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学案是目前中学阶段较为流行的指导性学习方案,是探究型课堂的一个辅助性工具。要真正实现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达到“提升教学品质”、“减轻学生负担”的难题,数学导学案的优势之处体现出来,本文侧重于叙述构成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核心要素与编写的原则,解决初中数学教师编写数学导学案的困惑。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82-02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授课教师为学生学习该科内容所提供的指导性方案,依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材及学生现在有的认知程度,设计编写的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导学案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导学案的设计依据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材及现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
二、组成导学案的核心要素
1.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是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的意义所在,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处于核心地位。导学案中所给出的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而学习目标的主体则是学生。学习目标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任务,能够顺利的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2.围绕目标的问题设计
数学问题是驱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设计是否得当决定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许多数学家对数学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你要求解的问题可能不大,但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好奇心,如果它能使你的创造才能得以展现,而且,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它们的,那么,你就会体验到那种紧张的心情,并享受到发现的喜悦,在易塑的青少年时期,这样的体验会使你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并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你一生的性格”(哈尔莫斯)。
所以,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必须依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力所能及的合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3.解决问题的导学指引
导学案的侧重点在于“导”,其中的“导”可理解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在问题提出后指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引导学生朝着某个方向行动的导航仪,其实质就是预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和想法,针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4.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的过程设计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人格,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教学内容的学生化原则
导学案的最终使用对象是学生,其设计内容属于教师对本学科教材的二次开发。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该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让学生感觉问题的答案触手可及,又必须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才能找到最终的结果。
2.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将数学问题设置得更具开放性,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更为广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具体的数学知识或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于该数学问题的兴趣,进一步想要探索问题结果的强烈欲望。
3.问题设计的层次化原则
(1)流程设计的层次化。作为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案,数学导学案承载着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逻辑生成关系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的基本思路。
(2)学生差异的层次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素质也不能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能在学习过程中抓住要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牢、思维不够活跃、应用知识的能力偏弱,这就需要在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具体问题。
4.解决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上的指导,从“授人以魚”转变为“授人以渔”,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导学案的编写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能说哪位教师导学案的核心要素和编写原则就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在编写数学导学案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优秀导学案。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82-02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授课教师为学生学习该科内容所提供的指导性方案,依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材及学生现在有的认知程度,设计编写的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导学案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导学案的设计依据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材及现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
二、组成导学案的核心要素
1.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是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的意义所在,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处于核心地位。导学案中所给出的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而学习目标的主体则是学生。学习目标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任务,能够顺利的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2.围绕目标的问题设计
数学问题是驱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设计是否得当决定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许多数学家对数学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你要求解的问题可能不大,但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好奇心,如果它能使你的创造才能得以展现,而且,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它们的,那么,你就会体验到那种紧张的心情,并享受到发现的喜悦,在易塑的青少年时期,这样的体验会使你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并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你一生的性格”(哈尔莫斯)。
所以,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必须依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力所能及的合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3.解决问题的导学指引
导学案的侧重点在于“导”,其中的“导”可理解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在问题提出后指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引导学生朝着某个方向行动的导航仪,其实质就是预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和想法,针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4.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的过程设计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人格,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教学内容的学生化原则
导学案的最终使用对象是学生,其设计内容属于教师对本学科教材的二次开发。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该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让学生感觉问题的答案触手可及,又必须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才能找到最终的结果。
2.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将数学问题设置得更具开放性,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更为广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具体的数学知识或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于该数学问题的兴趣,进一步想要探索问题结果的强烈欲望。
3.问题设计的层次化原则
(1)流程设计的层次化。作为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案,数学导学案承载着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逻辑生成关系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的基本思路。
(2)学生差异的层次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素质也不能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能在学习过程中抓住要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牢、思维不够活跃、应用知识的能力偏弱,这就需要在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具体问题。
4.解决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上的指导,从“授人以魚”转变为“授人以渔”,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导学案的编写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能说哪位教师导学案的核心要素和编写原则就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在编写数学导学案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优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