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媒体人之人生四味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i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着报摊前花花绿绿种类繁多的杂志封面。你是否想过,杂志人每天的工作到底是怎样的?杂志社编辑都是中年人?主编是戴眼镜的清瘦老头?也许《编辑部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到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年纪轻轻的时尚年轻人竟是媒体的编辑记者。
  现代意义的媒体人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新闻记者,如马克•吐温所言,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时效性是生存之本。这样的记者,腿勤、脚快,要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赶到现场。他们集中在报纸、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行业。而我们现在要说的是现代媒体人。
  


  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人们除了要获得最新鲜的新闻和资讯以外,还有需要意识形态,精神内涵以及生活方式的获取、表达需要。越来越多非实效性的媒体给人们带来各个层面的生活需要,杂志是其中最大的主力。有共同经济基础或价值取向的人以群分,成为一本杂志的读者群。而且,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在意,催生了越来越多图文并茂的杂志以及以此为业的媒体人。
  从工作形式的本身来看,国内外的编辑并没有太大不同,因为现代媒体的运作方式大多是学习西方传媒的理论,除了体制及所属不同,现在走市场运营之路的媒体与国外媒体差别不大。
  
  甜:世事洞明
  
  


  编辑这个职业实在称得上是杂家,编辑=想法+经验+能力+……一个好编辑结交广泛,眼界宽广,想法独到,文字了得,对图片有很好的鉴赏力……传统记者大多是学新闻出身,现在的媒体人更多不问出处,从业者也来自各个专业。经历几年行业的历练达到媒体要求就能胜任。
  一个老道的编辑是头脑灵活充满想法和创意的,从报选题开始,就开始了对脑细胞的压榨。一年12个月,每月都要有抢眼的选题,最好独一无二,别家都没做过……可是做了那么多年,也不止自己一家媒体,哪还有那么多新鲜的创意?而以新鲜、巧妙取胜,稿子就成功了一半。以下是执行的过程,采访谁,自己约,约不到,找备选;借哪些品牌拍片,用哪个摄影师、化妆师、造型师,棚里还是外景……都要一一确定并执行。这是要编辑统一调配整个团队的工作,哪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选题不能执行。所以编辑的统筹能力至关重要。
  没有经验是不行的,做人物的编辑手里没大把的财经界、时尚界或影视界人物储备,做服饰美容的编辑没有各个品牌打好关系,都很难执行选题。所以这也成为业外人羡慕的原因之一,编辑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和电视里才见的财富人士、明星平等对话,各大品牌的公关常常闪烁在他们MSN的常用联系人里。但如果你不是修炼深厚、见地独到,一样会遭人白眼。
  写字应该是编辑的基本功了,不同的媒体,文字风格也不同,这是要编辑自己去适应的,不同栏目的写作要求也是不同的,写人的和生活方式的也不会一样。不然的话,什么都做完了,毙稿子比毙选题还要难受。要不就是重写的命运。
  除了美术编辑和摄影,编辑很少是学设计出身的,但是好编辑对图片的鉴赏力不会比摄影和美编差,不然你就不能调配拍片,不能选出好图片,这都是长期的职业历练完成的美感培训。看得多了,拍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了什么样的图片是好的,能放多大,在版面上怎么放最合适。
  
  


  酸:诱惑>薪水
  
  日本被公认为生活、时尚类媒体比较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编辑也最为潮流化。在日本,时尚编辑的做派和生活方式一向披着华丽外衣,让很多普通人迷惑,大批朝九晚五的OL和稚气未脱的年轻女学生更有无数理由羡慕这个职业:时尚编辑们永远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随时有机会接触一线国际品牌、最前卫的设计师和最红的模特;时不时有机会出国,短短两年走遍欧洲玩转美国并不新鲜;一年几次季尾,还有机会以低折扣买到名牌……
  在2007年,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掀起了世界人们对时尚圈的狂热:如果有一份工作能让你天天穿国际顶级大牌而不必自己掏腰包,该有多令人羡慕?你可以踏着Jimmy Choo的靴子外出办事,穿着Valentino衬衫倒水扫地接电话、复印文件,拎着Kate Spade手袋在街头狂奔,就算被车撞倒,包里飞出来的全是Hermes丝巾,就连挨老板骂时都能低下头让Chanel帽子挡住表情……所以,就算上司是个女魔头又有什么关系?这在女人们对时尚的狂热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受最早潮流化的日本时尚编辑影响,各国人们都在追捧这个职业。但是孰不知,时尚编辑们也有着一肚子苦水:放眼未来,时尚是碗青春饭,大把年轻人在身后奋起直追,前方主任、主编的位子能有几个空缺?静观当下,老板永远不满意;明星永远耍大牌;出国永远没时间,只能在工作之余逛街扫货;据说确实存在一种叫做季尾折扣的东西,只是折扣之后的价格,还是和微薄的薪水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光鲜亮丽地去参加各类时尚酒会,晚上总要回到寒酸的小屋——为什么没钱买房?钱都拿去买去酒会的行头了啊!
  在时尚媒体工作的编辑,诱惑永远大于薪水,他们整天和世界大牌以及明星名流打交道,错把生活在镜头和闪光灯下的特殊人群当作常人,对生活的期许也就水涨船高起来,苦恼自然也伴随而来。
  
