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明清时期以来,昆曲风靡全国,饱受官僚阶级、骚客文人的喜爱。昆曲起源于苏州地区,专供政府官员和文士名流闲暇时的消遣。随其逐渐流传,慢慢地从宫廷之中流传至平民百姓之间,让田间地头的农民也能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人文交流。如今,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发掘和保护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将来的交代。
随着苏州昆曲戏班传入各地,与当地的语言和音乐结合、演变,衍生出了众多其他的流派,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昆腔体系。在当时金华府属下就有各大昆班二十八所,在起初的演唱风格和服装道具都与苏州的昆曲一致。老艺人们相继离世,当地的传艺弟子逐渐增多,本土的内容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加之受到当地群众审美习惯的影响,终成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金华昆腔”。
金华府下属,武义昆曲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逐渐形成的。清末时期,一些熟络昆曲艺术的艺人、票友们便会在此地教习传授器乐、剧目、服装道具、脸谱化妆等技能。然而不够专业的训练和自身先天条件的不足对于当地的昆曲爱好者任然是比较大的约束,因此他们经常通过观摩其他各种班社的演出来“偷戏”。这种风格的昆曲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促进了昆曲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创新、变化。
一、戏曲语言
戏曲语言是剧种风格特色的主要因素,对唱腔、念白、表演音乐和人物塑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昆语言,其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以中州韵、吴地方言的地方白为基础。辞藻华丽典雅,格律规整严格,注重四声五音。
昆腔流传到金华一带之后,语言逐渐渗入了金华地方方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中州韵和金华官话相结合的舞台语言,也保留了一些苏白的“味道”,尤其“丑、副”行当的念白语言中苏白的味道更加浓重。由于当地昆班演员的学习背景比较低,聘请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金华昆班的老艺人,地方语音的味道比较浓重,同时又不熟悉宣平当地的方言,久而久之,舞台上的念白、唱腔就渐渐统一使用中州韵加金华官腔夹杂宣平方言并带有苏白味的语音。而在传播戏曲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武义宣平地区方言为主。其中保留了一部分古音的发音。按照现代方言的音调分类,武义方言可归为两类:阴调类,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调类,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与流行于全国的“中州韵”相较,保留了入声字的发音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以五度制声调记录其调值,将相对音高从高到低分为五级排列记录。其声调表及图例,如下:
从声调表中可以看出,在武义方言声调中的阴调类声调中,起调的相对音高都是最高的,并且都相对较为短促,而阳调类声调中普遍在收音时比起调低。
在阴平与阳平两调中,都以“v”字的曲折线进行发音,阳平的起调相对更高,并且在发音中段拖的更长,在音尾的收音时则比阴平要低;在阴上与阳上两调中,则发音较平,音高变化较小,阳上的声调中收音略高与起调音;在阴去与阳去两调中,阴去直下且相对音高跨度较大,阳去发音有上行折下的趋势;在阴入与阳入两调中,阴入短促迅速,阳入与阳去呈相反的发音调式趋势。
二、服装及表演处理
昆腔表演中的服装又被称作“行头”。武义昆班的行头具有自己的地方传统特色,更多保留了南戏和明清时期的特征。服装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色彩多为大红大绿,对比鲜明,刺线多以金丝为主,整套服装绚丽多彩,光耀夺目;二是行头齐全,上台时人物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严格按照规矩,不随意替代,并且制作工艺精良。
