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赜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进步的的骨干力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新时代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其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又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可靠保障,还是适应我国历史方位新变化的应然之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向其讲清爱国之理,厚植爱国之情,铸就报国之志,并将之付诸效国之行,以培养勇敢的责任担当,不仅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还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积蓄青春之力。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构筑民族脊梁的坚强精神支柱,也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引领青年学子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一面旗帜。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將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其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理性的爱国情感和行为实践直接关系到百年中国梦能否实现。因此,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其理性爱国、文明爱国、自觉爱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新时代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热爱祖国是安身立命之本,成长成才之基。推进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激发其对祖国荣誉和尊严的强烈自豪感是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所在。
  从总体来说,作为青年佼佼者的新时代大学生几乎都认为爱国是一种本能,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爱国。但不可否认,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仍存有欠缺。究其原因:一是青年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表现出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思想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受到网络“丧文化”和一些网络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以致他们对爱国及爱国主义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二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强调自我感受,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不以国家的需要和社会贡献为重点,反而转向以自我发展和个人利益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需求、个人实惠,功利色彩浓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少数青年大学生虽知爱国,但对“实践爱国行”具有明显断裂感,不知道如何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推动大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道德自律和行为自觉,通过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并在理性爱国中做到察德修身、德行并重。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可靠保障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之本,是贯穿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根本要求所在。高校思政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新时代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政工作紧扣“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紧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具体育人方向,着力培育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首先,在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上,目前部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理论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情感升华和行为引导等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工作必须通过拓展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以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因时而进、守正创新。其次,在大学生爱国情和爱国行培育上,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引导主体,不仅要敬业、爱生,更要以身作则、以德立身,用良好的品德素质引导大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的健康发展。为此,只有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有效保障高校“树人”工程的落实和“树人”目标的实现。
  (三)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应然之举
  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站到了新起点。新时代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立足时代背景,聚焦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
  从时空背景来看,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中国来讲既是“机”又是“危”。机遇是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挑战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必然受到反华反共势力的遏制打压。由此可见,这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和形势任务虽给热情有余、理性不足的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凸显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更需进一步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引导其凝聚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在思想上自觉认同中国梦,在行动上主动践行中国梦,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路径
  推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依据《纲要》提出的要求,完善内容、创新举措、丰富载体,有效引领青年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汇入民族复兴伟业,以明确报国使命,最终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实于行为实践。
  (一)讲清爱国之理:结合四史教育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四史教育是贯穿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四史教育上好思政课不是为了简单完成任务,而是在坚持历史观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增强其历史责任担当,让大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4)为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清楚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整体脉络,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上好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讲好“四史”。首先,以理论教学为先导,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大学生。在“四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广泛搜集资料,用故事、图片、视频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达更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过程中,教师可播放“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让大学生知晓红色政权及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真切感受立党立国的艰辛历程和艰苦探索;在讲授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使大学生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其次,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结合思政大小课堂教育大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有关弘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的专题讲座或“微宣讲”,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大学生赴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用更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上好这堂“爱国”思政课,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强化知识建构和情感认同。基于此,结合四史教育讲授思政课能将爱国主义讲深、讲透、讲活,能有效启发大学生善于从多角度正确认识祖国,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爱国,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大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旗帜鲜明地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厚植爱国之情: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只有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纲要》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凝聚力和罕有的自我延续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又是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应需之举。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其自觉秉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其一,从中国传统节日中汲取文化认同。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故事,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以锁牢爱国心。其二,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中积淀文化自信。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抖音等获取文化知识和资讯,也可通过观看相关传统文化类节目,如“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以深化爱国意。其三,从多样化校园文化传承活动中充实文化底蕴。大学生可以参加校园“汉字英雄”听写大赛、诗歌朗诵会、文化主题党团日活动等,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以衍生爱国情。
