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凝聚。在器乐教学中,情感分为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贯穿在器乐教学和整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器乐教学;审美情感;学习情感。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凝聚。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反映形式。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学习情感,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①。
一、器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审美情感与学习情感的关系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审美情感以生活和艺术领域中美与丑、悲与喜等为对象,活动在生活和艺术的广阔领域,它的最高目的是美。学习情感主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而审美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有更深的体验并获得一种审美享受,例如:《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意境鲜明的筝曲,它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培养情感要创设情境,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每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情绪、特定的图象画面,我们可以融身于事、融情于景,在联想中产生共振,情发于其中而产生共鸣。例如:《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较为突出的二胡乐曲,重在突出画面与意境,它向人们展现了“空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画面,空旷的山,清脆的鸟鸣更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乘着想象的翅膀去演奏、去理解,让心中有诗情,眼前有画意,流淌在我们指尖的音乐也就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学生音乐学习情感的加强,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这又将使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更加深刻。
2、审美情感与音乐技能技巧的关系
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具备了表现情感的意识,他们就会在学习时全身心地投入,运用各种技能技巧,主动去创造美妙的音响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的表现能力,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还能增强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唤醒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使器乐演奏技能更加提高,器乐教学更加深入。可目前也有部分教师只注重学习的音准、节奏、音色和技巧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这是一种无视情感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这不但会使学习的音乐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②。我们强调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价值,并不排斥教学中的技能技巧的传授。在器乐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器乐作品来真正的领会音乐艺术形式特殊的审美价值,培养其审美情感的。而在器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和生动的音乐形象,需要通过正确而又不乏创新意味的技能技巧予以表现,两者是统一的整体,技能技巧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审美情感③。对于器乐学习者和演奏者来说,重要的是把各种技能技巧灵活应用于各种音乐审美情感要素中去,获得艺术感情的完善统一,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器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1、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
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主要以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器乐作品在题材、体裁等方面,比声乐作品更为丰富、广泛。并且用器乐表现音乐,由于脱离了歌词相对于唱歌来讲,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民族器乐教学。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音乐与人的情感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高低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例如:《战台风》是当代筝家王昌元于1960年代创作的一首反映码头工人的劳动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筝独奏曲。乐曲充分运用古筝的特色演奏技巧,发挥筝乐艺术的表现力,描绘出一幅人们抗击台风肆虐的生动画卷,以此赞美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在演奏乐曲时,通过对演奏作品的背景、音乐风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来加强对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鲜活而生动。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换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一过程,学生的演奏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2、音乐学习情感的培养
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器乐教学而言,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更谈不上情感的表现,尤其是枯燥的技术练习、单纯的理论讲述等都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兴趣的动力来源,担负起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让学习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良好态度和重要渠道。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获得某种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情感常取决于任课老师的喜好,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所以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应把师生之间的各种情感交流视为一种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教师可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学双方达到默契配合。在器乐的演奏中,技巧固然重要,没有技巧的演奏就像没有翅膀的鸟,没有轮子的车,寸步难行。但有了过硬技巧,却缺乏感情的投入时,那音乐也是一样的苍白无力。因此,任何一首作品都应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音乐的两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两者缺一不可,可见,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乐器种类很多,大多数作品都是与我国的民间音乐相联系的。有的来源于某地区的民歌;有的来源于歌剧或地方戏曲;还有的则与民间说唱有关。例如:二胡作品《红梅随想曲》的主题音调来源于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这首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并以四川民歌基调为主,广泛吸取了川剧、越剧、京剧等各种风格加以创作而成,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它保留了原歌剧的音乐风格,所以多唱《红梅赞》会使自己更深刻地了解“红梅”精神,以及全曲的主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即教书又育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了解音乐的真正含义,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培养情感还要高屋建瓴。一棵小树之所以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根系不但要扎得深,还要伸得广,除了加强情感的培养,还应在文化艺术培养上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总之,情感是我们渡水的飞舟,登天的云梯。但丰富的情感不是一天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从学习和生活中去点滴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只有日积月累,才会使自己的感情丰富,情思细腻,才能成熟地去体现美感,体现作品风格。
以上主要论述了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培养途径,总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音乐课程的核心教育目标之一,在器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对器乐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去认真的思索音乐、学习理解音乐、走进音乐,用他们手中的民族器乐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①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谢红:浅谈高师音乐教学中情感表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2003(3)67.
③关继文:情感与意识.器乐教学心理探微〔J〕中国音乐.2004(2)53.
