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生活中有很多的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总结生活经验,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很有帮助,并且让他们用发现生活规律的方法去发现数学规律,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渠道。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观察算式,找到变化;合情推理,高效运算;操作画图,发展空间。
关键词:规律;提升;数学思维
小学生天生好动,课堂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因此,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要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真真切切体验生活,总结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将发现生活规律的思维运用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老师的授课压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将得到重视。改变原来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无论我们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可以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加工,加以解决,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要想让自己聪明起来,就要具备最基本的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数学课堂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语言形式问题
小学数学虽较简单,但内容还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可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教材内容并不能完全领会,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老师在讲解时需要将自己的思维用小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进行同化,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但是在实际中,老师对这方面依然不太在意,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不符
在小学的教材中,虽然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教材中不免有些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小学课本中的见解性与学生的理解性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学生理解,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及拓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加深学生理解。
(三)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理解范围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容量大,不仅学生的压力大,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压力。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可能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而是采用灌输性的方法,只教会课本上的内容。学生也可能只是追求高分原则,一味遵从课本内容,不会思考,不具有发散性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观察算式,找到变化
寻求数学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生活中的事物有很多,只要用心观察,并且有一双发现规律的眼睛,找到事物之间变化的规律,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规律。这可以简化我们生活的方式,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乐趣。
例如,我在讲解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就让学生来观察算式并找到变化。乘法口诀在以后的学习中时常用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所以,引导学生仔细记忆乘法口诀,作用很大。在攻克这个难题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三列式子:(1)1,2,3,4,5,___。(2)5,10,15,20,___。(3)7,14,21,28,___。将这三个式子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用第一个式子的规律去尝试填后面的空,而且可以先观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数之间的差,使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计算,了解到数与数之间的差额相等。因此,可以用到倍数的变化,发现第一列都是1的倍数,填6,第二个式子都是5的倍数,填25,以此类推,第三个式子是7的倍数,填35。这样,掌握了乘法口诀,就不用再一个一个算,简化了算数的程序,找到了算式的变化,发现了倍数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对乘法口诀的讲解,运用了三个具有相同规律的式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变化并加以利用,还让同学们对乘法口诀更加熟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合情推理,高效运算
运算形式可以简化计算,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推理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数学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数学式子进行合情的推理,突破学生思维定式,就会使得运算变得迅速,更加简便、高效。
例如,我在講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时,先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再让其发现规律、高效运算,以逐步掌握相应运算方式。就以“今天是周二,那么在1010天之后是星期几”这一问题来讲,其貌似与小学生认知范围不符,难度较大,但如果经由加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去解决问题,便能减小其难度。首先,我适当引导让学生经由推行转化把问题视为10个10相乘的积,再除以7的余数,也就是“(7+3)×(7+3)×(7+3)×(7+3)×(7+3)×(7+3)×(7+3)×(7+3)×(7+3)×(7+3)除以7”的余数。由此便能促使学生知道较多乘积项均是7的倍数,并将对余数形成的影响转换成3×3×3×3×3×3×3×3×3×3 除以7的余数。就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而言,在经由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处理后,学生慢慢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并在动态演示后抹消了非关键因素,将问题化繁为简。
通过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种运算定律的教学,大大节省了运算时间,发现了式子中数字的联系,使得同学们对数字更加敏感,提高了数学运算的准确率,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也提高了运算效率。
(三)操作画图,发展空间
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规律,也可以用手中的笔来画图,找到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在对种树这一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我先提出问题:一条小路长度为40米,位于路的两端每间隔8米需要种植一棵树,那么这条路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这一问题如果只经由我进行口头讲解,那么学生便难以直观了解问题并去消化。因而,我选择了绘制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引导,为学生直观展示我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绘制图形时思考问题,并可以认识到小路一边种树和两边都不种树之间所具有的规律,以借助用形显数、操作画图的模式,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从而让其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亲手动笔,操作画图,更加容易发现数学中的规律,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探索生活的乐趣,发现规律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和学习中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寻找数学规律。小学数学学得好,就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发现数学中的规律,会更好地进行以后数学的学习,使学习起来更轻松。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找规律,将规律运用到生活中,用规律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高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文进.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50-50.