  (三)铸就报国之志: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同志说:“廣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6)。理想信念作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钙”,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关乎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报国之志对强化其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
  理想信念的确立要学习、需践行。首先,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始终指引着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懂、悟透、用好,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使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行,自觉在思想和行为上守初心、担使命。其次,要向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学习,争做时代先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以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为榜样。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英雄人物留下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前有屈原为保卫祖国抱石投江自尽,岳飞从戎报国,为国捐躯;后有赵一曼强忍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罪行,誓死抗日,邱少云为不暴露潜伏目标,任凭烈火烧焦身体,等等,他们都生动书写了民族英雄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篇章。新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楷模,他们为国家安全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排雷英雄杜富国,奋斗在抗击新冠病毒战斗第一线的抗疫英雄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等。英雄们的崇高理想与牺牲奉献精神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骨气”与“底气”,始终激励着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懈奋斗。最后,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笃实理想信念追求。青年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主题教育、实地考察、志愿服务、参观寻访等实践活动,立足所学,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使命感,立定报国志向。
  (四)付诸效国之行: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锤炼责任担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必须有责任担当。青年大学生只有主动扛起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重担,培养责任感,并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才能真正达到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爱国是最大的责任担当,青年是爱国担当的生力军。作为强国富民的青年大学生应将国家之“大我”与个人之“小我”紧密相连,做到心中有国,行动兴国。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作为是基础。勇于担责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行。青年大学生要严于律己,避免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加强自我教育,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不断提高自我认识,使个人理想服务于社会共同理想,提高具备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能力,从而将责任担当意识内化为自身价值标准,外化为效国行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是关键。青年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全面、系统、专业的科学知识基底与基础知识架构,与时俱进地更新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本领服务于祖国和人民,做有能力的效国者。立足本职工作,踏实履职尽责是重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大学生要做好本职工作,将艰苦奋斗、踏实勤干作为行动标语,在实现百年目标的道路上埋头苦干、努力拼搏,为圆满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争做求真力行好青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2).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6).
  [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2019szjy041);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SK2020A0326);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构建面向青少年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学院”(S201910371003X)。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义词是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者不可避免的内容,在研究生考试、志愿者选拔等考试中都有所考察。同时,近义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多数二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使用中易混淆,掌握得不尽如人意。通过研究二语学习者在近义词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总结出规律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学习近义词,减少偏误。本文以一组近义词“本来”和“原来”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对
摘 要: 张岱的《陶庵梦忆》是晚明时期文人散文代表,书中有大量描绘民间艺术的内容,体现了文人阶层对民间艺术的参与,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蕴含作者的主观色彩和所属文人阶层的自我认同意识。由此可观,在介入民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文人雅士对民间艺术进行了细致感性的描绘,也参与了民间艺术的鉴赏与创作。文人书写促使了民间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内容的精致化,在打破雅俗对立的基础上映射了市井美学亦俗亦雅的审美范式。  关键
自“嘉靖倭乱”平定后,浙江沿海的海防形势发生了改变,鉴于此,范涞于万历三十年编定了《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是书总结了万历前中期海防官制的调整,其中蕴含的练兵、巡探等海
摘 要: 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正处于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形成职业认知、建立职业信念、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时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医始终传承着“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和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奔赴武汉的众多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传统美德,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精神
摘 要: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政教育的论述为遵循,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劳动实践教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思考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教育发展,视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大力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围绕新时代“如何办校”“如何为师”“如何育人”
摘 要: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思想创新,思想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担当情怀、理论自信、问题意识、会通精神和乐观心境,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打破僵局、创新思路、开辟未来的行动方略,而且是磨练意志、修养身心、提升境界的路径法门。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思想创新 心态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
与“幽玄”“侘寂”并称为日本传统三大美学特征的“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审美概念.随着时代的推移,“物哀”美学已融入当今日本文坛、影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成为日
摘 要: 通过红色文化可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当前需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在社会中传达先进的思想信念,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艰苦奋斗、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加完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这样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文化紧密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发展成为革命时期的基本内涵之一
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受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文化习惯等影响,学习中有自己的一些情形.需要从影响民众公众意识的思想文化途径着手,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够激发中华
摘 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前提是反思批判。吉登斯认为,心理安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其生活化趋势恰好对人们的这种社会心理形成了多重保障,但同时制造了自觉反思的多重樊篱,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推进“创新”必须去“意识形态生活化”之蔽,可以以知识、心理安全、日常惯例作为自觉反思的立足点。  关键词: 心理学 创新 吉登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