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小说侧重关注女性各方面的意识和成长。本文通过梳理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恋爱观并从社会原因、家庭背景以及宗教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形成此恋爱观的原因,以期对艾丽丝·门罗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分析其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恋爱观宗教信仰家庭背景人文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JK2059)。
引言
艾丽丝·门罗(AliceMunro,1931—)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2013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创作了1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门罗获奖无数,如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两次获得吉勒文学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莱南文学奖和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在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中,女性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写作素材和主线,门罗笔下的女性有理想也有无奈,渴望幸福并经历痛苦,她们独立果敢但是要受到世俗重重藩篱的束缚。本文就艾丽丝·门罗小说的恋爱观进行探究,以期对艾丽丝·门罗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分析其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艾丽丝·门罗小说的恋爱观
1.年轻人轻率的性行为频频出现,未婚生子的情况逐渐被人们所接纳
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谢谢让我们搭车》《奥兰治大街溜冰场的月亮》及《激情》等的叙事情节中都有年轻人轻率的性行为。他们三三两两相约去喝咖啡,或用激将法,或是在偶遇外出等情况下发生了性行为,有的需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奥兰治大街溜冰场的月亮》为例,山姆和埃德加在商学院上学的时候与寄宿屋的帮工卡丽渐渐熟悉并用激将法说服卡丽与他们发生关系。他们以为卡丽怀孕了决定逃去多伦多,随后埃德加和卡丽结婚一块经营着商店。有时候年少时轻率的性行为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命运轨迹,使他们在婚姻上少了很多选择。在《机缘》中,朱丽叶与埃里克在火车上偶遇后同居并生子。这种短暂的了解和冲动的决定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争吵不休,朱丽叶还得忍受埃里克不断的出轨行为。在艾丽丝·门罗的很多故事情节中都有未婚生子的情节,这种现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这样开放的婚姻观念也使得年轻人的择偶观更加轻率,他们容易一时冲动来决定一生的婚姻幸福。[1]
2.宗教信仰在择偶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要求“门当户对”
在西方社会,宗教信仰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前向上帝祈祷,周日做礼拜等都是很多家庭的必修课。艾丽丝·门罗的作品中多次涉及宗教信仰内容,其中《洗礼》和《怪胎》最为典型。《洗礼》中的“我”认识了浸礼会信仰的加内特,彼此都有好感并尝了禁果。有一次游泳他把我按到水下让我接受洗礼,我奋力挣扎,感觉是为我的生命而斗争。最终,一段感情因为信仰不同而结束。《怪胎》中的紫罗兰上了大学并找了联合教会的牧师特里夫做男朋友。有一年秋天,她把她的二妹黎明玫瑰写威胁纸条搞鬼使家里人心惶惶的事情告诉特里夫,想不到得到的结果竟然是“牧师的妻子必须不会随身带来任何问题,以至于分散她丈夫的注意力,影响他对上帝和他的教友的奉献”。他们就此分手。这个故事中男主人公借着联合教会牧师的身份大胆拒绝对方,而女方在被拒绝后竟然无言以对,显示出宗教在恋爱中的超大能量。宗教信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恋爱择偶方面也不例外,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3.女性的高学历在择偶中未必是绝对优势
女性的地位在西方社会提高了不少,然而在艾丽丝·门罗写作的主要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相对男性来说还是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再以《机缘》为例,朱丽叶在21岁时就已经获得了古典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又在写博士论文。教授和导师都很喜欢她,但是他们也很担忧,一旦朱丽叶结了婚,那他们包括她自己的辛勤工作就白费了;如果她不结婚,也许她会变得高傲孤僻,很可能在提升的问题上输给男士,最后无法坚守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独特选择。“选择的怪异性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大多数人还是能找到女人愿意嫁给他们的。但反过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这些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问题就在于她是个女孩”。女性的高学历在社会上会遭到种种刁难和非议,人们总是迅速地在她们身上指出与聪明必然共生的一些缺点,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平。连她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多结点人缘,尽快融入社会,让大家接受她这样的人。由此可知,在择偶方面高学历女性也会遭到对方的挑剔,她们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3]
