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寂寞是必须的,当你极度寂寞,需要表达的时候,好的艺术作品才会喷薄而出。音乐、文字都是一样。
其实,从谢楠的脸上,你看不到跟痛苦有关的痕迹。她身着淡雅的服饰,笑容可掬,语气平和,总是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说,你像莫扎特,很早就成名,如同天才一样,没有经历痛苦,就获得了殊荣。
谢楠微笑:“一个艺术家怎么可能没有经历过痛苦呢。人们以为只有贝多芬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其实,莫扎特背后的苦涩又有谁知道呢?”
我还是无法将痛苦跟面前这个小提琴天才联系起来。谢楠出生在音乐世家,她从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当时的她并不像很多孩子那样被父母强迫着学习音乐语,她完全是被美妙的音乐所打动,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很快,5岁的谢楠就获得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并且受到如潮好评。“那可能是因为小,不管拉的怎么样,人家总会鼓励一下吧。”谢楠平静地回忆过去。
年少的谢楠用音乐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也获得了被誉为“中国小提琴之父”、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的认可,他决定收下这个高徒,为她的音乐之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他就像我爸爸一样,我11岁在广州时他就一眼看上了我的潜质,从十五六岁起我就一直跟他学习直到研究生毕业。”她环顾了一下我们交谈的房间,有些悲伤地说:“老师已经去世了,这就是他的家,虽然他走了,但我还是会经常过来陪伴师娘。”
这是一间很有味道的房子。朱红色的桌案、暗红色的沙发、透明的玻璃杯、淡淡的清茶,在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中间是一套简约的淡黄色CD架,那些镌刻着大师名字的光碟安静的停留在上边。在房间的另一端是一架漂亮的钢琴,上面是林教授一家人的照片。
“我该怎么形容和老师的关系呢?”谢楠自言自语。“情同父女吧。这可能和所有其它学科的师生关系都不一样。音乐是要一对一的,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学生,从小培养他的兴趣、技能,直到孩子长大、成功,可老师也苍老了、离开了。”
在老师去世后的半年里,谢楠眼前常常浮现出过去的场景,恩师的教诲、批评、语重心长、不厌其烦是谢楠最近脑海里最常闪现的东西,就仿佛细密的阵脚,穿起了她有关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我很贪玩,林教授让我练琴的时候,我常常偷偷跑出去,可怕被他发现,就戴上大围巾,把脸都遮上,乔装打扮一番溜出去。可每次都会被教授发现,他常常骑自行车在音乐学院里转悠,总是能一眼就看见乔装的我,然后把我抓回家,罚我周末不能休息,继续练琴。”
想到这些,谢楠明明是一脸的敬重和怀念。
音乐就像中国古老的行业一样,需要师父带徒弟,常此以往,师徒之间建立了奇妙而深厚的情意,某些时候,超越了亲情、友情,融入到生活、工作当中。
孤独是音乐的灵魂
但是让谢楠有些意外的是,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情缘。2005年,谢楠有些郁闷。她当时在国内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了,但抛开这一切、继续深造的理想时常撞击她的内心,她总感觉,海的那一边有更美好的乐章在召唤她,等待她。
去哪里留学,对谢楠来说是个问题。一个音乐家当然最向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了,那里有大师的声音、有文艺复兴的欲望。但由于很多原因,最后谢楠还是去了美国,她没想到的是,在美国求学的日子,让她对音乐、对音乐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谢楠的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女性音乐家,她终生没有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事业。谢楠说:“从她那里我懂得了享受孤独,寂寞对一个音乐家的重要性,那是音乐的灵魂。伟大的艺术家内心都是寂寞的。”
这让我想起电影《梅兰芳》里邱如白大声疾呼:“谁要是毁了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是的,艺术家离不开孤独。孤独是什么?孤独是深寒,极度的寒冷可以保鲜,让生命获得永生,也能让人僵硬,然后死去。
在谢楠看来,虽然她的学生、朋友遍天下,但她依然孤独,她也在寻找孤独、享受孤独。“一位真正好的音乐家,其实他的内心是很寂寞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寂寞?你们到处演出,飞来飞去,到处都是鲜花、掌声,大家都那么欢迎你们,你们怎么会寂寞?但是曲终人散的时候,观众都走了,你一个人拎着琴,拿着演出服,回到酒店的时候,你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呢?是寂寞,没有尽头的寂寞。”
