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曾言:
始余幼时读《太平广记》,见唐太宗遣萧翼购兰亭叙事。盖谲以出之。辄叹息曰:《兰亭叙》若是贵耶,至使万乘之主捐信于匹夫,传称子贡诈。(《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三三·跋兰亭序)
文中的『读太平广记』,即读的《太平广记》卷一一O八,题为『赚兰亭序』。此文是唐何延之《兰亭记》的节录,讲述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弟子辨才处诈取名迹《兰亭序》一事,即所谓的『赚兰亭』。
何延之《兰亭记》(《法书要录》卷三、《墨池篇》卷十四、《书苑菁华》卷十三所收)将《兰亭序》的流传赋予了传奇色彩。如下文: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邪王羲之字逸少所书之诗序也……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辨才。辨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辨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辨才尝于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
从文中得知《兰亭序》从王羲之书写后流传至智永,后归辨才之手。接着又载:『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惟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辨才之所……』。
就这样太宗降敕施恩于辨才,问其《兰亭序》所在,最终未得其果。等得不耐烦的太宗问侍臣有无智略之士,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言:『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萧翼化装成山东书生来到辨才之处,施以策略顺利骗取《兰亭序》,献于太宗。于是,太宗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遭改、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一六四九一,太宗临崩,要求高宗将《兰亭序》殉葬昭陵。于是,千古名迹随从仙驾移人玄宫。幸田露伴曾作题为《兰亭帖》(《露伴全集》第十五卷)的短篇,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流传开来,萧翼的名字与『赚兰亭』从此关系密切,成为话题。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二中记录支仲元的《萧翼赚兰亭》、卷四中的顾德谦的《萧翼说兰亭故事横卷》,现存有唐阎立本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卷》(史树青《从萧翼赚兰亭图到兰亭序》,《文物》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之后收录于《兰亭论辩》一九七三年;徐邦达《传世阎立本步辇图和萧翼赚兰亭图的时代作者考辨》,《考古与文物》一九八O年创刊号)。
对于何延之关于《兰亭记》的记录,众说纷纭。唐刘餗《隋唐嘉话》一卷中有如下记载: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在梁末战乱时流人民间,不久入智永手,献陈宣帝。隋平定陈,有人把此献与晋王一之后的隋炀帝一,但炀帝并不以此为宝。之后僧智果从帝处借《兰亭序》未还,死后传与辨才。唐太宗当时还是秦王,见拓本惊喜,欲出高价收买《兰亭序》,但未果。于是,萧翼赴辨才居住地越州,得《兰亭序》,武德四年送秦王府。贞观十年,作拓本近十本,赐予近臣。太宗驾崩后,由褚遂良奏请殉葬于昭陵。只是应对这里所提到的『萧翼』需要稍加考证。所引用的《隋唐嘉话》是中华书局标点本,它是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以稽古堂丛刻本、历史小史本、唐人说荟本为校本进行校勘的,但古时有人曾把『萧翼』当做『欧阳询』。