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绝世的才情,这和她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巨大反差,非常态的人生体验给了她热烈、纯真、敏锐的诗情,也让她因为多疑、刻薄、嫉妒而不被人理解。无论是诗人林黛玉,还是少女林黛玉,她的诗歌、眼泪都是因为她对理想和爱的执著追求,对世俗的坚决抗争。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情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81—03
《红楼梦》中的痴情女子林黛玉用她眼泪的一生,演绎了自己短暂而诗意的人生。她的眼泪不只是宿命——为了偿还前世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的灌溉呵护之情,更来源于她心灵深处无尽的哀怨和悲伤。
前世的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今生的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还是一位绝世美女。《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眼前出现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宛如芙蓉出水。瘦弱的身形、少女的羞怯和难以掩盖的诗人的气质相得益彰,林黛玉把世人眼中美女的的缺点“病”与“瘦”演绎得风姿绰约、倾国倾城。
当然,高贵的出身和美丽的容貌,林黛玉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也有,真正使林黛玉特立独行于大观园的是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冰雪聪明。从《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都设有独立的判词,唯独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上联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宝钗,下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貌似对二人的评价在伯仲之间,但是对宝钗之 “德”的“可叹”和对黛玉之 “才”的“堪怜”,在细微之处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先从数量上看,粗略统计,林黛玉有诗词30来首,贾宝玉20多首,而薛宝钗才10来首,数潇湘妃子的作品最多。再从质量上看,林黛玉的诗作均属上乘。借春日发闺情有《葬花吟》,结海棠社作《吟白海棠》诗,作《菊花》诗和《咏蟹》诗,蘅芜院受审和钗黛谈心,患病并作《秋窗风雨夕》诗,教香菱学诗,妒宝琴,芦雪亭联诗,作《五美吟》,赋《桃花行》,作《唐多令·柳絮》,联句咏月,心痛宝玉被笞与写《题帕》诗等。在诸艳之中,唯有薛宝钗的诗可与林黛玉匹敌,但是,薛、林二人作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薛宝钗是在用学问和技巧写诗,而林黛玉则是用心血和泪水写诗。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然是林黛玉的作品更富有诗情,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她是大观园里当之无愧的首席才女。
如此看来,林黛玉前世既拥有绛珠草的仙子光环,今生又具备足以让女人都艳羡的美貌,连须眉都自叹不如的才华,还有让这样的才貌得以保障的高贵出身和优越生活。按照常态的逻辑和人生轨迹,她应该拥有和谐的生存环境、健康平和的个性、美丽幸福的人生。在家族和父母的庇护下,凭自己的才貌舒适地生活在自己那一方香软的女儿领地。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仙子般的黛玉在经过姑苏扬州短暂的温暖人生之后,必须要面对的却是贾府和大观园中表面繁华实则充满了迷茫、困惑、痛苦和无助的生活。在贾府名义上尊贵无比的林黛玉,必须要一个人面对命运对她的考验:无父无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孤独多病。高貴的出身让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美丽的容貌和过人的才华又让她有着非常的优越感,而仰人鼻息的生存环境则让这份自尊和优越无所归依,于是,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代就在一种浓厚的感伤气氛里度过。没有像薛宝钗那样殷实的家境给她自信,更没有父母兄弟给她温暖和依靠,当然在贾府中也就没有谁会真正关心黛玉,她想要的是什么、她的爱是什么、她的苦是什么、她的愁是什么。于是貌合神离地生活在贾府这样一个别人世界里的林黛玉,她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的内心也从未平静过。孤独的林黛玉一边感叹自己的人生,写出了大量流露真情的诗歌,以诗歌为媒介表达了对生命的哀叹、命运的无奈,直至对整个人生的绝望。正应了“穷而后工”的创作理论,生命轨迹的急转弯让林黛玉由仙境跌入了可怕的世俗,但仙子的禀性、才貌不可能因此而媚俗,也正是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让林黛玉成了大观园里唯一真正的诗人。非凡的人生体验让她的诗歌充满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丰富而瑰丽的想象、深刻而决绝的思考。