“但寂寞是必须的,当你极度寂寞,需要表达的时候,好的艺术作品才会喷薄而出。音乐、文字都是一样。”
用音乐掩盖痛苦
如今的谢楠怀想起在美国的日子,并没有其他留学生那种苦涩的、坚强的回忆。因为获得全额奖学金,谢楠在美国从来没有洗过盘子,每天只是认真上课、练琴,偶尔和中国同学一起开车远游。
但生活不会永远顺利,在美国她也有几乎绝望的时候。那是一次生病的经历。高烧39度的谢楠去医院开药,没想到的是,西方人吃的药中国人很难照样服用,因为药性太大,娇弱的谢楠吃下之后,病情更加严重。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她服了从中国带的药,才转危为安。
林教授听说这事之后大为震惊,他给自己在美国的所有朋友都打了电话,从那以后,几乎每周都有朋友来开车接送谢楠出行,让她在海外体会温暖的亲情。
经过西方式的训练,谢楠反而更加看重中国的教学方式。“西方的老师比较随意,他们看重学生思想的东西,很少在技术上苛求我们。比如,今天老师给你留了个作业,你第二天没有完成。要是在中国,肯定会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但在美国,老师不会在意这些。这两种教学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我更喜欢中国式的教学,不厌其烦地传授你技艺。像林教授,他不仅仅交给我拉琴,还点化我很多东西。那种灵魂深处的东西,我都是从他身上感受到的。”
是的,谢楠就是这些很棒的艺术家中的一员。归国之后,她开始和众多大师合作,《梁祝》、《红楼梦》等有中国特色音乐的精彩演出,让谢楠获得了国际乐坛的广泛赞誉。而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为四川地震灾区义演的舞台上,谢楠更是演奏了包含了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奏鸣曲》、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萨拉萨蒂《引子与塔兰泰拉》、维尼亚夫斯基《音乐会波兰舞曲》等演奏难度极高的“经典名作”,观众沉浸在音乐世界里难以自拔,而她身上那股潇洒奔放的气质一点都不像是女性小提琴家所有的,更像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法师,用手中的琴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
“当时,我想到的是在四川的平民百姓们,他们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我希望用我的琴声抚平他们的痛苦。所以说,音乐是与痛苦有关的艺术。”
她说这话的时候依然淡定从容,脸带微笑。痛苦、孤独似乎都是与过去有关的事情,也或者,它们都融入了谢楠的灵魂深处,变得弥足珍贵。
其实,从谢楠的脸上,你看不到跟痛苦有关的痕迹。她身着淡雅的服饰,笑容可掬,语气平和,总是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说,你像莫扎特,很早就成名,如同天才一样,没有经历痛苦,就获得了殊荣。
谢楠微笑:“一个艺术家怎么可能没有经历过痛苦呢。人们以为只有贝多芬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其实,莫扎特背后的苦涩又有谁知道呢?”
我还是无法将痛苦跟面前这个小提琴天才联系起来。谢楠出生在音乐世家,她从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当时的她并不像很多孩子那样被父母强迫着学习音乐语,她完全是被美妙的音乐所打动,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很快,5岁的谢楠就获得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并且受到如潮好评。“那可能是因为小,不管拉的怎么样,人家总会鼓励一下吧。”谢楠平静地回忆过去。
年少的谢楠用音乐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也获得了被誉为“中国小提琴之父”、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的认可,他决定收下这个高徒,为她的音乐之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他就像我爸爸一样,我11岁在广州时他就一眼看上了我的潜质,从十五六岁起我就一直跟他学习直到研究生毕业。”她环顾了一下我们交谈的房间,有些悲伤地说:“老师已经去世了,这就是他的家,虽然他走了,但我还是会经常过来陪伴师娘。”
这是一间很有味道的房子。朱红色的桌案、暗红色的沙发、透明的玻璃杯、淡淡的清茶,在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中间是一套简约的淡黄色CD架,那些镌刻着大师名字的光碟安静的停留在上边。在房间的另一端是一架漂亮的钢琴,上面是林教授一家人的照片。
“我该怎么形容和老师的关系呢?”谢楠自言自语。“情同父女吧。这可能和所有其它学科的师生关系都不一样。音乐是要一对一的,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学生,从小培养他的兴趣、技能,直到孩子长大、成功,可老师也苍老了、离开了。”