4.有的爱情建立在利益关系上
爱情的美好与浪漫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断追求的重要部分,但是也有一些人把自己的爱情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上。利益会使所谓的爱情继续;一旦无利可图的时候,爱情也随之消亡。在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中,《法力》这个短篇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我”的好朋友泰莎有特异功能。我丈夫的表弟奥利见了她的特异功能之后和泰莎结婚并和几个研究所合作。他们给她用药,泰莎渐渐感到头疼、失眠、身体紊乱。在没有了利用价值后,她被当作精神病人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奥利也远离她而去。这个故事当中的奥利虽然和泰莎结了婚,可是他对她的感情是建立在泰莎的特异功能有利用价值的基础上。这样的利益婚姻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这场婚姻中的女性,她满怀憧憬地进入婚姻的殿堂,殊不知她的丈夫只是把她当作炫耀和赚钱的工具而已,等她没有了利用价值,这场婚姻也就曲终人散了。婚姻的悲剧再次敲响警钟,爱情是美好的,也是无价的,切不可把爱情当作赚钱的筹码,一旦钱财消失,爱情没了,时光也就没了。
艾丽丝·门罗小说恋爱观的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
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社会中男权主义的延续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的浪潮。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加拿大历史上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重要促成因素和组成部分。早在1922年的时候,加拿大就成立了妇女劳动者联盟(Women’s Labor League)。1935年温哥华的妇女组织成立了母亲联合体(Mothers’Council),随后与当地的妇女委员会一块成立了失业救济委员会(Unemployment Relief Committee)。40年代初,加拿大共产党内通过辩论认为妇女只有参加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才能真正得以解放。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新兴起的独立妇女运动有女性独到的见解,她们要求改变男女、种族、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状况,争取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进行变革。自2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的加拿大妇女运动是社会积极变革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推动了整個社会重视妇女和儿童保护的力度,促使各项福利政策逐步实施,并使广大妇女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逐步觉醒并参与到社会性劳动事务当中,积极实现 自己的社会价值。[4]
2.家庭背景
1931年7月10日,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的一个小镇,她的家庭是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主的牧场家庭。她的父亲鲍勃·雷德劳是养殖员,母亲安娜·钱梅尼在结婚之前是教师。艾丽丝快五岁的时候,她的弟弟威廉·乔治出生了,随后她的妹妹雪拉·简也出生了。因此,艾丽丝的原生家庭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家庭模式:雄心勃勃不甘于当下生活的母亲,试图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的父亲,敏感且爱天马行空幻想的大女儿,以及务实精明的弟弟和妹妹。1943年,她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与此同时,受二战影响皮草价格大跌,父亲的狐狸养殖场破产,致使家庭生活贫困。随着母亲的病情越来越恶化,艾丽丝不得不承担诸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劳动。她一放学就匆匆往家里赶,几乎没有同龄女孩应有的社交空间和活动。艾丽丝在每次考试前都拼命熬夜读书,尽可能把所学知识都装进脑海里,因为她只有保持成绩优异,才能获取学校的奖学金继续她的学业。[5]
3.宗教影响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宗教问题一直是加拿大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加拿大的人口居住地域拥有众多的教堂,联合教会、英国国教、长老会等教派共存。艾丽丝·门罗的父母虽然都是新教徒,但是苏格兰裔的父亲信奉的是长老会教,爱尔兰裔的母亲信奉的则是英国国教。年幼的艾丽丝能明显感觉到父母之间有一种不可逾越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长老会和英国国教的世界观差异。艾丽丝的父亲继承了雷德劳家族自尊而固执的特点,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非常有进取心的一个人,一次偶然的挫折就使他冲动地离开了学校。艾丽丝的母亲则是一位对生活有极大企图心的女性,她始终保持着那个年代小部分知识女性在智力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优越感。整体而言,在那个时代,苏格兰裔工作努力,态度严谨,过着艰苦而自律的生活;而爱尔兰裔更崇尚自由。从小生活在两种宗教根深蒂固的冲突中,这对艾丽丝·门罗模棱两可的矛盾性格有直接的影响。[6]