宋桑世日日《兰亭考》卷三纪原中有记录《刘餗传记》之文,记载『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也,乃遣问辨才师,欧阳询就越求得之』,与现行本有几处语句上的不同,但此传记确实是出自《隋唐嘉话》。另《兰亭考》卷三中,引用了南宋法帖研究专家姜夔的话,『按刘餗传记与何延年(何延之之误)之不同……何谓,太宗使萧翼诡取,刘餗、太宗见拓书惊喜,使欧阳询求得之。』元郑杓《衍极》卷三刘有定的注中也有引用《隋唐嘉话》的部分,也认为是『欧阳询』,既然本来就是『欧阳询』,为何又变成萧翼了呢?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对于著名的『萧翼赚兰亭』故事,也有人持否定意见。最早提出否定意见的是南宋初王铚。《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翰墨中有如下记载:『刘餗父子世为史官,以讨论为己任。于是正文字尤审,则辨才之师智果非智永,求兰亭叙者,欧阳询非萧翼也。』刘餗之父是《史通》著者刘知几,父子皆为史官(《新唐卷》卷二三一刘子玄(知几)传中有『侦字鼎卿、天宝初、历集贤院学士、笔知吏官、终石补阙、父子二人更莅史官、著史例、颇有法』的记载),因此,他认为《隋唐嘉话》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接着他又引用了如下记载:
此事鄙妄,仅同儿戏,太宗始定天下,威震万国,虺残老僧,敢靳一纸书耶!倘欲图之,必不狭陋若此。况在秦邸,岂能遣台臣,世亦猥信之何耶?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形同儿戏,像太宗这种成震万国的帝王如果实施了如此攫取计划的话,这种手段未免也太过卑鄙。年老衰弱的老僧未必吝惜一纸《兰亭》。这或许是比较合适的意见。本来赚兰亭这则故事中出现的主人公萧翼、辨才确实真实存在吗?《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未见萧翼之名,只是在《全唐诗》卷四与卷三九中采录了辨才、萧翼两人的诗作。这些诗作果真是他们所作还存有疑问。《兰亭记》中有『……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曾孙』『辨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玄孙』。按照此记载,感叹出场人物在搭配上的绝妙之处。梁元帝,名萧绎,是博学无双的文人,皇帝武帝萧衍第七子。司空袁昂以书法伴武帝左右,奉命撰《古人书评》。同为书史人物后裔,又成为骗人方和被骗者,上演了一场离奇佳话又何尝不巧妙之至。 宋钱易《南部新书》丁集:『兰亭序,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访求得之,始人秦王府。麻道嵩奉教拓两本,一送辨才,一王自收。嵩私拓一本。于时天下草创,秦王虽亲总戎,兰亭不离肘腋。及即位,学之不倦。至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请入昭陵,后但得其模本耳。』根据此文,武德四年欧阳询赴越州时得到《兰亭序》。先入秦王府,拓书人麻道崇奉命拓二本,一本给了辨才,一本给秦王。那时,天下正处于草创期,秦王正值指挥军队,但并未让它离开过自己身边。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奏请殉葬昭陵,之后世间只得模本。
根据以上三书记录,就《兰亭序》的流世情况整理如下:
何延之《兰亭记》
王羲之→智永→辨才→萧翼从辫才那里骗取《兰亭序》,太宗→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做拓本,贞观二十三年,太宗要求高宗把《兰亭序》殉葬于昭陵→昭陵
刘餗《隋唐嘉话》
王羲之→智永→陈·宣帝→隋·晋王→炀帝→智果→辨才→欧阳询成为使者,从辨才处没收《兰亭序》,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太宗→贞观十年,作拓本十本→褚遂良奏请《兰亭序》殉葬昭陵→昭陵
钱易《南部新书》
