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一、创新提问角度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二、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发现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具有深度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陋室”为什么不“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理解和掌握问题。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層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陋”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步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地掌握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他文献
辛弃疾  (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  在辛弃疾出生之前13年(1127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京,掳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难”。广大的中原地区从此落入金人魔掌。辛弃疾从小就生长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仇恨的种子。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即聚集两千余人,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并任掌书记。次年正月奉表赴
期刊
新树  日·德富芦花  夜里,春雨渐止,九时许,满天的云朵散了,又薄,又细,如棉,似纱,继而化为轻烟,直至完全消失,天空一碧如玉。  阳光如雨一般照射下来,绿叶映着窗纸,碧影绰约。  看到浓密的影子,可知绿叶之茂盛。  静静望去,一庭新树,沐浴在阳光之下,泛绿泛金,欣欣向荣。仿佛将满天的日光全部集中到院子里来了。你看,那枝枝叶叶,水灵灵地映着碧空,将淡紫的影子印在地上。  樱树长出嫩叶,一两点残花
期刊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首七律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于淳熙三年(1176年)夏所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满腔忠愤的诗歌!当时陆游在成都,由于遭人陷害而被罢官,过着贫困的生活。这年夏天又生了一场病,但忧国忧民之心丝毫没有改变。刚刚病愈,面对污浊的社会现实,有感于自己不为世容、屡遭白眼
期刊
作文命题要求很高,引领教育方向,尊重写作规律,关注关键能力培养,更要重视教育公平,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原题再现】请以“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一、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本题是2020年连云港市的中考作文试题,它有情怀,有温度,是对学生生命中光
期刊
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及本人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性   凡就读学生无不希望自己的任课教师学识渊博,为满足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愿望,从事法律课教育的教师必须适应其要求,想尽办法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利用课余时间努力自修法律知识,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在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在准备
期刊
脚踏大地,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或许行云流水,或许步履艰难;仰望星空,我们抱有无限憧憬,或许一片阴霾,或许星空璀璨。我们难免会有疑问,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如何去掌握有度,控制有数呢?   现实与未来交相错杂,人们会在现实中向往未来,又会在未来的幻想中被现实打败。面对现实的荆棘丛生,我认为,我们应把握当下,摒弃一切杂念,专注于一事,不去顾后,不去仰望。   很多年前的华为,在急着解决饭碗问题时,有这么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三班主任,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故事,一起致敬我们这段如歌的高三岁月。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不可以说我已经拥有了人生这“三乐”呢?每天清晨,当我踏着校园之声的青春旋律,呼吸着绿树芳菲的醉人幽香,聆听着响彻云霄的“老师好”,我就会送给自己这样一句话:“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
期刊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呢?很多教师是将文章一段段地分析讲解,最后总结归纳主题思想,教师很卖力地讲,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没有兴趣听,昏昏欲睡。也有的老师用大量的训练、测试代替了语文的学习,使得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本的生机和活力。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迷失了方向,让语文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味同嚼蜡。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能吸引我们的孩子呢?   一、强化语言意识,彰显语文学科魅力 
期刊
街边“猫捉老鼠”的游戏时常上演。商贩们一边吆喝生意,一边使出修炼多年的“顺风耳”和“千里眼”,与城管斗智斗勇。文明城市测评政策的改变,为这场街头剧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林立的高楼大厦间,高端大气的建筑旁,是小贩们劳碌一天的身影。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依托在那小小的手推车上。已经习惯了被追逐的忐忑不安,突然,喜讯传来,文明城市测评政策改变了,“摆摊去”成为网络热词,这些商贩们心中,该涌起怎样无法言
期刊
一个人幼儿时最喜欢的是妈妈讲睡前故事,长大了口味看起来不一样了,有人喜欢看电影,有人喜欢追剧,有人喜欢打游戏。其实电影、电视剧、游戏的核心是一样的,还是“讲故事”。“故事人人会讲,各自戏法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生活中许多事平常又琐碎,作家们是怎么做到化平凡为艺术的呢?我们通过名家作品来探讨学习讲故事、写小说如何兴波澜、生变化。   一、抑扬相生   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应邀去为一位老夫人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