艾丽丝·门罗小说的恋爱观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大学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性境界和塑造理想人格,也就是人文涵养精神。中国古代的《大学》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弘扬人性的善良,培养健全的人格,改良社会风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更发达,媒体媒介信息传播更广泛,这时的人文教育更应该注重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门罗小说中的婚前性行为、宗教信仰的“门当户对”、利益关系的爱情等恋爱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择偶均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对待婚前性行为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因为一时冲动而毁灭了婚姻幸福的选择;恋爱双方在各方面的“门当户对”还是应该考虑的,以免因为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影响彼此的感情;纯真美好的爱情如果建立在利益之上,最后极有可能收获的是苦果。因此,当代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更应该树立正确向上、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结语
艾丽丝·门罗是20世纪加拿大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关注女性成长,其中女性的恋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题。艾丽丝·门罗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积极的女权主义浪潮及各种教派共存的宗教现状,有弟弟妹妹的典型家庭模式等均对她小说创作中的恋爱观有极大影响。虽然时过境迁,但是艾丽丝·门罗通过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叙述所呈现出来的恋爱观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依然有极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参考文献:
[1]刘晓萍:《艾丽丝·门罗笔下女性形象塑造成因》,《昭通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第28-31页。
[2]梁彦:《艾丽丝·门罗访谈》,《书城》2013年第12期,第109-117页。
[3]戴甄:《他者视角下被悬空的女性》,《海外文坛》2014年第3期,第72-75页。
[4]刘军:《20世纪20至70年代初加拿大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概述》,《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第119-129页。
[5]谢永新、张玲玉:《论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女性成长》,《钦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9-15页。
[6]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花城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恋爱观宗教信仰家庭背景人文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JK2059)。
引言
艾丽丝·门罗(AliceMunro,1931—)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2013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创作了1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门罗获奖无数,如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两次获得吉勒文学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莱南文学奖和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在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中,女性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写作素材和主线,门罗笔下的女性有理想也有无奈,渴望幸福并经历痛苦,她们独立果敢但是要受到世俗重重藩篱的束缚。本文就艾丽丝·门罗小说的恋爱观进行探究,以期对艾丽丝·门罗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分析其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艾丽丝·门罗小说的恋爱观
1.年轻人轻率的性行为频频出现,未婚生子的情况逐渐被人们所接纳
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谢谢让我们搭车》《奥兰治大街溜冰场的月亮》及《激情》等的叙事情节中都有年轻人轻率的性行为。他们三三两两相约去喝咖啡,或用激将法,或是在偶遇外出等情况下发生了性行为,有的需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奥兰治大街溜冰场的月亮》为例,山姆和埃德加在商学院上学的时候与寄宿屋的帮工卡丽渐渐熟悉并用激将法说服卡丽与他们发生关系。他们以为卡丽怀孕了决定逃去多伦多,随后埃德加和卡丽结婚一块经营着商店。有时候年少时轻率的性行为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命运轨迹,使他们在婚姻上少了很多选择。在《机缘》中,朱丽叶与埃里克在火车上偶遇后同居并生子。这种短暂的了解和冲动的决定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争吵不休,朱丽叶还得忍受埃里克不断的出轨行为。在艾丽丝·门罗的很多故事情节中都有未婚生子的情节,这种现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这样开放的婚姻观念也使得年轻人的择偶观更加轻率,他们容易一时冲动来决定一生的婚姻幸福。[1]