当然,林黛玉在孤独无助、寄情诗歌的同时,对命运是倔强的,对理想是执著的,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对理想、爱和美的追求,冥冥之中也在完成“木石前盟”的宿命契约。不管是前世姻缘,还是今生相遇,在贾府的生活中,林黛玉和耳鬓厮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贾宝玉擦出了爱的火花,他们都是贵族青年、俊男美女,但他们的爱绝对不是《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那种郎才女貌而一见倾心式的爱情,更不是《牡丹亭》里柳梦梅和杜丽娘式离奇而浪漫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有生活的基础,有理想的精神内核。首先,宝黛的爱情是经过长期接触与了解后建立的,他们自小“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姐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黛思想上是一致的。薛宝钗、史湘云都规劝贾宝玉读书做官,重视仕途经济学问,以便让贾宝玉日后继承祖业,光耀门楣。而贾宝玉却坚决反对走如贾雨村那样的仕途经济的道路,所以贾宝玉与她俩的感情裂痕日渐加深。而林黛玉则因“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最后,黛玉对宝玉的爱,也是最为纯洁和简单的,没有任何要求,不带任何条件,爱得超凡脱俗,爱得一尘不染。对黛玉来说,宝玉就是一切,除了宝玉之外,任何男人,甚至贵为北静王也不过是臭男人而已。所以,最终黛玉为宝玉而死,宝玉也不负知己,出家为僧,亲身兑现了当年“你死了,我做和尚”的承诺。 在贾府没有败落之前,贾宝玉没有生存危机,也没有生活压力,他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全力以赴地追求着爱情价值,在和黛玉与日逐增的爱情里渐渐走向心灵契合。对于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黛玉,宝玉懂得她的愁,懂得她的凄凉境地,所以当他人嬉笑着赞赏林黛玉才情的时候,他却抬袖拭泪。有人对黛玉的小性子、嫉妒多疑不能理解的时候,他却软语殷勤。贾宝玉这样体贴、多情而又志趣相投的恋人,对于一个家道中落、早年失亲、寄人篱下、多愁多病的林黛玉来说,成了她的生命和灵魂赖以存在的寄托和理想。然而“木石前盟”的神话,冥冥之中就使他们的爱情命运蕴涵着明显的悲剧因子。这样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引领林黛玉走向爱情,现实却不允许她把爱情兑换成婚姻。因为在贾宝玉和林黛玉恋爱的时代,是一个以宗族为重、婚姻为家庭利益服务的时代,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视男女双方感情的时代。这种恋爱环境、观念和他们所追求的爱情是相悖逆的。虽然他们痛恨这样的社会制度,但他们痛恨的正是他们所深深依赖的,所以他们的爱情就有了那种闹别扭、吵嘴特有的曲折和痛苦的表达方式,明明心有灵犀却又不能表露心声的那种压抑和苦闷,明明近在咫尺仿佛又远在天涯的那种彷徨和绝望,让林黛玉的诗歌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美丽和落寞,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孤苦和凄凉。是“冷月葬花魂”的深入灵魂的绝望,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仙子般遗世独立的孤傲和倔强。一个弱不禁风的少女,虽然无法改变现状却用充满力量的心灵和世俗对抗,用尖刻指向血色的幽暗,指向悲情的人生。孤独、颓废、绝望、虚无,而又倾力反抗这一切,可是她只是有心灵的力量,又何曾反抗这一切!林黛玉无法抗拒现世黑暗的罪恶,却不愿污于浑浊,转向了心灵的飞翔:“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她心灵来的地方也是最终该去的方向,“质本洁来还洁去”,她用最高傲、最纯粹的方式,完成她對这个令她留恋而又痛苦的世俗的批判。
林黛玉的曲折人生和诗人气质带给她的是肥沃的创作养料、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优美而动人的意境。然而,与沉浸于文艺不同,林黛玉的诗人情怀一旦接触到生活琐事,就会呈现出世俗的反应,表现为小心眼儿,爱耍小性子,喜欢拔尖儿,言语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林黛玉感受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晴雯的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在恋爱过程中,林黛玉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之心。《红楼梦》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第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冲突,林黛玉先是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继而指责贾宝玉:“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她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项圈,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的爱情与婚姻的直接威胁。即便贾宝玉不为所动,家长与媒妁岂有不斟酌权衡之理?她别无良策,只能一遍又一遍试探、提醒和规劝意中人,以求防患于未然。这次激烈的冲突把贾宝玉气得脸黄眉竖,“下死力砸玉”。正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真正的爱情必然具有排他性,林黛玉难以抑制强烈的妒意,乃率真的天性、纯真的爱情诉求使然,更是由于林黛玉并不能准确判断贾宝玉的心思,寄人篱下、无所依靠的自卑使然。任何一个人,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都可能焦虑、忧伤、敏感、嫉妒。而在林黛玉明白了贾宝玉的心迹后,并非像以前那样动辄嫉妒多疑了。林黛玉是个痴情女子,脂砚斋的批语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评语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夹批说:贾宝玉乃“古今未见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宝黛恰为一对,“情不情”是说贾宝玉用情广泛,“情情”则指林黛玉用情专一,正所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夹批)也。
