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全日制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日制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提出充分依靠政府支持、市场化导向的建设原则,强化校、企双导师的职责,健全考核和评价机制,采用校内、校外基地互补模式,创造良好科研氛围,实现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科研实践基地;地方高校;研究生;控制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129-03
1 前言
培养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当今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机制健全、专业适用的科研实践基地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1]。然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基地建设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特别是对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而言,因其涉及研究领域广、专业学科交叉性强等特点,在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更多问题和困难[2]。本文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为例,探索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 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学科研究内容涵盖面广,应用领域广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几年与有关企业建立多个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校企协调、研究生能力、经费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校企协调共建方面
1)学校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方和管理方,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的要求,积极倡导各学科建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但由于各学科的差异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只能下发一些宏观指导意见,无详细的建设标准和考核标准;对于学院来说,由于实行导师负责制和缺少专门建设资金等原因,从而造成在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详细建设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流于形式等问题。
2)企业作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的提供者,有些企业考虑到安全以及生产效益,接納研究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希望研究生可以尽快入手,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通过实践基地,宣传企业形象。但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往往不具备专门的实践技能,很难马上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或者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性工作,达不到科研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关注面存在差异和不协调现象,导致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建设效果不佳。
研究生能力和时间方面 研究生从入学起就面临考博、英语等级考试、毕业论文和就业等多重压力,研一学习专业课、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研二进入论文开题工作和撰写小论文,研三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或考博士。尤其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由于学制短,时间更加紧张,难以把整块的精力投入科研实践训练中。特别是有些研究生在大学期间过分强调考研的复习工作,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英语等学习上,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实践基本能力,对于科研创新缺少热情,很难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
经费和安全方面 由于大部分实践基地离学校较远,存在费用和安全两大现实难题。部分企业仅能为研究生提供少量生活补助,或者仅提供岗位,无任何补助,其余不足经费需要由导师或学科提供。加上部分导师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指标中,并没有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提出具体考核要求。有些导师科研任务重,研究生承担导师部分科研任务,压力较大,导师和研究生都不希望到校外进行专业实践。
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改革措施
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科特点,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利用辽宁省校企产业联盟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市场和科研项目为导向,以校企互惠为出发点[3],充分发挥校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搭建可行性好、实用性强的研究生实践平台。
“学校 政府”模式 政府支持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辽宁省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部署校企联盟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协同发力,推进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发展。学科通过政府的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推动,与相关企业建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并聘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利用双方的理论和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
目前学科聘请18名企业专家作为研究生的企业导师,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联合培养和校企合作,逐渐消除高校知识和企业应用知识之间的知识势差[5]。企业导师除负责科研实践指导外,还参加研究生复试、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重要的学术活动。在校企联盟保障机制下,高校和实践基地所属企业对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科研成果联合开发模式 校、企双方导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的研发工作,使研究生真正体验课题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课题实施、验收和后期维护等过程,从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中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研究生与导师一起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市场需求,可以帮助企业引进新技术,就有关产品进行前期调研和联合开发。
实践表明,在校企联合开发科研成果过程中,一是有利于企业提高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保持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二是可以使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双方面的锻炼;三是加强企业对高校的信任,使高校获得更多的研发课题。
“考核 反馈”机制
1)高校作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纳入研究培养方案中,根据培养方案,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包括企业导师的具体教学工作安排。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践基地的运行情况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形成持续反馈和改进机制。 2)学科专门设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办公室,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推荐企业导师,协助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的变化,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学院定期组织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强校企合作。
3)完善校企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通过定期举办沟通交流会、项目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设立实践教学考核组,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考核组给定。在研究生顺利完成专业实践任务的同时,加强实践基地的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开展系列经验交流,分享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校内 校外”基地联合培养模式 由于控制类专业实践要求性强,并且涉及领域宽,科研成果的前期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需要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配合完成项目的研发工作。研究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后由校外实践基地完成项目的现场测试工作。
学院现具有智能电网、电力系统分析、过程控制等实验平台20余个,同时面向电气传动、电力电子、新能源等系统,搭建半实物仿真平台,可以根据研究生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要求,搭建灵活、方便、易于实现的研发系统。
“科研创新氛围营造 交流”模式 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国內学术会议,建立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机制。
针对部分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学院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如定期组织开展科技知识技能大赛,通过组织开展科技专题讲座,邀请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学生关心关注的科研热点进行讲解互动;增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科学文化知识的交流和科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在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考核体系中,从对教师个人贡献的考核和评价转为对科研团队的考核,避免教师单打独斗现象,充分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学科根据研究方向,组建电气传动、电力电子、工业现场监测监控等科研团队,对团队下达科研实践基地任务指标,按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指标进行考核。
4 建设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新增面积400 m2,可同时容纳50名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新建校外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四个,其中省内三个,省外一个。企业导师新增10人,从企业中凝练科研课题23项,研究生深入实践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例达到95%。
5 结语
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地方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研实践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政府支持、科研团队考核、校企共建和校内外基地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基地运行实践表明,此种建设模式可有效提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境质量和成效。
参考文献
[1]董增川,刘平雷,周林,等.工程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1-24.
[2]郑俏.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J].中国高校科技,2017(5):48-50.
[3]马永红,张乐,高彦芳,等.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7-11.
[4]付德波,牟龙华.电气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6(2):106-108.