  苦:脑力+体力工作者
  
  做媒体的编辑无疑是辛苦的、琐碎的,一个字的错误就会被复制几万甚至十几万份,这是自己都不能容许的。《人间指南》编辑部的玩笑或许有,但那只是工作的调剂。有这样一种说法:深夜走在街上的有3类人:嫖客、妓女和广告人。还应该加上一类:媒体人。他们有些是深夜还在赶稿子,有些在公司等着看版式,还有的也许在拍片,整理成百件借来的衣服。编辑记者没有熬夜赶过稿子的估计不多,所以越是大牌的媒体,对编辑容颜的损害程度也就越大。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做媒体几年之后,长期睡眠不足,皮肤糙了眼袋出来了是常事。深夜,月色如水,灯下,一根香烟陪伴的常常都是媒体的写字人。
  媒体的编辑负责制决定了这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种,每个编辑负责几个栏目或者版面,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完成。生病请假都没关系,自己加班照样把工作完成,否则杂志就得“开天窗”,那是有被炒鱿鱼之忧的。所以编辑虽然不坐班,但是所有的压力都在心里,靠自我调配和控制。每个杂志社都有固定的截稿日期,交不上稿子或逾期都有扣工资的危险。
  以月为单位度过的媒体人,总要比常人早过两个月,8月就要做出10月刊的内容,中间要经历采访,拍片,排版,印刷,发行一系列的环节,那样读者才能在月初看到当月的杂志。所以无论风雨,编辑都要外出采访,拍片,借服装或道具,堪比“挑货郎的腿”。
  越专业就会越辛苦,这是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大量的信息、高科技化、信息化是美国造就的划时代产物。美国的编辑应该是最要求深度的。经常看美国杂志的朋友们会发现,它们很专业,文章很有深度。如果想要找一些有见地深度话题的话,美国编辑无疑做的最好。
  如何将这些信息归纳成文,仅“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远远不够的。眼前马上出现了一幅场景,一个背着大包,带着厚瓶底儿眼镜,貌似老成的年轻人,拿着一摞采访资料在马路上奔波。是的,这就是美国编辑最大的特点。
  较日本编辑对时尚的相对敏感而言,想做一个称职的美国编辑是很辛苦的。一位美国《时代周刊》的编辑曾说:“高负荷、高压力就是我们的工作。”
  
  辣:褒贬不一的媒体人
  
  中国稍微时尚一点的媒体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年轻人居多,主编也不过三四十岁。在国外,这样的情况的确不多,很多中年记者编辑是从二十多岁做下来的资深媒体人。他们是真正喜欢这个行业的人,并且对自己的职业有很高的忠诚度。
  而我们的职业教育一直是这样告诉我们,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编辑做了几年之后就开始想当编辑部主任、主编,甚至不断地在各媒体间跳跃。无论在哪里,将军都只是少数,大多数士兵还得安于自己的本职,可惜我们少了这样的从容心态。而且我们太年轻,阅历不够,也就很难有深刻的见解。一位忠于媒体研究的老学者曾经说:“眼界和思路决定了媒体人的根本成败。只有真正能驾驭各方面知识的人,才能俯瞰这个世界里面人们真正的需要。”
  不知何时起,坊间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防火防盗防记者。为这个光鲜的头衔蒙上了灰尘。如果说假记者算是这个世上的欺世盗名,使得这个行业背黑锅;那么真记者的有偿新闻,以报道敲诈钱财也使大多数媒体人蒙羞。还有另一类奇特的媒体人——狗仔队,让人又爱又恨。可是,有买方才有卖方,自有好八卦者才有狗仔队,不然他们也不能生存。舆论常常能影响公众的导向,这是媒体存在的根本力量。责任感是媒体人最该具备的品质。
  杂志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期都没有最好,细节多了,难免出小问题。这幅图应该这样放或许比这样更好,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或许更精道。所以,媒体人又是苛求完美的。
  虽然目前的媒体行业还良莠不齐,但身为编辑的每一份子都在为了“完美”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你走过报摊前,能够驻足浏览那些精致的封面,被丰富多彩的文章吸引,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帮助,这些都在回报着每位媒体人的付出。
  这样说来,编辑的工作也是很有趣的。每天都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社会的变化,永远站在各个行业的最前端。在关注的同时也在成长。如果你为里面的一句话而心有戚戚,或者一副图而钟爱,这就是杂志的传播价值。
  别看只是用了小小的一瓶“墨水”,却可以为你描绘出整个世界。
  
  是否曾梦想过做个编辑记者?觉得这是光鲜亮丽受人尊敬的职业。
  马克•吐温曾说过:“Never pick a fight with someone who buy ink by the barrel.”意思是,永远不要向靠墨水吃饭的人挑衅,他说的靠墨水吃饭的人其实就是指媒体人。在中国,记者也被称为“无冕之王”,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比普通人有更多的话语权。可见全世界对媒体的基本认同是一致的。
  