小心眼儿,爱耍小性子,孤傲、刻薄、嫉妒,这些行为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既得不到贾府上层的理解,也得不到和她相类遭际的人群的认同。一如她的诗歌世界一样,在世俗中,林黛玉是孤独的,当作为最高理想的爱情在等待中希望越来越渺茫,她的心也就越来越绝望。而这愈加绝望的爱情像一团炙热的火,将她的诗情燃烧,也将她的生命最终化为灰烬。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在旧帕上写了三首诗: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在结束最后四行诗之前,黛玉忽觉“浑身火热,面上作烧”,不得不停笔。而后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去世之前,首先烧掉了手帕。题帕诗用泪写成,抒发了林黛玉对贾宝玉忠贞不渝的爱情。她内心的千言万语变成不尽的眼泪,为爱情流,为赠帕人流,为自己流。她的眼泪是对绝望的张扬,对世俗的抗争:“……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仙子从灵河岸边走来,因为对至纯至美的爱和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痛苦、颓废和绝望,但不肯媚俗的她在大观园里始终骄傲而孤独、美丽而忧伤、热情而倔强。理想不可追逐,爱情无法期待,绛珠仙子林黛玉只能用眼泪洗刷世俗的种种肮脏,让心灵插上诗歌的翅膀,用决绝的态度走向生的彼岸,最后用死亡完成她对理想的追求、对世俗的控诉。所以,林黛玉的死与其说是因为“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的原因,而死于自己的情思缠绵,还不如说林黛玉的死是因为前世天定的悲情姻缘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更是因为今生的命运多舛和以她绝世独立的仙人禀赋和污浊的世俗难以共生共存而造成的社会悲剧、爱情悲剧、理想悲剧和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1]周先慎.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法·米兰·昆德拉著,许均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美·裔锦声.红楼梦·爱的寓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黄德展.林黛玉与鲁迅的内心世界[EB/OL].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993246—1—1.html,2007—12—2.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情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81—03
《红楼梦》中的痴情女子林黛玉用她眼泪的一生,演绎了自己短暂而诗意的人生。她的眼泪不只是宿命——为了偿还前世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的灌溉呵护之情,更来源于她心灵深处无尽的哀怨和悲伤。
前世的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今生的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还是一位绝世美女。《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眼前出现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宛如芙蓉出水。瘦弱的身形、少女的羞怯和难以掩盖的诗人的气质相得益彰,林黛玉把世人眼中美女的的缺点“病”与“瘦”演绎得风姿绰约、倾国倾城。
当然,高贵的出身和美丽的容貌,林黛玉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也有,真正使林黛玉特立独行于大观园的是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冰雪聪明。从《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都设有独立的判词,唯独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上联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宝钗,下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貌似对二人的评价在伯仲之间,但是对宝钗之 “德”的“可叹”和对黛玉之 “才”的“堪怜”,在细微之处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先从数量上看,粗略统计,林黛玉有诗词30来首,贾宝玉20多首,而薛宝钗才10来首,数潇湘妃子的作品最多。再从质量上看,林黛玉的诗作均属上乘。借春日发闺情有《葬花吟》,结海棠社作《吟白海棠》诗,作《菊花》诗和《咏蟹》诗,蘅芜院受审和钗黛谈心,患病并作《秋窗风雨夕》诗,教香菱学诗,妒宝琴,芦雪亭联诗,作《五美吟》,赋《桃花行》,作《唐多令·柳絮》,联句咏月,心痛宝玉被笞与写《题帕》诗等。在诸艳之中,唯有薛宝钗的诗可与林黛玉匹敌,但是,薛、林二人作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薛宝钗是在用学问和技巧写诗,而林黛玉则是用心血和泪水写诗。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然是林黛玉的作品更富有诗情,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她是大观园里当之无愧的首席才女。