[5]朱广华,陈万明,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绩效影响因素及其演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59-67.
关键词 科研实践基地;地方高校;研究生;控制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129-03
1 前言
培养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当今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机制健全、专业适用的科研实践基地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1]。然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基地建设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特别是对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而言,因其涉及研究领域广、专业学科交叉性强等特点,在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更多问题和困难[2]。本文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为例,探索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 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学科研究内容涵盖面广,应用领域广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几年与有关企业建立多个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校企协调、研究生能力、经费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校企协调共建方面
1)学校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方和管理方,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的要求,积极倡导各学科建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但由于各学科的差异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只能下发一些宏观指导意见,无详细的建设标准和考核标准;对于学院来说,由于实行导师负责制和缺少专门建设资金等原因,从而造成在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详细建设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流于形式等问题。
2)企业作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的提供者,有些企业考虑到安全以及生产效益,接納研究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希望研究生可以尽快入手,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通过实践基地,宣传企业形象。但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往往不具备专门的实践技能,很难马上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或者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性工作,达不到科研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关注面存在差异和不协调现象,导致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建设效果不佳。
研究生能力和时间方面 研究生从入学起就面临考博、英语等级考试、毕业论文和就业等多重压力,研一学习专业课、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研二进入论文开题工作和撰写小论文,研三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或考博士。尤其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由于学制短,时间更加紧张,难以把整块的精力投入科研实践训练中。特别是有些研究生在大学期间过分强调考研的复习工作,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英语等学习上,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实践基本能力,对于科研创新缺少热情,很难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
经费和安全方面 由于大部分实践基地离学校较远,存在费用和安全两大现实难题。部分企业仅能为研究生提供少量生活补助,或者仅提供岗位,无任何补助,其余不足经费需要由导师或学科提供。加上部分导师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指标中,并没有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提出具体考核要求。有些导师科研任务重,研究生承担导师部分科研任务,压力较大,导师和研究生都不希望到校外进行专业实践。
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改革措施
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科特点,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利用辽宁省校企产业联盟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市场和科研项目为导向,以校企互惠为出发点[3],充分发挥校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搭建可行性好、实用性强的研究生实践平台。
“学校 政府”模式 政府支持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辽宁省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部署校企联盟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协同发力,推进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发展。学科通过政府的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推动,与相关企业建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并聘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利用双方的理论和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
目前学科聘请18名企业专家作为研究生的企业导师,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联合培养和校企合作,逐渐消除高校知识和企业应用知识之间的知识势差[5]。企业导师除负责科研实践指导外,还参加研究生复试、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重要的学术活动。在校企联盟保障机制下,高校和实践基地所属企业对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科研成果联合开发模式 校、企双方导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的研发工作,使研究生真正体验课题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课题实施、验收和后期维护等过程,从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中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研究生与导师一起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市场需求,可以帮助企业引进新技术,就有关产品进行前期调研和联合开发。
实践表明,在校企联合开发科研成果过程中,一是有利于企业提高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保持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二是可以使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双方面的锻炼;三是加强企业对高校的信任,使高校获得更多的研发课题。
“考核 反馈”机制
1)高校作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纳入研究培养方案中,根据培养方案,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包括企业导师的具体教学工作安排。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践基地的运行情况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形成持续反馈和改进机制。 2)学科专门设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办公室,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推荐企业导师,协助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的变化,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学院定期组织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强校企合作。
3)完善校企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通过定期举办沟通交流会、项目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设立实践教学考核组,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考核组给定。在研究生顺利完成专业实践任务的同时,加强实践基地的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开展系列经验交流,分享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校内 校外”基地联合培养模式 由于控制类专业实践要求性强,并且涉及领域宽,科研成果的前期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需要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配合完成项目的研发工作。研究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后由校外实践基地完成项目的现场测试工作。
学院现具有智能电网、电力系统分析、过程控制等实验平台20余个,同时面向电气传动、电力电子、新能源等系统,搭建半实物仿真平台,可以根据研究生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要求,搭建灵活、方便、易于实现的研发系统。
“科研创新氛围营造 交流”模式 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国內学术会议,建立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机制。
针对部分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学院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如定期组织开展科技知识技能大赛,通过组织开展科技专题讲座,邀请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学生关心关注的科研热点进行讲解互动;增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科学文化知识的交流和科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在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考核体系中,从对教师个人贡献的考核和评价转为对科研团队的考核,避免教师单打独斗现象,充分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学科根据研究方向,组建电气传动、电力电子、工业现场监测监控等科研团队,对团队下达科研实践基地任务指标,按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指标进行考核。
4 建设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新增面积400 m2,可同时容纳50名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新建校外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四个,其中省内三个,省外一个。企业导师新增10人,从企业中凝练科研课题23项,研究生深入实践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例达到95%。
5 结语
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地方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研实践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政府支持、科研团队考核、校企共建和校内外基地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基地运行实践表明,此种建设模式可有效提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境质量和成效。
参考文献
[1]董增川,刘平雷,周林,等.工程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1-24.
[2]郑俏.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J].中国高校科技,2017(5):48-50.
[3]马永红,张乐,高彦芳,等.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7-11.
[4]付德波,牟龙华.电气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6(2):106-108.
[5]朱广华,陈万明,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绩效影响因素及其演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