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影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原因
(一)传统“注入式”教学法没有为学生的提问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激发,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把什么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内容都讲透讲深,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及提出问题的可能,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甚至有时出现拖堂的现象,这样老师匆匆去上课,铃声一响就溜走,造成学生有问无处问。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激发。
(二)教师的权威性扼杀了学生提问的机会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性,绝对的控制权,导致了学生有疑而不敢问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认为学生是在有意扰乱课堂,不给予回答。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讲到高压输电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变压器的周围有时会看到蓝光?由于这位教师事先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提问没有作回答,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事后这位学生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不敢在提出问题,就这样抹杀了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提问的学生。
(三)学生不善于开动脑筋,缺乏提问意识
由于家长和教师要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导致所学的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遇到问题不假思索,更谈不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一位学生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用纸片盖住了烧杯,沸水的温度为一百零五度,居然误认为是温度计的刻度不标准,不向老师问个为什么?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提问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启发学生思考,是提出问题的内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通过物理学史、物理学家成功的事迹来激发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及创造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演示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从而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某种对象提出问题,对提出问题较多、质量较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提问的榜样,带动全班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增强提问的信心。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途经,让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道问题在何处,这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和指导。
1.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经常感到物理难学,是因为对理论难理解。不同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各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知觉认知上的间断,从而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学习相对运动时,引导学生思考从飞机上空投的货物,为什么飞机上的人和地面上的人看到的轨迹不一样呢?讲动量守恒定律时举这样一个例子,台球在球桌上碰来碰去,动量守恒吗?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提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从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不管是操作上的问题,还是分析上的问题,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例如:做“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中,一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不等于电源电压?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加深对误差的分析能力。
3.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理论的形成都是科学家从自然现象中找到的灵感,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伴随着许多物理现象,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会有源源不断的问题出现,总会有学生这样问,为什么小鸟在高压线上安然无恙?,说明学生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
4.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概念和规律也是在问题的研究中产生和形成的,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焦耳定律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A焦耳定律与电功有什么区别?B焦耳定律与电功在应用上各有什么严格的条件?C在电路中串联有电动机和电磁炉,焦耳定律与电功公式算出的结果一样吗?通过这些问题提出、讨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焦耳定律的内涵。
5.从知识的矛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有时学生会觉得前后知识互相矛盾,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学习焦耳定律后,学生会觉得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越大,电阻越小,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可是按照焦耳定律,电阻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二者相互矛盾,这是怎么回事?这就要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条件进行分析,理清存在的前题。
6.从设置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开头和一些正文中都设置有物理情景,对引入课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也是很好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如学习变阻器时,可先演示家用台灯的变光情景,启发学生却思考,增加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效果会更佳。另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理现象也是很好的情景启发。
7.从“启发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养成动脑的习惯,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好学生。
(一)传统“注入式”教学法没有为学生的提问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激发,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把什么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内容都讲透讲深,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及提出问题的可能,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甚至有时出现拖堂的现象,这样老师匆匆去上课,铃声一响就溜走,造成学生有问无处问。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激发。
(二)教师的权威性扼杀了学生提问的机会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性,绝对的控制权,导致了学生有疑而不敢问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认为学生是在有意扰乱课堂,不给予回答。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讲到高压输电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变压器的周围有时会看到蓝光?由于这位教师事先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提问没有作回答,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事后这位学生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不敢在提出问题,就这样抹杀了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提问的学生。
(三)学生不善于开动脑筋,缺乏提问意识
由于家长和教师要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导致所学的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遇到问题不假思索,更谈不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一位学生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用纸片盖住了烧杯,沸水的温度为一百零五度,居然误认为是温度计的刻度不标准,不向老师问个为什么?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提问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启发学生思考,是提出问题的内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通过物理学史、物理学家成功的事迹来激发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及创造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演示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从而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某种对象提出问题,对提出问题较多、质量较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提问的榜样,带动全班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增强提问的信心。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途经,让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道问题在何处,这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和指导。
1.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经常感到物理难学,是因为对理论难理解。不同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各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知觉认知上的间断,从而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学习相对运动时,引导学生思考从飞机上空投的货物,为什么飞机上的人和地面上的人看到的轨迹不一样呢?讲动量守恒定律时举这样一个例子,台球在球桌上碰来碰去,动量守恒吗?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提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从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不管是操作上的问题,还是分析上的问题,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例如:做“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中,一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不等于电源电压?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加深对误差的分析能力。
3.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理论的形成都是科学家从自然现象中找到的灵感,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伴随着许多物理现象,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会有源源不断的问题出现,总会有学生这样问,为什么小鸟在高压线上安然无恙?,说明学生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
4.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概念和规律也是在问题的研究中产生和形成的,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焦耳定律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A焦耳定律与电功有什么区别?B焦耳定律与电功在应用上各有什么严格的条件?C在电路中串联有电动机和电磁炉,焦耳定律与电功公式算出的结果一样吗?通过这些问题提出、讨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焦耳定律的内涵。
5.从知识的矛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有时学生会觉得前后知识互相矛盾,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学习焦耳定律后,学生会觉得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越大,电阻越小,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可是按照焦耳定律,电阻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二者相互矛盾,这是怎么回事?这就要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条件进行分析,理清存在的前题。
6.从设置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开头和一些正文中都设置有物理情景,对引入课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也是很好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如学习变阻器时,可先演示家用台灯的变光情景,启发学生却思考,增加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效果会更佳。另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理现象也是很好的情景启发。
7.从“启发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养成动脑的习惯,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