2.宗教信仰在择偶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要求“门当户对”
在西方社会,宗教信仰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前向上帝祈祷,周日做礼拜等都是很多家庭的必修课。艾丽丝·门罗的作品中多次涉及宗教信仰内容,其中《洗礼》和《怪胎》最为典型。《洗礼》中的“我”认识了浸礼会信仰的加内特,彼此都有好感并尝了禁果。有一次游泳他把我按到水下让我接受洗礼,我奋力挣扎,感觉是为我的生命而斗争。最终,一段感情因为信仰不同而结束。《怪胎》中的紫罗兰上了大学并找了联合教会的牧师特里夫做男朋友。有一年秋天,她把她的二妹黎明玫瑰写威胁纸条搞鬼使家里人心惶惶的事情告诉特里夫,想不到得到的结果竟然是“牧师的妻子必须不会随身带来任何问题,以至于分散她丈夫的注意力,影响他对上帝和他的教友的奉献”。他们就此分手。这个故事中男主人公借着联合教会牧师的身份大胆拒绝对方,而女方在被拒绝后竟然无言以对,显示出宗教在恋爱中的超大能量。宗教信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恋爱择偶方面也不例外,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3.女性的高学历在择偶中未必是绝对优势
女性的地位在西方社会提高了不少,然而在艾丽丝·门罗写作的主要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相对男性来说还是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再以《机缘》为例,朱丽叶在21岁时就已经获得了古典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又在写博士论文。教授和导师都很喜欢她,但是他们也很担忧,一旦朱丽叶结了婚,那他们包括她自己的辛勤工作就白费了;如果她不结婚,也许她会变得高傲孤僻,很可能在提升的问题上输给男士,最后无法坚守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独特选择。“选择的怪异性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大多数人还是能找到女人愿意嫁给他们的。但反过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这些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问题就在于她是个女孩”。女性的高学历在社会上会遭到种种刁难和非议,人们总是迅速地在她们身上指出与聪明必然共生的一些缺点,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平。连她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多结点人缘,尽快融入社会,让大家接受她这样的人。由此可知,在择偶方面高学历女性也会遭到对方的挑剔,她们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3]
4.有的爱情建立在利益关系上
爱情的美好与浪漫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断追求的重要部分,但是也有一些人把自己的爱情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上。利益会使所谓的爱情继续;一旦无利可图的时候,爱情也随之消亡。在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中,《法力》这个短篇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我”的好朋友泰莎有特异功能。我丈夫的表弟奥利见了她的特异功能之后和泰莎结婚并和几个研究所合作。他们给她用药,泰莎渐渐感到头疼、失眠、身体紊乱。在没有了利用价值后,她被当作精神病人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奥利也远离她而去。这个故事当中的奥利虽然和泰莎结了婚,可是他对她的感情是建立在泰莎的特异功能有利用价值的基础上。这样的利益婚姻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这场婚姻中的女性,她满怀憧憬地进入婚姻的殿堂,殊不知她的丈夫只是把她当作炫耀和赚钱的工具而已,等她没有了利用价值,这场婚姻也就曲终人散了。婚姻的悲剧再次敲响警钟,爱情是美好的,也是无价的,切不可把爱情当作赚钱的筹码,一旦钱财消失,爱情没了,时光也就没了。
艾丽丝·门罗小说恋爱观的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
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社会中男权主义的延续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的浪潮。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加拿大历史上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重要促成因素和组成部分。早在1922年的时候,加拿大就成立了妇女劳动者联盟(Women’s Labor League)。1935年温哥华的妇女组织成立了母亲联合体(Mothers’Council),随后与当地的妇女委员会一块成立了失业救济委员会(Unemployment Relief Committee)。40年代初,加拿大共产党内通过辩论认为妇女只有参加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才能真正得以解放。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新兴起的独立妇女运动有女性独到的见解,她们要求改变男女、种族、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状况,争取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进行变革。自2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的加拿大妇女运动是社会积极变革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推动了整個社会重视妇女和儿童保护的力度,促使各项福利政策逐步实施,并使广大妇女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逐步觉醒并参与到社会性劳动事务当中,积极实现 自己的社会价值。[4]