草昆的舞台搭建比较简陋,舞台范围比较小,所以在草昆的表演中一般都将动作表演进行简化。在浙江省武义县境内草昆班多以表演武场昆戏而闻名。由于草台昆戏剧本的演变,快速的节奏变化和热闹强烈的打击音效,使得演员的动作表演也不再是温婉动人,而以大开大合的简单动作取代。
三、与“正昆”唱法的比较
“正昆”一词首先由洛地先生于其著作《周传瑛传》中提出,与民间草台昆曲做为比较,常常用来描述出自苏州地区传统唱法的正宗昆腔。他曾于1991年在后来的出版物《戏曲与浙江》中进一步的解释“以各地方言唱昆的唱腔的昆腔,因其不做‘水墨’,所以在唱法上较粗略,字音直出”,老先生将此类昆唱做为“草昆”;而相对于草昆的,四方歌者所宗的则为“正昆”。演唱者在表演苏昆的传统剧目时,通常根据剧目中角色的情绪给出表演,以情绪带动表演,用语言来传递情感。与之相较,“草昆”则没有那么讲究规范的字正腔圆,不做反切,虽然也知晓“依声度曲”,但仍是打破了原来“正昆”唱法中的咬字方法,更为强调舞台上的体态情绪和声音的洪亮,把声音和情绪传递到观众的耳中心里。总之,“正昆”较“草昆”更为细腻婉约,其内容更胜于形式,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委婉,前后又多有文人雅士对其进行改革,最后唱腔效果如水研墨,更合仕族贵胄的胃口。而相对豪放大方的“草昆”节奏更自由,表达更明快,旋律更质朴,音调更粗犷,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两者同出一门,却在不同的阶层中都为人称道,各有千秋。
四、結语
泱泱华夏,巍巍高哉;浩浩文明,灼灼珠华。五千多年的璀璨中华文化,信手拈来便是世界文明之林中的瑰宝,最珍贵的是植根在我们心中的深深的自豪和凝聚在民族魂魄当中的赤诚。面对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尽的恭敬与谦卑。步坎坷而奋进,积小成而大兴。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接班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中华民族广袤的文艺花园中填土增香,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实是我辈的责任与荣光。
参考文献
[1]洛地.昆曲曲律与曲唱[J].艺术百家,2016,32(01):167-182+192.
[2]朱恒夫.论"草昆"的美学特征[J].文化艺术研究,2012,(3):115-122.
[3]朱栋霖,谭飞.为昆曲现状把脉 中国昆曲苏州高峰论坛2018综述[J].中国戏剧,2018(09):55-56.
作者简介:张金顺(1996-),男,浙江武义,满,本科,声乐演唱。
随着苏州昆曲戏班传入各地,与当地的语言和音乐结合、演变,衍生出了众多其他的流派,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昆腔体系。在当时金华府属下就有各大昆班二十八所,在起初的演唱风格和服装道具都与苏州的昆曲一致。老艺人们相继离世,当地的传艺弟子逐渐增多,本土的内容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加之受到当地群众审美习惯的影响,终成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金华昆腔”。
金华府下属,武义昆曲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逐渐形成的。清末时期,一些熟络昆曲艺术的艺人、票友们便会在此地教习传授器乐、剧目、服装道具、脸谱化妆等技能。然而不够专业的训练和自身先天条件的不足对于当地的昆曲爱好者任然是比较大的约束,因此他们经常通过观摩其他各种班社的演出来“偷戏”。这种风格的昆曲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促进了昆曲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创新、变化。
一、戏曲语言
戏曲语言是剧种风格特色的主要因素,对唱腔、念白、表演音乐和人物塑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昆语言,其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以中州韵、吴地方言的地方白为基础。辞藻华丽典雅,格律规整严格,注重四声五音。
