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质革命文物的修复方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纸质革命文物的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以贺瑞麟《死前日记》的修复为例,浅谈纸质革命文物的修复方法。文章从文物的历史背景开始,介绍了贺瑞麟的人物生平,调查了文物的保存现状和基本情况,制订了合理的修复方案,经相关修复专家讨论确定了具体的修复技术路线。文物修复前兼具残缺、水渍、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等相关病害,并有继续恶化发展的趋势,亟待修复。采用传统古籍修复工艺与现代纸浆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圆满完成了文物的修复工作。从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的不同,阐述了革命文物的修复方法,指出了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才是纸质文物修复的有效方法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纸;革命文物;修复技术
  1文物的基本信息
  1.1贺瑞麟生平简介
  贺瑞麟,男,出生于1909年,江苏铜山(今属沛县)人。1918年,他离家读初小。1921年,他到沛县读高小。1925年,其父卖了50亩地,送贺瑞麟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他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后由于身份暴露被学校除名。此后,他便专职从事革命活动,在下关、浦口、九袱洲等地发动群众。1928年3月,他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7月在中共南京组织遭受第三次大破坏时被捕,关押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看守所,贺瑞麟估计敌人不会放过自己,便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日记,将狱中的黑暗生活和被捕人员的表现详细记录下来,日记共8册。其中《最近的过去》不慎在狱中被公开,引起议论,后被贺瑞麟烧毁,并留有《烧灰祭天》遗作。现存《九月日记》《死前日记》《给姐丈袁立超信》《狱祭》《离散》《未寄的信》(即给父母的告别信)。其中《死前日记》是贺瑞麟狱中日记的第四部分,时间从192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临刑前夕,共一周时间。在日记中他记述了自己从“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思想历程。他在9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为了作消灭资产阶级的政治行为而入狱……此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说,毫没有可以变通的地方,事实摆在眼前看谁先下手,阶级斗争行为中,哪那里容得下妥协与和平,同时共产党员对敌对阶级还有求饶与优待的希望?”在与难友们作生死离别的叙述时,他数次潸然泪下,以致不能书而欲搁笔。但最终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凭着对战友的挚爱,尤其是对共同战斗过恋人的钟情,顽强地写到就义的前夜。贺瑞麟牺牲前,交代难友刘德超把他的日记交给党组织。1928年10月5日,他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1.2文物保存的现状
  文物为贺瑞麟同志于1928年在狱中写下的日记,日记从一个当事人的角度真实地揭露了革命志士的铁窗岁月,是革命志士在敌人监狱里生活斗争的真实记录。该日记曾署名《死前日记》在《红旗飘飘》上全文发表。日记的捐赠人刘德超同志是贺瑞麟烈士的同狱难友,贺瑞麟的日记是被刘德超从狱中带出来的。该文物具有重要价值,被定为一级文物。文物保存现状较差,文物修复前兼具残缺、水渍、微生物损害等相关病害,并有继续恶化发展的趋势,亟待修复。
  2修复过程
  前期整理及数据检测:文物在修复、保护处理中应先对前期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这是整个修复、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对文物进行拍照并检测文物前期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消毒杀菌:文物存在微生物损害和动物损害,为防止交叉传染,需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选用低温冷冻消毒法,该法技术成熟,广泛用于有机类文物,效果较好且对文物无危害。
  清洗:根据病害调查,本方案中拟保护修复的纸质文物存在水渍、污渍和微生物损害等污染物,需对病害进行清洗。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要求清洗时慎用化学试剂,我们将文物放置在水槽中用热水清洗,根据文物的不同情况,调整清洗的次数。针对个别热水无法去除的污染物,用棉签蘸取5%OP-10溶液进行轻擦,待污渍浸透软化后再次擦除,并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溶液,再用热水淋洗残留物。
  配纸:由于该文物为现代纸,传统的手工纸已经不能满足修复的要求。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邱晓刚老师建議采用纸浆法重新造纸,然后修复。经过检测与对比,我们找到几种与文物本体年代接近、材料相仿的纸张打碎制成纸浆,制作出补纸(图1)。
  修补:古籍修复过程中最常遇到的是修补破洞,所用工具就是最常用的一张纸、一支毛笔、一碗糨糊。具体步骤为用粘上糨糊的毛笔在破洞处涂刷,将补纸快速粘在破洞上填补破洞。书页修补的顺序是“先补中心,后补边”“先补大,后补小”(图2)。
  折页、裁切:修补完成的书页喷水压平后,折页后进行裁切。考虑到该文物书页缺损较大,在裁切时先裁齐地脚,最后缝完线后用裁纸机统一裁齐(图3)。
  缝线:该文物原装帧形式为精平装,修复完成后按原形式进行缝线装订(图4)。
  浆背、上书壳:缝完线后就是浆背、上书壳,该文物书壳残缺严重,我们找了与其材料相同、颜色相仿的材料重新制作。最后将书壳与书粘连成一体,完成该文物的修复(图5、图6)。
  修复后数据检测:文物修复完成后再一次对文物进行数据检测,以确保文物修复后能够达到展陈的要求。
  3结论与展望
  该文物破损严重,存在大面积动物损害,污渍、动物粪便较多,加上文物是现代纸张且为双面字,加大了修复难度。难度一是采用纸浆修复法制作补纸,对制作出来纸的颜色及厚薄的控制有较高的要求。难度二是由于部分书页破损比较严重,无法判断具体尺寸,需要记录和参考完整书页的尺寸,借助尺子来修补、拼对残缺的书页。