如此看来,林黛玉前世既拥有绛珠草的仙子光环,今生又具备足以让女人都艳羡的美貌,连须眉都自叹不如的才华,还有让这样的才貌得以保障的高贵出身和优越生活。按照常态的逻辑和人生轨迹,她应该拥有和谐的生存环境、健康平和的个性、美丽幸福的人生。在家族和父母的庇护下,凭自己的才貌舒适地生活在自己那一方香软的女儿领地。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仙子般的黛玉在经过姑苏扬州短暂的温暖人生之后,必须要面对的却是贾府和大观园中表面繁华实则充满了迷茫、困惑、痛苦和无助的生活。在贾府名义上尊贵无比的林黛玉,必须要一个人面对命运对她的考验:无父无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孤独多病。高貴的出身让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美丽的容貌和过人的才华又让她有着非常的优越感,而仰人鼻息的生存环境则让这份自尊和优越无所归依,于是,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代就在一种浓厚的感伤气氛里度过。没有像薛宝钗那样殷实的家境给她自信,更没有父母兄弟给她温暖和依靠,当然在贾府中也就没有谁会真正关心黛玉,她想要的是什么、她的爱是什么、她的苦是什么、她的愁是什么。于是貌合神离地生活在贾府这样一个别人世界里的林黛玉,她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的内心也从未平静过。孤独的林黛玉一边感叹自己的人生,写出了大量流露真情的诗歌,以诗歌为媒介表达了对生命的哀叹、命运的无奈,直至对整个人生的绝望。正应了“穷而后工”的创作理论,生命轨迹的急转弯让林黛玉由仙境跌入了可怕的世俗,但仙子的禀性、才貌不可能因此而媚俗,也正是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让林黛玉成了大观园里唯一真正的诗人。非凡的人生体验让她的诗歌充满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丰富而瑰丽的想象、深刻而决绝的思考。
当然,林黛玉在孤独无助、寄情诗歌的同时,对命运是倔强的,对理想是执著的,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对理想、爱和美的追求,冥冥之中也在完成“木石前盟”的宿命契约。不管是前世姻缘,还是今生相遇,在贾府的生活中,林黛玉和耳鬓厮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贾宝玉擦出了爱的火花,他们都是贵族青年、俊男美女,但他们的爱绝对不是《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那种郎才女貌而一见倾心式的爱情,更不是《牡丹亭》里柳梦梅和杜丽娘式离奇而浪漫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有生活的基础,有理想的精神内核。首先,宝黛的爱情是经过长期接触与了解后建立的,他们自小“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姐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黛思想上是一致的。薛宝钗、史湘云都规劝贾宝玉读书做官,重视仕途经济学问,以便让贾宝玉日后继承祖业,光耀门楣。而贾宝玉却坚决反对走如贾雨村那样的仕途经济的道路,所以贾宝玉与她俩的感情裂痕日渐加深。而林黛玉则因“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最后,黛玉对宝玉的爱,也是最为纯洁和简单的,没有任何要求,不带任何条件,爱得超凡脱俗,爱得一尘不染。对黛玉来说,宝玉就是一切,除了宝玉之外,任何男人,甚至贵为北静王也不过是臭男人而已。所以,最终黛玉为宝玉而死,宝玉也不负知己,出家为僧,亲身兑现了当年“你死了,我做和尚”的承诺。 在贾府没有败落之前,贾宝玉没有生存危机,也没有生活压力,他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全力以赴地追求着爱情价值,在和黛玉与日逐增的爱情里渐渐走向心灵契合。对于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黛玉,宝玉懂得她的愁,懂得她的凄凉境地,所以当他人嬉笑着赞赏林黛玉才情的时候,他却抬袖拭泪。有人对黛玉的小性子、嫉妒多疑不能理解的时候,他却软语殷勤。贾宝玉这样体贴、多情而又志趣相投的恋人,对于一个家道中落、早年失亲、寄人篱下、多愁多病的林黛玉来说,成了她的生命和灵魂赖以存在的寄托和理想。然而“木石前盟”的神话,冥冥之中就使他们的爱情命运蕴涵着明显的悲剧因子。这样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引领林黛玉走向爱情,现实却不允许她把爱情兑换成婚姻。因为在贾宝玉和林黛玉恋爱的时代,是一个以宗族为重、婚姻为家庭利益服务的时代,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视男女双方感情的时代。这种恋爱环境、观念和他们所追求的爱情是相悖逆的。虽然他们痛恨这样的社会制度,但他们痛恨的正是他们所深深依赖的,所以他们的爱情就有了那种闹别扭、吵嘴特有的曲折和痛苦的表达方式,明明心有灵犀却又不能表露心声的那种压抑和苦闷,明明近在咫尺仿佛又远在天涯的那种彷徨和绝望,让林黛玉的诗歌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美丽和落寞,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孤苦和凄凉。是“冷月葬花魂”的深入灵魂的绝望,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仙子般遗世独立的孤傲和倔强。一个弱不禁风的少女,虽然无法改变现状却用充满力量的心灵和世俗对抗,用尖刻指向血色的幽暗,指向悲情的人生。孤独、颓废、绝望、虚无,而又倾力反抗这一切,可是她只是有心灵的力量,又何曾反抗这一切!林黛玉无法抗拒现世黑暗的罪恶,却不愿污于浑浊,转向了心灵的飞翔:“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她心灵来的地方也是最终该去的方向,“质本洁来还洁去”,她用最高傲、最纯粹的方式,完成她對这个令她留恋而又痛苦的世俗的批判。