王羲之→武德四年,欧阳询去越州,得《兰亭序》入秦王府→太宗→麻道崇作一本拓本→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奏请《兰亭序》殉葬昭陵→昭陵
关于以上流传情况的比较,较早的是南宋姜夔。其文被引用在桑世昌《兰亭考》卷三『纪原』中。此《兰亭考》由十二卷和末卷构成,集诸家观点和跋文,可以说它应该是关于《兰亭序》最早的综合研究著作。采取了罗列各家之言的方法,有的也加入批判性意见。元郑杓《衍极》卷三中,『兰亭考、俞松续考,滥采群言,吾不知其然也』,在刘有定注中有如下记录『皆博采古今叙论题跋,或相矛盾,皆无一定之见』加以严厉批评。只罗列各家之言,没有确切结论。只是桑世昌关于自己的方法,在《兰亭考》卷三纪原的何延之『兰亭』记跋语中所说的那样,『黄伯思《东观余论》云:阅《法书要录》,见其文繁琐,戏为删润,伯思删本,今不复见。从《太平广记》稍加去取,仍不欲弃其旧,各就笺其下,庶两存之。世昌书』,异说并记就是这种方法。
关于《兰亭序》的流世情况,众说纷纭,这一点在上边提到的三本著作中就有明显记录。不止如此,例如:奉太宗之命拓摹《兰亭序》的拓书人即弘文馆和集贤殿书院的校书郎之下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有『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缪缪、……拓书手三人』,在《兰亭记》中是赵模、韩道改、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在《隋唐嘉话》中无记载,在《南部新书》中石麻道崇。这在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一《法书要录》卷三收一中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没有具体记载,认为是贞观初购求王羲之书之后的事情,『……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及太宗晏驾,本人玄宫。』这里拓书人是汤普彻,并明确记载赐予房玄龄等八人。
清代帖学大家孙承泽在《闻者轩帖考》一《庚子销夏记》附一关于禊帖一则记录中有如下记载:『隋本兰亭序刻于开皇间。真本在智永处,手模上石,为禊帖石刻之祖。唐太宗为秦王时,见此本,因访求真迹。……唐本兰亭序,刻于太宗贞观间。太宗嗜书,留心右军之迹。因魏微言:『兰亭序真迹,在僧辨才处,特遣御史萧翼赚得。武德四年,叙入秦府。』这里所说的隋开皇年间在诸本的末尾都刻有『开皇十三年』,因此称为『开皇本兰亭序』。关于此本,明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书品》中有如下记载:『《兰亭叙》六朝时已有刻石。余收开皇本,是隋时刻者。唐文皇因见刻本,遂访真迹于越州辨才得之。命汤普彻、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各摹一本,原与隋时本相似。』被称为艺林百世之师的董其昌也承认此『开皇本』的存在。或许这就是《隋唐嘉话》中『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所记载那样,视此为珍品。但在隋唐资料中没有能证明『开皇本』存在的证据。
在帖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的清代杨宾记载:『……按开皇为隋文帝年号,斯时能书者,无出永禅师之右。右军真迹,又其素所收掌,而年月小字,又与千文真书相类,则此本定出永师之手。』(《铁函斋书跋》卷一、开皇本兰亭序),推测此『开皇本』出自智永之手,但证据更是不足。
接下来我想就诸书中有相同记录的昭陵殉葬之后的传闻进行考察。《新五代史》卷四O《温韬传》中,出身盗贼的武将温韬发掘昭陵,有如下记载: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另,金石学研究最早成果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卷四,兰亭序的记录稍有不同,『唐末之乱,昭陵为温韬所发。其所藏书画,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流落于人间。』割去书画的金题玉躞,丢掉纸张部分。盗贼出身的部将温韬估计不知道墨迹本身的价值。