  纸质革命文物由于纸张的复杂和特殊性,给修复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修补材料的配比与选择以及修复方法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要求,应不断尝试和探索,寻找更科学、更合理的修复方法,为文物修复事业做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不断清晰,教育活动在博物馆日常活动中的占比逐渐攀升。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传和设计,而平面设计又在设计中占有主导地位。文章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运用平面设计引导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此对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平面设计工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和建议,推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平面设计;博物馆;教育活动;应用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包括特殊主题的临时展览配套教育活
期刊
摘 要:山东博物馆馆藏的九旒冕是1971年在山东省邹城市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作为唯一可见的明初冕的实物,弥足珍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章对九旒冕进行赏析,介绍了九旒冕的出土情况,探究古代章服之美,阐述衣裳的起源和古代旒冕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九旒冕;章服;旒冕之制  九旒冕,1971年山东省邹城市鲁荒王墓出土,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所制,由旒(liú)、綖(y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为例,对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的包括“云游国子监”“北京孔庙国子监碑刻及石碑保护”“太学生的大学生活”与“太学生召集令”系列直播,以及与可口可乐旗下“酷儿”品牌合作的“穿越国子监”等云游活动的前期策划与后期观众反馈进行分析,希望为博物馆今后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直播;博物馆活动策划;博物馆数据分析  博物馆的本质,从某种层面上说,其部分功能与媒体
期刊
摘 要:启门图是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最早在汉画像石中出现,尤盛于宋金。笔者通过梳理山东汉、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认为二者虽表现手法及语境随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图像的直观形态和体现的丧葬观念没有改变,即山东地区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由汉代发展而来。  关键词:启门图;汉;宋、金、元;墓葬;山东地区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常见的装饰题材,其载体以墓葬为多。延续时间自两汉迄于明清,乃至民国,尤盛于宋
期刊
摘 要:山西博物院借助于“分众教育”的理念,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营造出适合他们自身需求的参观氛围,同时丰富定制体验活动,让不同观众的观展感受不同。文章以山西博物院为例,按观众的年龄加以区分,进行省级博物馆“分众教育”的探索实践,以期为博物馆的多元化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分众教育;山西博物院  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作为公益性单位,其教育和传播职能
期刊
摘要:古画是珍贵的文物,具备优质的艺术欣赏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但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污损、虫蛀及发霉等情况,必须对古画进行修复处理。颜料是古画美感呈现的重要载体,在古画修复中全色属于主要环节之一,在破损或者褪色的部位填涂颜色相同的颜料,以維持原画作的艺术效果。文章主要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中国古画矿物颜料的光谱混合模型,以期对古画修复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画;矿
期刊
摘 要:鸟纹造型是青铜器纹饰艺术中的一大分支,虽然各地区之间的鸟纹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政治、宗教和艺术,具有相当深厚的内涵。鸟纹不仅仅是青铜器上的符号,还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图腾。1984年在铜陵市铜官区出土的龙耳鸟纹鉴,是东周时期鸟纹作为外部装饰器物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试图从商周时期的鸟纹出发,浅谈鸟纹这一特殊符号的源流及发展,再对铜
期刊
摘 要:我国古代铜镜博大精深,在浩瀚的铜镜之海中,鄂爾多斯博物馆馆藏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从中选出一面做研究,从铜镜照进唐代鄂尔多斯地区社会,了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理解各民族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融合形成今天的中华文化、中华之魂。  关键词:唐代;铜镜;海兽葡萄纹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的含义是极
期刊
摘 要:关帝庙是祭祀关羽的庙宇,关帝碑记是各地记录关羽生平事迹、精神气节、信仰、祭祀等有关活动的碑文,也是伴随着关羽信仰的兴起而产生的。现存的嘉峪关碑铭、碑文记述了嘉峪关关帝庙的兴建原因、经过、显灵事迹等重大事件,并对关羽的生平事迹、功绩等进行了评说,碑铭中关帝庙的称谓变化也反映了关帝在历代被崇拜加封的演变。  关键词:嘉峪关碑文;关帝庙;文化信仰  1 从碑文看关帝庙修建原因及修缮情况  关帝庙
期刊
摘要:敦煌学研究依托丰富的敦煌文献、莫高窟壁画等珍贵原始资料,以学者强大的史料搜集和甄别能力,在一代又一代学者孜孜不倦探索、积淀的加持下,超越传统政治史、经济史等,将史学研究目光向下,对传统研究领域进行突破,拓宽社会文化史、宗教史研究视角,促使敦煌学作为一门学科日益壮大并成为一门显学,且涌现一大批优秀的敦煌学著作。其中,游艺文化研究作为研究古人的游艺活动,以求更加切实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实况,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