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注重学生内在的观念认可,是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基础。依托于对社会现象、观点的判断和思考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对事物作出理解、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实践归宿,达成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政治认同;价值观;情感认同;政策认同;实践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35-02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最终价值目标,包括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素养等主要内容。其中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于国家的制度和政治体系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归宿,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自觉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的素养。在培养学生这一素养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情感认同、政策认同、实践认同等角度开展教学,坚定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培养不会凭空而来,必然依托于一定的情景和问题,通过思辨性问题的研讨,能够让学生学会客观、理性、多维度地去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并认可这个结论。这一教学方法刚好符合了政治认同培养的角度和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巧设问题来培养政治认同呢?本文以必修四哲学教学内容《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例说明这一过程。
一、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产生情感认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对课本既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偏向老师讲解学生倾听,但是缺乏对学生个人情感的关注和挖掘,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抛开既定教学模式,找准学生思维误区,以问题激发对事件的积极思考,在解决误区的过程中坚定方向,取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可和共鸣[1]。
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内容特别是社会价值在人生价值中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和灌输,而是需要回归学生心灵的感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存在出发,探索人生的意义。如我们可以筛选“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杜富国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传统的方法中,更多的是通过杜富国具体的行为去说明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价值。但是这种方式和强制灌输的效果基本是差不多的。因为学生一看到这个例子,就已经知道了老师需要他们回答的答案,因此无一例外地回答了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这样看似探究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情感得不到共鸣,也就无法生成政治认同。
我们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就需要寻找学生思维焦点的困惑,解开学生的疑问,或者是抓住案例的重点,突破知识重难点。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过多地去熏染杜富国的感人事迹,只需要从中抽取出“你退后,让我来!”这一生死抉择的话语展开问题思考。因为这句话正是杜富国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事例中,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就是杜富国的这句话是内心真实反映还是一时冲动还是另有目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他说出这句话时十万火急的情景,在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和面对大几率伤害自己的情况下,这句话正是杜富国内心的真实反映。而他之所以能够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把集体和他人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队友。这样,学生通过感受人物的真情实感,认可了人物的言行,产生情感共鸣和道德熏陶。
二、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生成政策认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都是两难性的或者思辨性的,而且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有一个变化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突破两难性问题,力求寻找最优途径。这样学生才能从客观角度看待事件发展,把握社会历史性,防止简单片面看待问题,防止因循沿袭地看待问题,定位出正确的价值观,以时代发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时,曾说过人们对两山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第三個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我们的问题就可以由此而展开:为什么会经历这三个发展阶段呢?这三个阶段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三阶段的观点为什么就是我们所要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我们是否能够因此而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归结到前人身上?学生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与当时人们的经济、实践状况紧密联系。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要遵循社会发展结果,不断修正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所以,当代的人们就要承担起当代的历史责任,从人民的需求和国家利益出发,从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出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落实实践认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基本要求需要把政治的情感认同和政策的认同最终落实到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中,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果说对人生价值基本内容的情感认同为逻辑起点,那么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是这个逻辑展开的过程,是学生将对情感的认同与自身的知识经验相互结合,而作出筛选、组合、推断和接受的过程;而实践认同则是这个逻辑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通过实践反思形成政治认同的习惯。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恰好就是这个习惯养成的着力点。
学生对于价值创造和实现途径的知识点的理解来看,并不会特别困难,但是要学生能够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实施,确是难点问题。如学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途径时,学生往往会弄不清楚个人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可以选取程开甲院士的事例作为情景,设置问题“程开甲院士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接受国家的安排,这个选择值得还是不值得呢?”这一问题讨论的中心实质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需要解决的是认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当学生能够承担起国家责任,不再把实现价值局限在个人前途和利益的时候,他也就理解了个人应该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社会的进步中,是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也是政治认同最好的见证和归宿。
政治认同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心灵体验中催生政治情感,在问题辨析中坚定政策方向,在实践活动中落实素养,于潜移默化中完成政治认同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国家制度的捍卫者和拥护者。
【参考文献】
[1]安斯科.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选择与应用[J].才智创新教育,2017(2).