只是这里没有明确记载『魏晋以来诸贤墨迹』中是否包含《兰亭序》。关于温韬发掘一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一项中有所论述。在俞松《兰亭续考》卷一中载有沈揆的题跋记录『温韬,发掘唐诸陵,兰亭复出人间』,在这里明确记载了是在温韬盗掘之后,《兰亭序》才得以重出人间,在董迪的《广川书跋》卷六兰亭序中有同样记载。沈揆和董迪都不清楚温韬发掘后重出人间的《兰亭序》之后情况如何,虽明确记载已经重返于世,但其根据或许就是《新五代史》和《集古录跋尾》的记载,『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出人间』是不是更倾向于强调的是《兰亭序》,似乎让我们觉得与后来出现的定武本有关系。
在郑杓《衍极》卷三刘有定注中有一段栩栩如生的故事:『……兰亭真迹,玉匣藏昭陵,又刻一石本。温韬发掘取金玉,弃其纸。宋初耕民入陵,纸已腐,惟石刻尚存,遂持归为捣帛石。』温韬发掘昭陵后,农民入昭陵,《兰亭序》真迹已经腐烂,仅存石刻,农民把此石拿回家当作搓衣石。并载有关于定武本的宝贵证据:『长安一士人,见之(捣帛石)购以百金,所谓古雍本也。后入公使库。冯京知长安,失火石遂焚,乃令善工以墨本人石。薛向作镇,其子绍彭又刻一本易之,所谓今雍本也。』『古雍本』『今雍本』是因土地而取名,雍为古代九州之一的雍州,今陕西西北。 关于此还有不同说法,也是关于定武本的最早记录。被苏轼赏识的何去非之子何薳的《春渚纪闻》卷五定武兰亭序中记载:
定武兰亭叙石刻,世称善本。自石晋之乱,契丹自中原辇载宝货、图书而北,至真定,德光死。汉兵起太原,遂弃此石于中山。庆历中,士人李学究者得之,不以示人。韩忠献之守定武也,李生始以墨本献。公坚索之生,乃瘗之地中,别刻本呈公。李死,其子乃出石散模售人,每本须钱一千,好事者争取之。其后,李氏子负官缗无从取偿。宋景文公时为定帅,乃以公帑金代输,而取石匣藏库中。非贵游交旧,不可得也。熙宁中,薛师正出牧。其子绍彭,又刻副本易之归长安。大观间,诏取其石,龛置宣和殿,世人不得见也。丙午,金寇犯顺,与岐阳石鼓复载而北,今不知所在也。
五代后晋战乱时,契丹把宝货一级印章载于车上从中原出发一路向北,至真定耶律德光去世,五代后汉太祖起兵太原,混战中,弃石刻于中山,宋庆历年间,当地人李学究得到此石刻,未向人展示。韩琦任定武长官后,李学究献上此石刻拓本。韩琦强烈想得到此石刻,而李却把此石刻埋于地中,呈上别刻本。李死后,其子把石取出,作拓本出售,一本千钱,但好事家还是争相购求。之后,李氏之子滞纳税金,无担保。宋祁时任定武长官,用公款为其垫付,镶上石匣收于库中,非贵人和旧友不可见。熙宁年间,薛向任长官,其子绍彭刻副本与真本交换,归于长安。大观年间,下诏查收石刻,镶嵌于宣和殿壁上,世人不得见。丙午年,金侵入国内,与岐阳石鼓文一起装于车中运往北方,现下落不明。
在桑世昌《兰亭考》卷六所载王羲之跋文中提到,薛绍彭使《定武兰亭》中少了『渊、流、带、右、天』这五个字,(《涧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辩中是四个字)应该插入熙宁年间处。但是关于此也没有定说。(《攻媿集》卷七三·跋王伯长定武修禊序)
王羲之以后到初唐《晋书》编纂,这期间未见到提及《兰亭序》的文献,也没有能证明其实际存在的作品。《兰亭序》文章最早出现在《晋书》卷八0王羲之传中。只是文献中,最早记载《兰亭序》流传情况的何延之在兰亭记以一种舞台剧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得到《兰亭序》的,出场人物辨才和萧翼的祖先都是在书史上有关系的,一方是骗取方,一方是被骗方,上演了这场离奇剧情。剧情中心是《兰亭序》,而这样的人物设置又是何等奇妙,被帝王视为无价珍宝的《兰亭序》又因昭陵殉葬忽然从人间蒸发,以离奇结局而收场。
之后至五代,温韬盗掘昭陵墓,这期间的经过,《兰亭序》是否重出人间都没有明确答案。唐太宗把《兰亭序》刻于石,李学究得此石,不久,出现了最初的《兰亭序》作品《定武本》。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中藏有高岛槐安藏宋拓定武本旧拓。北宋中叶以后,在大约数百士大夫家各藏一本,出现了大量拓本,使得当时关于这些的系统研究也变得复杂起来,可称为是『兰亭的大讨论』。若大胆推断的话,这些研究全部都是以引用《晋书·王羲之》传中的《兰亭序》文章开始的。我们可以想象因《晋书》文章才出现的作品,作品也是先有拓本,后有的拓摹本。