  编辑这个职业实在称得上是杂家,编辑=想法+经验+能力+……
  
  深夜,月色如水,灯下,一根香烟陪伴的常常都是媒体的写字人。
其他文献
在心理范畴中,适应力是情商的一部分。所谓适应力,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己的德、智等诸因素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从一个小孩哭喊着上幼儿园的那天开始,你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就在处处体现。何况是出国,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越快调试好自己,新生活也就越顺畅。    每个海归人都会经历初踏上异国的兴奋、文化碰撞和
期刊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芬兰语:Teknillinen korkeakoulu,缩写:TKK;瑞典语:Tekniska högskolan),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卫星城埃斯波的奥塔涅米,整个奥塔涅米校区的许多建筑都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是芬兰最大,最悠久,设立学科最丰富、教育质量最高的一所多样化综合性工程技术类大学。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由芬兰大
期刊
沿着亮丽明快与深青冷艳的山色,朝阳渐渐升上黄山的腹地。日出的黄山一点点被皴染,微微的霞光映照古松的枝干,从石壁的青岩到脚下的深涧。云在粘连升腾,山就恍惚移入了天堂,美得无比宁静又夺人心魄。      山、云、霞、松构成了整个画面,美景集中而不拥挤,疏朗而不松散。山势突兀奇险,独露几峰高的景状如莲花初绽,将花瓣静静地绽放,亭亭玉立,也仿似在仙居的瑶池里等待一缕飘曳的晨光。眼前,霞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期刊
她采访过600多个名流人士;她最知名的一本书,叫《我问故我在》。从她留学回国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像“中国奥普拉”一样开创自己的媒体时代。    有趣的是,奥普拉声称自己没有商业头脑,甚至连资产负债表都看不懂。杨澜却在留学之后,开始了对商业的大胆探索。      “在各种角色不断转化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一个好主持人,你就想做一个好制片人,做一个好制片人,你就想亲历一下做一个传媒公司
期刊
女人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候,对幸福和美好的理解总是那么简单而宁静,和好友一同舔着冰激凌,低声互相诉说着心事,相信很多的女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冰激凌”情结。是的,冰激凌似乎总是和心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七月流火的夏天,最爱吃冰激凌,甜甜的,又有水果、巧克力和奶油的味道,凉凉的感觉渗入心里, 不同的冰激凌会吃出不同的心情,而同样的冰激凌,由于不同的心情,也会幻化出多种别样的味道来。这就是冰
期刊
在丰美的佳肴前,配上一双精美绝伦的筷子,岂不快哉!材质各异、造型多样的筷子不仅用于饮食,而且已经成为感受生活和社交文化的一种维系。“筷子”音同“快乐”,以此美意也成为送礼的首选。有很多海归给外国朋友带礼物,除丝绸茶叶外,也会有筷子。如今,用惯刀叉的西方人使用筷子的次数也日益增多。      金属最环保    金属筷,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银、铜、铁等材质的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多以纯银或镶金
期刊
寂寞是必须的,当你极度寂寞,需要表达的时候,好的艺术作品才会喷薄而出。音乐、文字都是一样。  其实,从谢楠的脸上,你看不到跟痛苦有关的痕迹。她身着淡雅的服饰,笑容可掬,语气平和,总是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说,你像莫扎特,很早就成名,如同天才一样,没有经历痛苦,就获得了殊荣。  谢楠微笑:“一个艺术家怎么可能没有经历过痛苦呢。人们以为只有贝多芬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其实,莫扎特背后的苦涩又有谁知
期刊
标题引用了被采访者黄宣德对自我人生的一句经典诠释。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很深的哲学含义以及黄宣德40多年人生的自我实现历程。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即便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也执迷不悔,12年的海外生活让他的心态变得更加从容、淡定。用他的话讲,“人生中充满着太多的不完美,只有放弃完美主义,才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抓住这世间更多完美的事物,让人生变得更加完美!”       著名哲学家泰戈尔
期刊
比利时王国拥有两个大区,分别是法语区和弗拉芒语区,也被称为荷兰语区。弗拉芒是指讲荷兰语的比利时人,与荷兰人有区别。虽然背负着种种历史现实的积淀,弗拉芒民族至今仍拥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以及教育机构,我们接下来要体验的是弗拉芒区教育的代表——根特大学。    根特大学位于比利时第二大自治市根特城内。城内有两大有代表的景观——长26公里的运河以及根特式古堡。根特大学就坐落其中。    根特大学是比利时国立完
期刊
投资移民加拿大的门槛又一次提高了。加拿大相关联邦官员处最近透露,联邦投资移民提高资产额及投资款要求已经酝酿较长时间了,大体方案是申请人的资产要求由80万加币提高到120万加币,投资款由40万加币提高到60万加币,贷款额由12万加币提高到18万或者是20万加币。    和中联合投资咨询公司项目经理、资深顾问景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涨价主要是由于联邦预计每年处理3000个案子,但目前实际每年只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