在老师去世后的半年里,谢楠眼前常常浮现出过去的场景,恩师的教诲、批评、语重心长、不厌其烦是谢楠最近脑海里最常闪现的东西,就仿佛细密的阵脚,穿起了她有关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我很贪玩,林教授让我练琴的时候,我常常偷偷跑出去,可怕被他发现,就戴上大围巾,把脸都遮上,乔装打扮一番溜出去。可每次都会被教授发现,他常常骑自行车在音乐学院里转悠,总是能一眼就看见乔装的我,然后把我抓回家,罚我周末不能休息,继续练琴。”
想到这些,谢楠明明是一脸的敬重和怀念。
音乐就像中国古老的行业一样,需要师父带徒弟,常此以往,师徒之间建立了奇妙而深厚的情意,某些时候,超越了亲情、友情,融入到生活、工作当中。
孤独是音乐的灵魂
但是让谢楠有些意外的是,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情缘。2005年,谢楠有些郁闷。她当时在国内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了,但抛开这一切、继续深造的理想时常撞击她的内心,她总感觉,海的那一边有更美好的乐章在召唤她,等待她。
去哪里留学,对谢楠来说是个问题。一个音乐家当然最向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了,那里有大师的声音、有文艺复兴的欲望。但由于很多原因,最后谢楠还是去了美国,她没想到的是,在美国求学的日子,让她对音乐、对音乐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谢楠的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女性音乐家,她终生没有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事业。谢楠说:“从她那里我懂得了享受孤独,寂寞对一个音乐家的重要性,那是音乐的灵魂。伟大的艺术家内心都是寂寞的。”
这让我想起电影《梅兰芳》里邱如白大声疾呼:“谁要是毁了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是的,艺术家离不开孤独。孤独是什么?孤独是深寒,极度的寒冷可以保鲜,让生命获得永生,也能让人僵硬,然后死去。
在谢楠看来,虽然她的学生、朋友遍天下,但她依然孤独,她也在寻找孤独、享受孤独。“一位真正好的音乐家,其实他的内心是很寂寞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寂寞?你们到处演出,飞来飞去,到处都是鲜花、掌声,大家都那么欢迎你们,你们怎么会寂寞?但是曲终人散的时候,观众都走了,你一个人拎着琴,拿着演出服,回到酒店的时候,你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呢?是寂寞,没有尽头的寂寞。”
“但寂寞是必须的,当你极度寂寞,需要表达的时候,好的艺术作品才会喷薄而出。音乐、文字都是一样。”
用音乐掩盖痛苦
如今的谢楠怀想起在美国的日子,并没有其他留学生那种苦涩的、坚强的回忆。因为获得全额奖学金,谢楠在美国从来没有洗过盘子,每天只是认真上课、练琴,偶尔和中国同学一起开车远游。
但生活不会永远顺利,在美国她也有几乎绝望的时候。那是一次生病的经历。高烧39度的谢楠去医院开药,没想到的是,西方人吃的药中国人很难照样服用,因为药性太大,娇弱的谢楠吃下之后,病情更加严重。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她服了从中国带的药,才转危为安。
林教授听说这事之后大为震惊,他给自己在美国的所有朋友都打了电话,从那以后,几乎每周都有朋友来开车接送谢楠出行,让她在海外体会温暖的亲情。
经过西方式的训练,谢楠反而更加看重中国的教学方式。“西方的老师比较随意,他们看重学生思想的东西,很少在技术上苛求我们。比如,今天老师给你留了个作业,你第二天没有完成。要是在中国,肯定会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但在美国,老师不会在意这些。这两种教学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我更喜欢中国式的教学,不厌其烦地传授你技艺。像林教授,他不仅仅交给我拉琴,还点化我很多东西。那种灵魂深处的东西,我都是从他身上感受到的。”
是的,谢楠就是这些很棒的艺术家中的一员。归国之后,她开始和众多大师合作,《梁祝》、《红楼梦》等有中国特色音乐的精彩演出,让谢楠获得了国际乐坛的广泛赞誉。而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为四川地震灾区义演的舞台上,谢楠更是演奏了包含了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奏鸣曲》、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萨拉萨蒂《引子与塔兰泰拉》、维尼亚夫斯基《音乐会波兰舞曲》等演奏难度极高的“经典名作”,观众沉浸在音乐世界里难以自拔,而她身上那股潇洒奔放的气质一点都不像是女性小提琴家所有的,更像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法师,用手中的琴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
“当时,我想到的是在四川的平民百姓们,他们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我希望用我的琴声抚平他们的痛苦。所以说,音乐是与痛苦有关的艺术。”
她说这话的时候依然淡定从容,脸带微笑。痛苦、孤独似乎都是与过去有关的事情,也或者,它们都融入了谢楠的灵魂深处,变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