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及本人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性
   凡就读学生无不希望自己的任课教师学识渊博,为满足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愿望,从事法律课教育的教师必须适应其要求,想尽办法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利用课余时间努力自修法律知识,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在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在准备教案过程中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法律学的各方面价值,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法律知识的理论价值;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实现法律知识的应用价值;尽心规划设计,使学生了解参与法律知识的产生过程,实现法律知识的智能价值;努力开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法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实现法律知识的教育价值。这些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对法律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性,还要求教师关注立法过程。
   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性、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
   二、实现师生交流的双向性
   从中学生身心特点看,中学生渴望并热切要求与成人平等相待。从法治思想观念看,尤其现代的法律观念其核心就是“正义”与“公平”,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
   从教学的规律角度分析,“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只有二者即教师与学生相互磨合相互包容,方能达到统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方能满足学生“平等”的需求,方能与法律崇尚的“平等”思想相协调,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
   法律课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讨论,发表意见,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实现教学设计的活动性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组织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可尝试如下活动形式。
   1.演讲活动:在每节课前安排一名同学演讲,内容包括法律及与道德与法治课涉及的任何思想、观点、见解。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已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不复杂的法律及思品课涉及的问题。
   2.模拟法庭活动:学生按照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式分别扮为各样角色:法官、书记员、辩护律师、原告、被告、庭审观众等,排好各自位子,形成刑事庭或民事庭的氛围。原告、被告及他们各自律师唇枪舌剑,又使学生在求变求异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不同角色共同完成活动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因而实现了素质教育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要求。
   3.参加庭审:学生以旁听观众角色参加本地的庭审,与本地法庭建立联系。在遇有公开审判案件时,各班部分同学轮流参加。例如,在2020年4月15日,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桩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原告为淄博市苏某,被告是本村村委会及财产直接侵害人康某,参加类似庭审,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要在新的世纪建立健全法治经济。我们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師应该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批批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有为青年。
其他文献
我从开始记事时,总喜欢跑去外公那里听故事。有时听他天南海北地闲扯,有时也听他讲一些母亲的故事,渐渐地我了解了母亲的一生。   母亲没有什么远超于人的特点,她同她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经历相似,没有高学历,十六七岁便外出做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她与父亲结婚,第一次做了人母。   在幼时的记忆中,妈妈总是温柔的。那时,我只有寒暑假能与父亲住在一起。在我幼稚的心智与行为作用下,我总会犯一些无法理解的
期刊
他是我的邻居,也是别人眼中的失败者,人到中年仍是“一事无成”。每天干点儿养家糊口的事。前几年,他的妻子也同他离婚了,把孩子也带走了,只剩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守着父母留下来的老房子 。   妈妈常和我说:“ 不要多和他接触,他身上有股邪劲儿 。”妈妈是一个善良的人,看见流浪狗都会施舍,更何况是对人。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骂过人,但这次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在他家庭美满的时候,他每天都带着笑容,可在他
期刊
《劝学》中提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任正非在创立华为之初,只愿解决温饱,而如今,他们挖掘科学家、思想家,预备更进一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绝非一日之功。   小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大坝。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所求所想,应在每一个时期都设立一个现实的目标,然后朝着人生的理想扬帆起航。新中国在成立之初,设下“两个一百年”的宏伟
期刊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痛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其诗学杜甫、韩愈,追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诗的态度,继承韩愈险怪奇崛的艺术风格。他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写诗求新求硬求奇,善于运用典故,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他把古代典籍中的词语略加转化、铸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
期刊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远具时馐,遥祭十二郎,是在听说十二郎死后的七日。作者七日之后方能衔哀致诚,可见其悲伤之极、痛心之至。十二郎,一个侄子,面对其逝去,韩愈何以如此悲伤痛心呢?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有着骨肉相连、命运相依的亲情
期刊
贾谊的《过秦论》以它那磅礴雄骏的言辞、映衬对比的技巧、波澜起伏的构思、凭史论政的方法在说理文中别具特色,尤其是通篇铺叙史实、结句论断、卒章显志的写法更为人称道。但是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关乎文章主旨句的理解,历来争论不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理解:  第一,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  第二,秦国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  
期刊
辛弃疾  (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  在辛弃疾出生之前13年(1127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京,掳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难”。广大的中原地区从此落入金人魔掌。辛弃疾从小就生长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仇恨的种子。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即聚集两千余人,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并任掌书记。次年正月奉表赴
期刊
新树  日·德富芦花  夜里,春雨渐止,九时许,满天的云朵散了,又薄,又细,如棉,似纱,继而化为轻烟,直至完全消失,天空一碧如玉。  阳光如雨一般照射下来,绿叶映着窗纸,碧影绰约。  看到浓密的影子,可知绿叶之茂盛。  静静望去,一庭新树,沐浴在阳光之下,泛绿泛金,欣欣向荣。仿佛将满天的日光全部集中到院子里来了。你看,那枝枝叶叶,水灵灵地映着碧空,将淡紫的影子印在地上。  樱树长出嫩叶,一两点残花
期刊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首七律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于淳熙三年(1176年)夏所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满腔忠愤的诗歌!当时陆游在成都,由于遭人陷害而被罢官,过着贫困的生活。这年夏天又生了一场病,但忧国忧民之心丝毫没有改变。刚刚病愈,面对污浊的社会现实,有感于自己不为世容、屡遭白眼
期刊
作文命题要求很高,引领教育方向,尊重写作规律,关注关键能力培养,更要重视教育公平,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原题再现】请以“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一、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本题是2020年连云港市的中考作文试题,它有情怀,有温度,是对学生生命中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