始余幼时读《太平广记》,见唐太宗遣萧翼购兰亭叙事。盖谲以出之。辄叹息曰:《兰亭叙》若是贵耶,至使万乘之主捐信于匹夫,传称子贡诈。(《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三三·跋兰亭序)
文中的『读太平广记』,即读的《太平广记》卷一一O八,题为『赚兰亭序』。此文是唐何延之《兰亭记》的节录,讲述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弟子辨才处诈取名迹《兰亭序》一事,即所谓的『赚兰亭』。
何延之《兰亭记》(《法书要录》卷三、《墨池篇》卷十四、《书苑菁华》卷十三所收)将《兰亭序》的流传赋予了传奇色彩。如下文: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邪王羲之字逸少所书之诗序也……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辨才。辨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辨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辨才尝于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
从文中得知《兰亭序》从王羲之书写后流传至智永,后归辨才之手。接着又载:『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惟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辨才之所……』。
就这样太宗降敕施恩于辨才,问其《兰亭序》所在,最终未得其果。等得不耐烦的太宗问侍臣有无智略之士,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言:『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萧翼化装成山东书生来到辨才之处,施以策略顺利骗取《兰亭序》,献于太宗。于是,太宗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遭改、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一六四九一,太宗临崩,要求高宗将《兰亭序》殉葬昭陵。于是,千古名迹随从仙驾移人玄宫。幸田露伴曾作题为《兰亭帖》(《露伴全集》第十五卷)的短篇,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流传开来,萧翼的名字与『赚兰亭』从此关系密切,成为话题。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二中记录支仲元的《萧翼赚兰亭》、卷四中的顾德谦的《萧翼说兰亭故事横卷》,现存有唐阎立本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卷》(史树青《从萧翼赚兰亭图到兰亭序》,《文物》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之后收录于《兰亭论辩》一九七三年;徐邦达《传世阎立本步辇图和萧翼赚兰亭图的时代作者考辨》,《考古与文物》一九八O年创刊号)。
对于何延之关于《兰亭记》的记录,众说纷纭。唐刘餗《隋唐嘉话》一卷中有如下记载: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在梁末战乱时流人民间,不久入智永手,献陈宣帝。隋平定陈,有人把此献与晋王一之后的隋炀帝一,但炀帝并不以此为宝。之后僧智果从帝处借《兰亭序》未还,死后传与辨才。唐太宗当时还是秦王,见拓本惊喜,欲出高价收买《兰亭序》,但未果。于是,萧翼赴辨才居住地越州,得《兰亭序》,武德四年送秦王府。贞观十年,作拓本近十本,赐予近臣。太宗驾崩后,由褚遂良奏请殉葬于昭陵。只是应对这里所提到的『萧翼』需要稍加考证。所引用的《隋唐嘉话》是中华书局标点本,它是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以稽古堂丛刻本、历史小史本、唐人说荟本为校本进行校勘的,但古时有人曾把『萧翼』当做『欧阳询』。