[2]张帅,杨小斌.议题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
【关键词】政治认同;价值观;情感认同;政策认同;实践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35-02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最终价值目标,包括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素养等主要内容。其中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于国家的制度和政治体系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归宿,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自觉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的素养。在培养学生这一素养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情感认同、政策认同、实践认同等角度开展教学,坚定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培养不会凭空而来,必然依托于一定的情景和问题,通过思辨性问题的研讨,能够让学生学会客观、理性、多维度地去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并认可这个结论。这一教学方法刚好符合了政治认同培养的角度和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巧设问题来培养政治认同呢?本文以必修四哲学教学内容《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例说明这一过程。
一、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产生情感认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对课本既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偏向老师讲解学生倾听,但是缺乏对学生个人情感的关注和挖掘,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抛开既定教学模式,找准学生思维误区,以问题激发对事件的积极思考,在解决误区的过程中坚定方向,取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可和共鸣[1]。
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内容特别是社会价值在人生价值中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和灌输,而是需要回归学生心灵的感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存在出发,探索人生的意义。如我们可以筛选“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杜富国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传统的方法中,更多的是通过杜富国具体的行为去说明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价值。但是这种方式和强制灌输的效果基本是差不多的。因为学生一看到这个例子,就已经知道了老师需要他们回答的答案,因此无一例外地回答了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这样看似探究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情感得不到共鸣,也就无法生成政治认同。
我们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就需要寻找学生思维焦点的困惑,解开学生的疑问,或者是抓住案例的重点,突破知识重难点。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过多地去熏染杜富国的感人事迹,只需要从中抽取出“你退后,让我来!”这一生死抉择的话语展开问题思考。因为这句话正是杜富国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事例中,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就是杜富国的这句话是内心真实反映还是一时冲动还是另有目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他说出这句话时十万火急的情景,在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和面对大几率伤害自己的情况下,这句话正是杜富国内心的真实反映。而他之所以能够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把集体和他人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队友。这样,学生通过感受人物的真情实感,认可了人物的言行,产生情感共鸣和道德熏陶。
二、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生成政策认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都是两难性的或者思辨性的,而且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有一个变化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突破两难性问题,力求寻找最优途径。这样学生才能从客观角度看待事件发展,把握社会历史性,防止简单片面看待问题,防止因循沿袭地看待问题,定位出正确的价值观,以时代发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时,曾说过人们对两山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第三個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我们的问题就可以由此而展开:为什么会经历这三个发展阶段呢?这三个阶段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三阶段的观点为什么就是我们所要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我们是否能够因此而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归结到前人身上?学生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与当时人们的经济、实践状况紧密联系。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要遵循社会发展结果,不断修正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所以,当代的人们就要承担起当代的历史责任,从人民的需求和国家利益出发,从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出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落实实践认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基本要求需要把政治的情感认同和政策的认同最终落实到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中,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果说对人生价值基本内容的情感认同为逻辑起点,那么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是这个逻辑展开的过程,是学生将对情感的认同与自身的知识经验相互结合,而作出筛选、组合、推断和接受的过程;而实践认同则是这个逻辑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通过实践反思形成政治认同的习惯。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恰好就是这个习惯养成的着力点。
学生对于价值创造和实现途径的知识点的理解来看,并不会特别困难,但是要学生能够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实施,确是难点问题。如学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途径时,学生往往会弄不清楚个人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可以选取程开甲院士的事例作为情景,设置问题“程开甲院士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接受国家的安排,这个选择值得还是不值得呢?”这一问题讨论的中心实质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需要解决的是认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当学生能够承担起国家责任,不再把实现价值局限在个人前途和利益的时候,他也就理解了个人应该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社会的进步中,是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也是政治认同最好的见证和归宿。
政治认同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心灵体验中催生政治情感,在问题辨析中坚定政策方向,在实践活动中落实素养,于潜移默化中完成政治认同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国家制度的捍卫者和拥护者。
【参考文献】
[1]安斯科.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选择与应用[J].才智创新教育,2017(2).
[2]张帅,杨小斌.议题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