昆腔流传到金华一带之后,语言逐渐渗入了金华地方方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中州韵和金华官话相结合的舞台语言,也保留了一些苏白的“味道”,尤其“丑、副”行当的念白语言中苏白的味道更加浓重。由于当地昆班演员的学习背景比较低,聘请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金华昆班的老艺人,地方语音的味道比较浓重,同时又不熟悉宣平当地的方言,久而久之,舞台上的念白、唱腔就渐渐统一使用中州韵加金华官腔夹杂宣平方言并带有苏白味的语音。而在传播戏曲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武义宣平地区方言为主。其中保留了一部分古音的发音。按照现代方言的音调分类,武义方言可归为两类:阴调类,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调类,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与流行于全国的“中州韵”相较,保留了入声字的发音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以五度制声调记录其调值,将相对音高从高到低分为五级排列记录。其声调表及图例,如下:
从声调表中可以看出,在武义方言声调中的阴调类声调中,起调的相对音高都是最高的,并且都相对较为短促,而阳调类声调中普遍在收音时比起调低。
在阴平与阳平两调中,都以“v”字的曲折线进行发音,阳平的起调相对更高,并且在发音中段拖的更长,在音尾的收音时则比阴平要低;在阴上与阳上两调中,则发音较平,音高变化较小,阳上的声调中收音略高与起调音;在阴去与阳去两调中,阴去直下且相对音高跨度较大,阳去发音有上行折下的趋势;在阴入与阳入两调中,阴入短促迅速,阳入与阳去呈相反的发音调式趋势。
二、服装及表演处理
昆腔表演中的服装又被称作“行头”。武义昆班的行头具有自己的地方传统特色,更多保留了南戏和明清时期的特征。服装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色彩多为大红大绿,对比鲜明,刺线多以金丝为主,整套服装绚丽多彩,光耀夺目;二是行头齐全,上台时人物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严格按照规矩,不随意替代,并且制作工艺精良。
草昆的舞台搭建比较简陋,舞台范围比较小,所以在草昆的表演中一般都将动作表演进行简化。在浙江省武义县境内草昆班多以表演武场昆戏而闻名。由于草台昆戏剧本的演变,快速的节奏变化和热闹强烈的打击音效,使得演员的动作表演也不再是温婉动人,而以大开大合的简单动作取代。
三、与“正昆”唱法的比较
“正昆”一词首先由洛地先生于其著作《周传瑛传》中提出,与民间草台昆曲做为比较,常常用来描述出自苏州地区传统唱法的正宗昆腔。他曾于1991年在后来的出版物《戏曲与浙江》中进一步的解释“以各地方言唱昆的唱腔的昆腔,因其不做‘水墨’,所以在唱法上较粗略,字音直出”,老先生将此类昆唱做为“草昆”;而相对于草昆的,四方歌者所宗的则为“正昆”。演唱者在表演苏昆的传统剧目时,通常根据剧目中角色的情绪给出表演,以情绪带动表演,用语言来传递情感。与之相较,“草昆”则没有那么讲究规范的字正腔圆,不做反切,虽然也知晓“依声度曲”,但仍是打破了原来“正昆”唱法中的咬字方法,更为强调舞台上的体态情绪和声音的洪亮,把声音和情绪传递到观众的耳中心里。总之,“正昆”较“草昆”更为细腻婉约,其内容更胜于形式,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委婉,前后又多有文人雅士对其进行改革,最后唱腔效果如水研墨,更合仕族贵胄的胃口。而相对豪放大方的“草昆”节奏更自由,表达更明快,旋律更质朴,音调更粗犷,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两者同出一门,却在不同的阶层中都为人称道,各有千秋。
四、結语
泱泱华夏,巍巍高哉;浩浩文明,灼灼珠华。五千多年的璀璨中华文化,信手拈来便是世界文明之林中的瑰宝,最珍贵的是植根在我们心中的深深的自豪和凝聚在民族魂魄当中的赤诚。面对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尽的恭敬与谦卑。步坎坷而奋进,积小成而大兴。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接班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中华民族广袤的文艺花园中填土增香,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实是我辈的责任与荣光。
参考文献
[1]洛地.昆曲曲律与曲唱[J].艺术百家,2016,32(01):167-182+192.
[2]朱恒夫.论"草昆"的美学特征[J].文化艺术研究,2012,(3):115-122.
[3]朱栋霖,谭飞.为昆曲现状把脉 中国昆曲苏州高峰论坛2018综述[J].中国戏剧,2018(09):55-56.
作者简介:张金顺(1996-),男,浙江武义,满,本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