宋桑世日日《兰亭考》卷三纪原中有记录《刘餗传记》之文,记载『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也,乃遣问辨才师,欧阳询就越求得之』,与现行本有几处语句上的不同,但此传记确实是出自《隋唐嘉话》。另《兰亭考》卷三中,引用了南宋法帖研究专家姜夔的话,『按刘餗传记与何延年(何延之之误)之不同……何谓,太宗使萧翼诡取,刘餗、太宗见拓书惊喜,使欧阳询求得之。』元郑杓《衍极》卷三刘有定的注中也有引用《隋唐嘉话》的部分,也认为是『欧阳询』,既然本来就是『欧阳询』,为何又变成萧翼了呢?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对于著名的『萧翼赚兰亭』故事,也有人持否定意见。最早提出否定意见的是南宋初王铚。《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翰墨中有如下记载:『刘餗父子世为史官,以讨论为己任。于是正文字尤审,则辨才之师智果非智永,求兰亭叙者,欧阳询非萧翼也。』刘餗之父是《史通》著者刘知几,父子皆为史官(《新唐卷》卷二三一刘子玄(知几)传中有『侦字鼎卿、天宝初、历集贤院学士、笔知吏官、终石补阙、父子二人更莅史官、著史例、颇有法』的记载),因此,他认为《隋唐嘉话》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接着他又引用了如下记载:
此事鄙妄,仅同儿戏,太宗始定天下,威震万国,虺残老僧,敢靳一纸书耶!倘欲图之,必不狭陋若此。况在秦邸,岂能遣台臣,世亦猥信之何耶?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形同儿戏,像太宗这种成震万国的帝王如果实施了如此攫取计划的话,这种手段未免也太过卑鄙。年老衰弱的老僧未必吝惜一纸《兰亭》。这或许是比较合适的意见。本来赚兰亭这则故事中出现的主人公萧翼、辨才确实真实存在吗?《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未见萧翼之名,只是在《全唐诗》卷四与卷三九中采录了辨才、萧翼两人的诗作。这些诗作果真是他们所作还存有疑问。《兰亭记》中有『……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曾孙』『辨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玄孙』。按照此记载,感叹出场人物在搭配上的绝妙之处。梁元帝,名萧绎,是博学无双的文人,皇帝武帝萧衍第七子。司空袁昂以书法伴武帝左右,奉命撰《古人书评》。同为书史人物后裔,又成为骗人方和被骗者,上演了一场离奇佳话又何尝不巧妙之至。 宋钱易《南部新书》丁集:『兰亭序,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访求得之,始人秦王府。麻道嵩奉教拓两本,一送辨才,一王自收。嵩私拓一本。于时天下草创,秦王虽亲总戎,兰亭不离肘腋。及即位,学之不倦。至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请入昭陵,后但得其模本耳。』根据此文,武德四年欧阳询赴越州时得到《兰亭序》。先入秦王府,拓书人麻道崇奉命拓二本,一本给了辨才,一本给秦王。那时,天下正处于草创期,秦王正值指挥军队,但并未让它离开过自己身边。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奏请殉葬昭陵,之后世间只得模本。
根据以上三书记录,就《兰亭序》的流世情况整理如下:
何延之《兰亭记》
王羲之→智永→辨才→萧翼从辫才那里骗取《兰亭序》,太宗→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做拓本,贞观二十三年,太宗要求高宗把《兰亭序》殉葬于昭陵→昭陵
刘餗《隋唐嘉话》
王羲之→智永→陈·宣帝→隋·晋王→炀帝→智果→辨才→欧阳询成为使者,从辨才处没收《兰亭序》,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太宗→贞观十年,作拓本十本→褚遂良奏请《兰亭序》殉葬昭陵→昭陵
钱易《南部新书》
王羲之→武德四年,欧阳询去越州,得《兰亭序》入秦王府→太宗→麻道崇作一本拓本→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奏请《兰亭序》殉葬昭陵→昭陵