林黛玉的曲折人生和诗人气质带给她的是肥沃的创作养料、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优美而动人的意境。然而,与沉浸于文艺不同,林黛玉的诗人情怀一旦接触到生活琐事,就会呈现出世俗的反应,表现为小心眼儿,爱耍小性子,喜欢拔尖儿,言语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林黛玉感受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晴雯的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在恋爱过程中,林黛玉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之心。《红楼梦》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第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冲突,林黛玉先是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继而指责贾宝玉:“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她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项圈,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的爱情与婚姻的直接威胁。即便贾宝玉不为所动,家长与媒妁岂有不斟酌权衡之理?她别无良策,只能一遍又一遍试探、提醒和规劝意中人,以求防患于未然。这次激烈的冲突把贾宝玉气得脸黄眉竖,“下死力砸玉”。正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真正的爱情必然具有排他性,林黛玉难以抑制强烈的妒意,乃率真的天性、纯真的爱情诉求使然,更是由于林黛玉并不能准确判断贾宝玉的心思,寄人篱下、无所依靠的自卑使然。任何一个人,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都可能焦虑、忧伤、敏感、嫉妒。而在林黛玉明白了贾宝玉的心迹后,并非像以前那样动辄嫉妒多疑了。林黛玉是个痴情女子,脂砚斋的批语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评语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夹批说:贾宝玉乃“古今未见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宝黛恰为一对,“情不情”是说贾宝玉用情广泛,“情情”则指林黛玉用情专一,正所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夹批)也。
小心眼儿,爱耍小性子,孤傲、刻薄、嫉妒,这些行为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既得不到贾府上层的理解,也得不到和她相类遭际的人群的认同。一如她的诗歌世界一样,在世俗中,林黛玉是孤独的,当作为最高理想的爱情在等待中希望越来越渺茫,她的心也就越来越绝望。而这愈加绝望的爱情像一团炙热的火,将她的诗情燃烧,也将她的生命最终化为灰烬。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在旧帕上写了三首诗: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在结束最后四行诗之前,黛玉忽觉“浑身火热,面上作烧”,不得不停笔。而后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去世之前,首先烧掉了手帕。题帕诗用泪写成,抒发了林黛玉对贾宝玉忠贞不渝的爱情。她内心的千言万语变成不尽的眼泪,为爱情流,为赠帕人流,为自己流。她的眼泪是对绝望的张扬,对世俗的抗争:“……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仙子从灵河岸边走来,因为对至纯至美的爱和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痛苦、颓废和绝望,但不肯媚俗的她在大观园里始终骄傲而孤独、美丽而忧伤、热情而倔强。理想不可追逐,爱情无法期待,绛珠仙子林黛玉只能用眼泪洗刷世俗的种种肮脏,让心灵插上诗歌的翅膀,用决绝的态度走向生的彼岸,最后用死亡完成她对理想的追求、对世俗的控诉。所以,林黛玉的死与其说是因为“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的原因,而死于自己的情思缠绵,还不如说林黛玉的死是因为前世天定的悲情姻缘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更是因为今生的命运多舛和以她绝世独立的仙人禀赋和污浊的世俗难以共生共存而造成的社会悲剧、爱情悲剧、理想悲剧和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1]周先慎.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法·米兰·昆德拉著,许均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美·裔锦声.红楼梦·爱的寓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黄德展.林黛玉与鲁迅的内心世界[EB/OL].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993246—1—1.html,20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