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语文教学因其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以及较之其他学科更富有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为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摇旗呐喊,冲锋陷阵。作为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语文教学既然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立足课堂,创设个性发展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如何使个性得以解放往往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是试图通过创造性的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教学《燕子》一课,可以利用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观赏了春天美景、作了成功描写后的兴奋情绪,引导学生“不仅要找出这些生动词语,还要说出用得好在哪里”。如,“沾”“几痕”等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兴奋情绪的作用,学生对词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色彩的理解,就很不一般。如,几个学生的即兴发言是这样的:生1:“沾”了一下水面,表示小燕子飞得又快又轻。生2:用“沾”,我想可能是小燕子想贴近水面和小鲤鱼说话吧。生3:小燕子可能把清清的河水当作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美丽的身影。
思维的积极活动,幻想、想象、联想的综合启动,不仅想象合理,理解了“沾”字的形象、分寸,而且把小燕子作为益鸟捉害虫的行为人格化、情感化了。学生真正进入了课文的境界,与作者的思维同步,达到了“共鸣”。
二、拓展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产生做教师那样学识渊博之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尤其是小学生,善于模仿,把教师当成自己心目中伟大的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如,《家》《雷雨》等;还有外国的一些名著,如,《伊索寓言》《伊利亚特》《悲惨世界》等;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作家及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文化的魅力。
三、鼓励写作,展现个性发展的风采
只有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教师鼓励学生不随人后,敢言敢做,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行文,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来。
教师在平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的题目。如,《我能行!》《网络世界》《假如我是校长》《喜羊羊给我的启示》《别再自欺欺人了——对作弊者的忠告》等。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构思新颖、巧妙,大大出人意料。另外,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全面得到发展。
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纸上谈兵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不应局限于教室,不应局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还包括每一个人鲜活的生活世界。唯有开放,语文教学才有活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我不能失信》《乌塔》《学会看病》《全神贯注》等,这些课文都可以将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生产现场、采访与社会调查等,都能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书山跋涉,在学海荡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愿教師培养出更多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语文教学既然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立足课堂,创设个性发展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如何使个性得以解放往往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是试图通过创造性的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教学《燕子》一课,可以利用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观赏了春天美景、作了成功描写后的兴奋情绪,引导学生“不仅要找出这些生动词语,还要说出用得好在哪里”。如,“沾”“几痕”等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兴奋情绪的作用,学生对词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色彩的理解,就很不一般。如,几个学生的即兴发言是这样的:生1:“沾”了一下水面,表示小燕子飞得又快又轻。生2:用“沾”,我想可能是小燕子想贴近水面和小鲤鱼说话吧。生3:小燕子可能把清清的河水当作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美丽的身影。
思维的积极活动,幻想、想象、联想的综合启动,不仅想象合理,理解了“沾”字的形象、分寸,而且把小燕子作为益鸟捉害虫的行为人格化、情感化了。学生真正进入了课文的境界,与作者的思维同步,达到了“共鸣”。
二、拓展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产生做教师那样学识渊博之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尤其是小学生,善于模仿,把教师当成自己心目中伟大的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如,《家》《雷雨》等;还有外国的一些名著,如,《伊索寓言》《伊利亚特》《悲惨世界》等;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作家及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文化的魅力。
三、鼓励写作,展现个性发展的风采
只有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教师鼓励学生不随人后,敢言敢做,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行文,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来。
教师在平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的题目。如,《我能行!》《网络世界》《假如我是校长》《喜羊羊给我的启示》《别再自欺欺人了——对作弊者的忠告》等。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构思新颖、巧妙,大大出人意料。另外,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全面得到发展。
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纸上谈兵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不应局限于教室,不应局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还包括每一个人鲜活的生活世界。唯有开放,语文教学才有活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我不能失信》《乌塔》《学会看病》《全神贯注》等,这些课文都可以将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生产现场、采访与社会调查等,都能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书山跋涉,在学海荡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愿教師培养出更多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