关于以上流传情况的比较,较早的是南宋姜夔。其文被引用在桑世昌《兰亭考》卷三『纪原』中。此《兰亭考》由十二卷和末卷构成,集诸家观点和跋文,可以说它应该是关于《兰亭序》最早的综合研究著作。采取了罗列各家之言的方法,有的也加入批判性意见。元郑杓《衍极》卷三中,『兰亭考、俞松续考,滥采群言,吾不知其然也』,在刘有定注中有如下记录『皆博采古今叙论题跋,或相矛盾,皆无一定之见』加以严厉批评。只罗列各家之言,没有确切结论。只是桑世昌关于自己的方法,在《兰亭考》卷三纪原的何延之『兰亭』记跋语中所说的那样,『黄伯思《东观余论》云:阅《法书要录》,见其文繁琐,戏为删润,伯思删本,今不复见。从《太平广记》稍加去取,仍不欲弃其旧,各就笺其下,庶两存之。世昌书』,异说并记就是这种方法。
关于《兰亭序》的流世情况,众说纷纭,这一点在上边提到的三本著作中就有明显记录。不止如此,例如:奉太宗之命拓摹《兰亭序》的拓书人即弘文馆和集贤殿书院的校书郎之下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有『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缪缪、……拓书手三人』,在《兰亭记》中是赵模、韩道改、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在《隋唐嘉话》中无记载,在《南部新书》中石麻道崇。这在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一《法书要录》卷三收一中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没有具体记载,认为是贞观初购求王羲之书之后的事情,『……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及太宗晏驾,本人玄宫。』这里拓书人是汤普彻,并明确记载赐予房玄龄等八人。
清代帖学大家孙承泽在《闻者轩帖考》一《庚子销夏记》附一关于禊帖一则记录中有如下记载:『隋本兰亭序刻于开皇间。真本在智永处,手模上石,为禊帖石刻之祖。唐太宗为秦王时,见此本,因访求真迹。……唐本兰亭序,刻于太宗贞观间。太宗嗜书,留心右军之迹。因魏微言:『兰亭序真迹,在僧辨才处,特遣御史萧翼赚得。武德四年,叙入秦府。』这里所说的隋开皇年间在诸本的末尾都刻有『开皇十三年』,因此称为『开皇本兰亭序』。关于此本,明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书品》中有如下记载:『《兰亭叙》六朝时已有刻石。余收开皇本,是隋时刻者。唐文皇因见刻本,遂访真迹于越州辨才得之。命汤普彻、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各摹一本,原与隋时本相似。』被称为艺林百世之师的董其昌也承认此『开皇本』的存在。或许这就是《隋唐嘉话》中『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所记载那样,视此为珍品。但在隋唐资料中没有能证明『开皇本』存在的证据。
在帖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的清代杨宾记载:『……按开皇为隋文帝年号,斯时能书者,无出永禅师之右。右军真迹,又其素所收掌,而年月小字,又与千文真书相类,则此本定出永师之手。』(《铁函斋书跋》卷一、开皇本兰亭序),推测此『开皇本』出自智永之手,但证据更是不足。
接下来我想就诸书中有相同记录的昭陵殉葬之后的传闻进行考察。《新五代史》卷四O《温韬传》中,出身盗贼的武将温韬发掘昭陵,有如下记载: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另,金石学研究最早成果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卷四,兰亭序的记录稍有不同,『唐末之乱,昭陵为温韬所发。其所藏书画,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流落于人间。』割去书画的金题玉躞,丢掉纸张部分。盗贼出身的部将温韬估计不知道墨迹本身的价值。只是这里没有明确记载『魏晋以来诸贤墨迹』中是否包含《兰亭序》。关于温韬发掘一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一项中有所论述。在俞松《兰亭续考》卷一中载有沈揆的题跋记录『温韬,发掘唐诸陵,兰亭复出人间』,在这里明确记载了是在温韬盗掘之后,《兰亭序》才得以重出人间,在董迪的《广川书跋》卷六兰亭序中有同样记载。沈揆和董迪都不清楚温韬发掘后重出人间的《兰亭序》之后情况如何,虽明确记载已经重返于世,但其根据或许就是《新五代史》和《集古录跋尾》的记载,『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出人间』是不是更倾向于强调的是《兰亭序》,似乎让我们觉得与后来出现的定武本有关系。