④周耘:古筝音乐〔J〕.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1).
关键词:器乐教学;审美情感;学习情感。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凝聚。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反映形式。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学习情感,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①。
一、器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审美情感与学习情感的关系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审美情感以生活和艺术领域中美与丑、悲与喜等为对象,活动在生活和艺术的广阔领域,它的最高目的是美。学习情感主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而审美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有更深的体验并获得一种审美享受,例如:《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意境鲜明的筝曲,它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培养情感要创设情境,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每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情绪、特定的图象画面,我们可以融身于事、融情于景,在联想中产生共振,情发于其中而产生共鸣。例如:《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较为突出的二胡乐曲,重在突出画面与意境,它向人们展现了“空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画面,空旷的山,清脆的鸟鸣更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乘着想象的翅膀去演奏、去理解,让心中有诗情,眼前有画意,流淌在我们指尖的音乐也就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学生音乐学习情感的加强,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这又将使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更加深刻。
2、审美情感与音乐技能技巧的关系
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具备了表现情感的意识,他们就会在学习时全身心地投入,运用各种技能技巧,主动去创造美妙的音响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的表现能力,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还能增强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唤醒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使器乐演奏技能更加提高,器乐教学更加深入。可目前也有部分教师只注重学习的音准、节奏、音色和技巧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这是一种无视情感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这不但会使学习的音乐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②。我们强调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价值,并不排斥教学中的技能技巧的传授。在器乐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器乐作品来真正的领会音乐艺术形式特殊的审美价值,培养其审美情感的。而在器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和生动的音乐形象,需要通过正确而又不乏创新意味的技能技巧予以表现,两者是统一的整体,技能技巧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审美情感③。对于器乐学习者和演奏者来说,重要的是把各种技能技巧灵活应用于各种音乐审美情感要素中去,获得艺术感情的完善统一,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器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1、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
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主要以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器乐作品在题材、体裁等方面,比声乐作品更为丰富、广泛。并且用器乐表现音乐,由于脱离了歌词相对于唱歌来讲,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民族器乐教学。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音乐与人的情感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高低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例如:《战台风》是当代筝家王昌元于1960年代创作的一首反映码头工人的劳动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筝独奏曲。乐曲充分运用古筝的特色演奏技巧,发挥筝乐艺术的表现力,描绘出一幅人们抗击台风肆虐的生动画卷,以此赞美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在演奏乐曲时,通过对演奏作品的背景、音乐风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来加强对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鲜活而生动。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换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一过程,学生的演奏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2、音乐学习情感的培养
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器乐教学而言,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更谈不上情感的表现,尤其是枯燥的技术练习、单纯的理论讲述等都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兴趣的动力来源,担负起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让学习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良好态度和重要渠道。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获得某种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情感常取决于任课老师的喜好,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所以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应把师生之间的各种情感交流视为一种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教师可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学双方达到默契配合。在器乐的演奏中,技巧固然重要,没有技巧的演奏就像没有翅膀的鸟,没有轮子的车,寸步难行。但有了过硬技巧,却缺乏感情的投入时,那音乐也是一样的苍白无力。因此,任何一首作品都应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音乐的两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两者缺一不可,可见,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乐器种类很多,大多数作品都是与我国的民间音乐相联系的。有的来源于某地区的民歌;有的来源于歌剧或地方戏曲;还有的则与民间说唱有关。例如:二胡作品《红梅随想曲》的主题音调来源于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这首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并以四川民歌基调为主,广泛吸取了川剧、越剧、京剧等各种风格加以创作而成,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它保留了原歌剧的音乐风格,所以多唱《红梅赞》会使自己更深刻地了解“红梅”精神,以及全曲的主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即教书又育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了解音乐的真正含义,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培养情感还要高屋建瓴。一棵小树之所以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根系不但要扎得深,还要伸得广,除了加强情感的培养,还应在文化艺术培养上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总之,情感是我们渡水的飞舟,登天的云梯。但丰富的情感不是一天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从学习和生活中去点滴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只有日积月累,才会使自己的感情丰富,情思细腻,才能成熟地去体现美感,体现作品风格。
以上主要论述了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培养途径,总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音乐课程的核心教育目标之一,在器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对器乐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去认真的思索音乐、学习理解音乐、走进音乐,用他们手中的民族器乐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①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谢红:浅谈高师音乐教学中情感表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2003(3)67.
③关继文:情感与意识.器乐教学心理探微〔J〕中国音乐.2004(2)53.
④周耘:古筝音乐〔J〕.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