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babaj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再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刑事法领域的一种新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这种法律规制不足却又充满实践活力的刑事案件解决方式,我们既不能以缺乏法律依据为由简单否定,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而应当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规制,使其充分发挥解决纠纷的功能。  关键词:刑事和解;加害人;被害人;调解    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案件解决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期刊
摘 要: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生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只有激起并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这一情感要素,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期刊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层检察院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开拓、发展、创新,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成为基层检察院各项工作指明的航向。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变化;科学发展观;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和指导基层检察院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期刊
摘 要: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权利问题。农民权利需要宪法、经济法、行政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共同保护,特别需要经济法提供制度保障。经济法主要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而农民的核心经济权利是土地财产权利。文章试图从经济法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的经济法保障进行探讨,期望为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经济法应答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民问题;土地财产权利;经济法保障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认真执行和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理应投身于美育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和鉴别能力,才能提高美的创造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美育实践呢?  首先,努力塑造自身形象美。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充内形外之谓美。”“充内”就是充实内心世界,“形外”就是将内心世界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开展科技强检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服务检察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更有力地打击犯罪活动,维护司法的公正和统一,已是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干警更是深有体会。    一、如何理解信息化建设中的办公自动化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网络建设。硬件建设是前提,软件建设是基础,网络建设则是核心和关键。检察机关的局域网不仅可以作为检察信
期刊
摘 要:新的教育思想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念,使我们认识到仅仅让学生认识课本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更新他们的观念,开拓他们的视野,把目光从书本拓展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点燃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关键词:自主阅读;兴趣; 目标; 能力; 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已从传统的
期刊
摘 要: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以当前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历
期刊
摘 要: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凝聚。在器乐教学中,情感分为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贯穿在器乐教学和整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器乐教学;审美情感;学习情感。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凝聚。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反映形式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土是人们永恒的依恋和牵挂,乡土材料值得人们去探索、研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指出:“教学最好是从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去,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政治课教学工作中,笔者探索着让乡土材料进入政治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乡土资源融入政治教学的教学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