产7.0%,单株粒数比处理1多1.5粒,百粒重比处理1多0.2g。再看大垄密栽培模式即从处理5至处理8,表现最佳的是处理8,单株粒数比处理5(在大垄密栽培模式下表现最差的)多4.2粒,百粒重多0.4g,产量为180.1比处理5增产16.4%。其次是处理7单株粒数比处理5多2.8粒,百粒重多0.4g,产量为171.2比处理5增产10.7%。再次是处理6单株粒数比处理5多0.6粒,百粒重多0.2g,产量为163.5比处理5增产5.7%。
表1 产量结构测定表
处理 栽培方式 收获株数
(万株/亩) 株粒
数 株荚
数 百粒重
(g) 产量
(kg/亩) 增产
(%)
处理1 三垄栽培 1.98 42.2 17.7 17.1 140.3 -
处理5 大垄密 2.51 41.5 17.1 17.0 154.7 10.3
处理2 三垄栽培 2.08 43.7 17.9 17.4 150.1 -
处理6 大垄密 2.49 42.1 17.3 17.2 163.5 8.9
处理3 三垄栽培 2.05 45.2 18.2 17.5 154.5 -
处理7 大垄密 2.55 44.3 17.8 17.4 171.2 10.8
处理4 三垄栽培 2.01 46.1 18.4 17.7 159.2 -
处理8 大垄密 2.42 45.7 18.1 17.4 180.1 13.1
三、结论
1.从今年的试验数据看出
无论是大垄密还是三垄栽培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大豆的产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施肥纯量从14kg级至20kg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满足资金等条件的下,适当提高施肥量便能达到高产出、高回报的目的。
2.分析
在今年的试验来看大垄密的增产能力较三垄栽培强,在同等施肥量的情况下,大垄密较三垄栽培亩增产13.4~20.9kg/亩,增幅8.9%~13.1%。但在单株粒数、百粒重方面在三垄栽培方式下均优于大垄密栽培模式。可见大垄密充分发挥了群体的增产潜力,单位面积株数分布均匀,为高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 大豆;施肥量;栽培方式;产量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条件
试验设计在云山农场旱田试验区,土质为白浆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秋翻、秋起垄。土壤pH值为5.44、有机质5.6%、碱解氮275.6mg/kg、有效磷21.1 mg/kg、有效钾165.1 mg/kg,前茬玉米。
2.供试材料
大豆品种:垦丰16
肥料:撒可富二铵、尿素、氯化钾
3.试验处理
处理1: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14kg级;处理2: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16kg级;处理3: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18kg级;处理4:三垄栽培亩施肥纯量20kg级;处理5: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14kg级;处理6: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16kg级;处理7: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18kg级;处理8:大垄密栽培亩施肥纯量20kg级
4.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大区试验,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195m2机械按处理施肥量,施肥播种。三垄栽培设计播种量为2.1万株/亩;大垄密栽培设计播种量为2.6万株/亩。播后苗前采用乙·嗪·滴丁脂封闭除草,机械中耕2次,其他管理同大田。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气象分析
今年的气象条件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积温较高2752.1℃,比历年平均多177.9℃,但阶段性的降雨增多,特别是5月份降雨166.6mm,比历年同期多106.5mm,致使播期延迟,5月31日才播种,虽然出苗较快,但7-8月份的集中降雨333.6mm,比历年同期多68.6mm,日照时数总计283.1h,比历年同期降低了36.4h。使大豆根系长期处于不良生长环境中,致使根系的吸收营养物质能力减退。造成株荚粒数的减少,粒重降低,生育期缩短,使亩产下降。
2.产量结果分析
从收获前田间调查看,所有试验品都没有倒伏现象。从产量结构测定表上看,植株的株高、粒数、荚数、百粒重普遍偏低,这是由于2010年5月份我场降雨较大,致使播期延迟,7~8月份降雨集中,使大豆根系长期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中,致使根系的活动能力减弱,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减退,造成粒数、荚数、百粒重的降低。从两种栽培模式上看都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亩产提高,三垄栽培模式下即从处理 1至处理4,株高、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表现最佳的是处理4产量为159.2kg比处理1(在三垄栽培模式下表现最差的)增产13.5%,单株粒数比处理1多3.9粒,百粒重比处理1多0.7g。其次是处理3产量为154.5 kg比处理1增产10.1%,单株粒数比处理1多3.0粒,百粒重比处理1多0.4g。再次是处理2产量为150.1kg比处理1增产7.0%,单株粒数比处理1多1.5粒,百粒重比处理1多0.2g。再看大垄密栽培模式即从处理5至处理8,表现最佳的是处理8,单株粒数比处理5(在大垄密栽培模式下表现最差的)多4.2粒,百粒重多0.4g,产量为180.1比处理5增产16.4%。其次是处理7单株粒数比处理5多2.8粒,百粒重多0.4g,产量为171.2比处理5增产10.7%。再次是处理6单株粒数比处理5多0.6粒,百粒重多0.2g,产量为163.5比处理5增产5.7%。
表1 产量结构测定表
处理 栽培方式 收获株数
(万株/亩) 株粒
数 株荚
数 百粒重
(g) 产量
(kg/亩) 增产
(%)
处理1 三垄栽培 1.98 42.2 17.7 17.1 140.3 -
处理5 大垄密 2.51 41.5 17.1 17.0 154.7 10.3
处理2 三垄栽培 2.08 43.7 17.9 17.4 150.1 -
处理6 大垄密 2.49 42.1 17.3 17.2 163.5 8.9
处理3 三垄栽培 2.05 45.2 18.2 17.5 154.5 -
处理7 大垄密 2.55 44.3 17.8 17.4 171.2 10.8
处理4 三垄栽培 2.01 46.1 18.4 17.7 159.2 -
处理8 大垄密 2.42 45.7 18.1 17.4 180.1 13.1
三、结论
1.从今年的试验数据看出
无论是大垄密还是三垄栽培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大豆的产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施肥纯量从14kg级至20kg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满足资金等条件的下,适当提高施肥量便能达到高产出、高回报的目的。
2.分析
在今年的试验来看大垄密的增产能力较三垄栽培强,在同等施肥量的情况下,大垄密较三垄栽培亩增产13.4~20.9kg/亩,增幅8.9%~13.1%。但在单株粒数、百粒重方面在三垄栽培方式下均优于大垄密栽培模式。可见大垄密充分发挥了群体的增产潜力,单位面积株数分布均匀,为高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