[2]沈延安.加强数学体验 提升数学思维[J].江西教育,2015(30):63-63.
(作者单位:湛江市坡头区官渡中心小学)
关键词:规律;提升;数学思维
小学生天生好动,课堂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因此,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要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真真切切体验生活,总结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将发现生活规律的思维运用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老师的授课压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将得到重视。改变原来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无论我们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可以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加工,加以解决,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要想让自己聪明起来,就要具备最基本的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数学课堂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语言形式问题
小学数学虽较简单,但内容还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可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教材内容并不能完全领会,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老师在讲解时需要将自己的思维用小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进行同化,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但是在实际中,老师对这方面依然不太在意,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不符
在小学的教材中,虽然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教材中不免有些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小学课本中的见解性与学生的理解性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学生理解,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及拓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加深学生理解。
(三)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理解范围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容量大,不仅学生的压力大,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压力。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可能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而是采用灌输性的方法,只教会课本上的内容。学生也可能只是追求高分原则,一味遵从课本内容,不会思考,不具有发散性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观察算式,找到变化
寻求数学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生活中的事物有很多,只要用心观察,并且有一双发现规律的眼睛,找到事物之间变化的规律,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规律。这可以简化我们生活的方式,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乐趣。
例如,我在讲解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就让学生来观察算式并找到变化。乘法口诀在以后的学习中时常用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所以,引导学生仔细记忆乘法口诀,作用很大。在攻克这个难题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三列式子:(1)1,2,3,4,5,___。(2)5,10,15,20,___。(3)7,14,21,28,___。将这三个式子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用第一个式子的规律去尝试填后面的空,而且可以先观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数之间的差,使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计算,了解到数与数之间的差额相等。因此,可以用到倍数的变化,发现第一列都是1的倍数,填6,第二个式子都是5的倍数,填25,以此类推,第三个式子是7的倍数,填35。这样,掌握了乘法口诀,就不用再一个一个算,简化了算数的程序,找到了算式的变化,发现了倍数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对乘法口诀的讲解,运用了三个具有相同规律的式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变化并加以利用,还让同学们对乘法口诀更加熟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合情推理,高效运算
运算形式可以简化计算,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推理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数学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数学式子进行合情的推理,突破学生思维定式,就会使得运算变得迅速,更加简便、高效。
例如,我在講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时,先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再让其发现规律、高效运算,以逐步掌握相应运算方式。就以“今天是周二,那么在1010天之后是星期几”这一问题来讲,其貌似与小学生认知范围不符,难度较大,但如果经由加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去解决问题,便能减小其难度。首先,我适当引导让学生经由推行转化把问题视为10个10相乘的积,再除以7的余数,也就是“(7+3)×(7+3)×(7+3)×(7+3)×(7+3)×(7+3)×(7+3)×(7+3)×(7+3)×(7+3)除以7”的余数。由此便能促使学生知道较多乘积项均是7的倍数,并将对余数形成的影响转换成3×3×3×3×3×3×3×3×3×3 除以7的余数。就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而言,在经由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处理后,学生慢慢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并在动态演示后抹消了非关键因素,将问题化繁为简。
通过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种运算定律的教学,大大节省了运算时间,发现了式子中数字的联系,使得同学们对数字更加敏感,提高了数学运算的准确率,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也提高了运算效率。
(三)操作画图,发展空间
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规律,也可以用手中的笔来画图,找到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在对种树这一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我先提出问题:一条小路长度为40米,位于路的两端每间隔8米需要种植一棵树,那么这条路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这一问题如果只经由我进行口头讲解,那么学生便难以直观了解问题并去消化。因而,我选择了绘制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引导,为学生直观展示我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绘制图形时思考问题,并可以认识到小路一边种树和两边都不种树之间所具有的规律,以借助用形显数、操作画图的模式,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从而让其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亲手动笔,操作画图,更加容易发现数学中的规律,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探索生活的乐趣,发现规律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和学习中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寻找数学规律。小学数学学得好,就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发现数学中的规律,会更好地进行以后数学的学习,使学习起来更轻松。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找规律,将规律运用到生活中,用规律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高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文进.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50-50.
[2]沈延安.加强数学体验 提升数学思维[J].江西教育,2015(30):63-63.
(作者单位:湛江市坡头区官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