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w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语文教学因其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以及较之其他学科更富有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为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摇旗呐喊,冲锋陷阵。作为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语文教学既然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立足课堂,创设个性发展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如何使个性得以解放往往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是试图通过创造性的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教学《燕子》一课,可以利用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观赏了春天美景、作了成功描写后的兴奋情绪,引导学生“不仅要找出这些生动词语,还要说出用得好在哪里”。如,“沾”“几痕”等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兴奋情绪的作用,学生对词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色彩的理解,就很不一般。如,几个学生的即兴发言是这样的:生1:“沾”了一下水面,表示小燕子飞得又快又轻。生2:用“沾”,我想可能是小燕子想贴近水面和小鲤鱼说话吧。生3:小燕子可能把清清的河水当作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美丽的身影。
  思维的积极活动,幻想、想象、联想的综合启动,不仅想象合理,理解了“沾”字的形象、分寸,而且把小燕子作为益鸟捉害虫的行为人格化、情感化了。学生真正进入了课文的境界,与作者的思维同步,达到了“共鸣”。
  二、拓展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产生做教师那样学识渊博之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尤其是小学生,善于模仿,把教师当成自己心目中伟大的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如,《家》《雷雨》等;还有外国的一些名著,如,《伊索寓言》《伊利亚特》《悲惨世界》等;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作家及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文化的魅力。
  三、鼓励写作,展现个性发展的风采
  只有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教师鼓励学生不随人后,敢言敢做,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行文,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来。
  教师在平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的题目。如,《我能行!》《网络世界》《假如我是校长》《喜羊羊给我的启示》《别再自欺欺人了——对作弊者的忠告》等。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构思新颖、巧妙,大大出人意料。另外,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全面得到发展。
  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纸上谈兵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不应局限于教室,不应局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还包括每一个人鲜活的生活世界。唯有开放,语文教学才有活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我不能失信》《乌塔》《学会看病》《全神贯注》等,这些课文都可以将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生产现场、采访与社会调查等,都能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书山跋涉,在学海荡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愿教師培养出更多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它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是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学生往往对语文活动课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使语文活动课的设计更合理、更科学、更受学生青睐?下面我谈一点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语文活动课设计要从全面和综合出发  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全面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课本呈现的古诗文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化的积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经典诵读,兴趣当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生诵读古
期刊
随着新课标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试题中的阅读量明显的增加了,很多学生反应在做题时,时间不够,对题中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般的粗略看看就急于答题,其质量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快速的理清文章线索,把握作者的行文脉络,抓住文章的主旨,进而使自己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  速读主要有四种方法  1.“一目数行”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
期刊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情感,值得体会、学习。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从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来看,误区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常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学生连最起码的朗
期刊
初次与群文阅读的亲密接触,心里充满很多质疑:一堂课能教完这么多知识点吗?学生阅读的时间和讲授的时间怎么安排呢?在专家的引领下,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取得了小小的进步。  一、正确认识,揭开面纱  群文阅读不是单纯的将多篇文章串连,而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数量,更关注学生在各型各色文章的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提升学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现象:部分学生整天埋头苦读,牺牲了绝大部分休息时间,体育课请假补文化课,午休晚睡也将课本等学习用书带回宿舍、家中,加班加点;一些学生会成员、班干部,有时也将学习成绩的下降归咎于工作影响;尤其是那些整天埋头苦读的女学生,功夫下了不少,成绩却没有明显的起色。学生苦恼,教师惋惜,这些现象严重困扰着每位教育工作者。  针对无效学习问题,可以尝试着做下面一些工作:  一、给
期刊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今的爸妈,总是忙于工作,幼儿基本上是由爷爷奶奶照管。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长辈们百依百顺,整天围着幼儿团团转,深怕他们吃不好,穿不靓,有什么闪失!当家长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时,却忽视了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  一、关注幼儿生活中与亲人的交往,培养感恩意识  1.通过接送环节,让幼儿学会感恩。要让幼
期刊
教育是一个大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它的认识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播者,不仅仅传播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的培养。教师的成功不在于一定要将学生送进大学的殿堂,而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一个能够给社会带来贡献的人,一个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一个能够享受人生幸福的人。而这种能力,大部分来自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一定要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小组合作为核心,通过创设“组外均衡发展,组内百花齐放”的小组形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一、求同存异,合理建组  科学合理的小组可以在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管理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所以在分组时考虑的因素就需要涉及多个方面。  (一)取长补短,各尽其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