2.家庭背景
1931年7月10日,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的一个小镇,她的家庭是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主的牧场家庭。她的父亲鲍勃·雷德劳是养殖员,母亲安娜·钱梅尼在结婚之前是教师。艾丽丝快五岁的时候,她的弟弟威廉·乔治出生了,随后她的妹妹雪拉·简也出生了。因此,艾丽丝的原生家庭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家庭模式:雄心勃勃不甘于当下生活的母亲,试图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的父亲,敏感且爱天马行空幻想的大女儿,以及务实精明的弟弟和妹妹。1943年,她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与此同时,受二战影响皮草价格大跌,父亲的狐狸养殖场破产,致使家庭生活贫困。随着母亲的病情越来越恶化,艾丽丝不得不承担诸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劳动。她一放学就匆匆往家里赶,几乎没有同龄女孩应有的社交空间和活动。艾丽丝在每次考试前都拼命熬夜读书,尽可能把所学知识都装进脑海里,因为她只有保持成绩优异,才能获取学校的奖学金继续她的学业。[5]
3.宗教影响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宗教问题一直是加拿大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加拿大的人口居住地域拥有众多的教堂,联合教会、英国国教、长老会等教派共存。艾丽丝·门罗的父母虽然都是新教徒,但是苏格兰裔的父亲信奉的是长老会教,爱尔兰裔的母亲信奉的则是英国国教。年幼的艾丽丝能明显感觉到父母之间有一种不可逾越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长老会和英国国教的世界观差异。艾丽丝的父亲继承了雷德劳家族自尊而固执的特点,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非常有进取心的一个人,一次偶然的挫折就使他冲动地离开了学校。艾丽丝的母亲则是一位对生活有极大企图心的女性,她始终保持着那个年代小部分知识女性在智力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优越感。整体而言,在那个时代,苏格兰裔工作努力,态度严谨,过着艰苦而自律的生活;而爱尔兰裔更崇尚自由。从小生活在两种宗教根深蒂固的冲突中,这对艾丽丝·门罗模棱两可的矛盾性格有直接的影响。[6]
艾丽丝·门罗小说的恋爱观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大学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性境界和塑造理想人格,也就是人文涵养精神。中国古代的《大学》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弘扬人性的善良,培养健全的人格,改良社会风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更发达,媒体媒介信息传播更广泛,这时的人文教育更应该注重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门罗小说中的婚前性行为、宗教信仰的“门当户对”、利益关系的爱情等恋爱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择偶均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对待婚前性行为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因为一时冲动而毁灭了婚姻幸福的选择;恋爱双方在各方面的“门当户对”还是应该考虑的,以免因为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影响彼此的感情;纯真美好的爱情如果建立在利益之上,最后极有可能收获的是苦果。因此,当代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更应该树立正确向上、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结语
艾丽丝·门罗是20世纪加拿大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关注女性成长,其中女性的恋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题。艾丽丝·门罗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积极的女权主义浪潮及各种教派共存的宗教现状,有弟弟妹妹的典型家庭模式等均对她小说创作中的恋爱观有极大影响。虽然时过境迁,但是艾丽丝·门罗通过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叙述所呈现出来的恋爱观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依然有极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参考文献:
[1]刘晓萍:《艾丽丝·门罗笔下女性形象塑造成因》,《昭通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第28-31页。
[2]梁彦:《艾丽丝·门罗访谈》,《书城》2013年第12期,第109-117页。
[3]戴甄:《他者视角下被悬空的女性》,《海外文坛》2014年第3期,第72-75页。
[4]刘军:《20世纪20至70年代初加拿大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概述》,《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第119-129页。
[5]谢永新、张玲玉:《论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女性成长》,《钦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9-15页。
[6]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花城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