在郑杓《衍极》卷三刘有定注中有一段栩栩如生的故事:『……兰亭真迹,玉匣藏昭陵,又刻一石本。温韬发掘取金玉,弃其纸。宋初耕民入陵,纸已腐,惟石刻尚存,遂持归为捣帛石。』温韬发掘昭陵后,农民入昭陵,《兰亭序》真迹已经腐烂,仅存石刻,农民把此石拿回家当作搓衣石。并载有关于定武本的宝贵证据:『长安一士人,见之(捣帛石)购以百金,所谓古雍本也。后入公使库。冯京知长安,失火石遂焚,乃令善工以墨本人石。薛向作镇,其子绍彭又刻一本易之,所谓今雍本也。』『古雍本』『今雍本』是因土地而取名,雍为古代九州之一的雍州,今陕西西北。 关于此还有不同说法,也是关于定武本的最早记录。被苏轼赏识的何去非之子何薳的《春渚纪闻》卷五定武兰亭序中记载:
定武兰亭叙石刻,世称善本。自石晋之乱,契丹自中原辇载宝货、图书而北,至真定,德光死。汉兵起太原,遂弃此石于中山。庆历中,士人李学究者得之,不以示人。韩忠献之守定武也,李生始以墨本献。公坚索之生,乃瘗之地中,别刻本呈公。李死,其子乃出石散模售人,每本须钱一千,好事者争取之。其后,李氏子负官缗无从取偿。宋景文公时为定帅,乃以公帑金代输,而取石匣藏库中。非贵游交旧,不可得也。熙宁中,薛师正出牧。其子绍彭,又刻副本易之归长安。大观间,诏取其石,龛置宣和殿,世人不得见也。丙午,金寇犯顺,与岐阳石鼓复载而北,今不知所在也。
五代后晋战乱时,契丹把宝货一级印章载于车上从中原出发一路向北,至真定耶律德光去世,五代后汉太祖起兵太原,混战中,弃石刻于中山,宋庆历年间,当地人李学究得到此石刻,未向人展示。韩琦任定武长官后,李学究献上此石刻拓本。韩琦强烈想得到此石刻,而李却把此石刻埋于地中,呈上别刻本。李死后,其子把石取出,作拓本出售,一本千钱,但好事家还是争相购求。之后,李氏之子滞纳税金,无担保。宋祁时任定武长官,用公款为其垫付,镶上石匣收于库中,非贵人和旧友不可见。熙宁年间,薛向任长官,其子绍彭刻副本与真本交换,归于长安。大观年间,下诏查收石刻,镶嵌于宣和殿壁上,世人不得见。丙午年,金侵入国内,与岐阳石鼓文一起装于车中运往北方,现下落不明。
在桑世昌《兰亭考》卷六所载王羲之跋文中提到,薛绍彭使《定武兰亭》中少了『渊、流、带、右、天』这五个字,(《涧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辩中是四个字)应该插入熙宁年间处。但是关于此也没有定说。(《攻媿集》卷七三·跋王伯长定武修禊序)
王羲之以后到初唐《晋书》编纂,这期间未见到提及《兰亭序》的文献,也没有能证明其实际存在的作品。《兰亭序》文章最早出现在《晋书》卷八0王羲之传中。只是文献中,最早记载《兰亭序》流传情况的何延之在兰亭记以一种舞台剧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得到《兰亭序》的,出场人物辨才和萧翼的祖先都是在书史上有关系的,一方是骗取方,一方是被骗方,上演了这场离奇剧情。剧情中心是《兰亭序》,而这样的人物设置又是何等奇妙,被帝王视为无价珍宝的《兰亭序》又因昭陵殉葬忽然从人间蒸发,以离奇结局而收场。
之后至五代,温韬盗掘昭陵墓,这期间的经过,《兰亭序》是否重出人间都没有明确答案。唐太宗把《兰亭序》刻于石,李学究得此石,不久,出现了最初的《兰亭序》作品《定武本》。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中藏有高岛槐安藏宋拓定武本旧拓。北宋中叶以后,在大约数百士大夫家各藏一本,出现了大量拓本,使得当时关于这些的系统研究也变得复杂起来,可称为是『兰亭的大讨论』。若大胆推断的话,这些研究全部都是以引用《晋书·王羲之》传中的《兰亭序》文章开始的。我们可以想象因《晋书》文章才出现的作品,作品也是先有拓本,后有的拓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