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砂艺术是紫砂艺人情感抒发的载体,也是艺术的融合体。它融合着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艺术题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我们在品茗之时,欣赏紫砂壶的历史文化、艺术创作和紫砂艺人想要表达的思想,真可谓是美不可言。其中的意境只能是使用者自己体会,一切尽在一壶中。
关键词:紫砂;半月壶;意境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1-1
意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书、画、诗以及陶瓷等民间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艺术的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境,明代藏书家朱承爵《存馀堂诗话》里写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有:“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追求意境美,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国陶都,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集材质、工艺、造型、功能于一身,兼刻、画、镶、嵌众多装饰于一体,融诗、词、禅、偈等文学形式于一炉的宜兴紫砂壶,也将中国的绘画、园林、音乐、诗歌中的意境美,在紫砂壶上进行探索和表现。这样一来,就把紫砂壶从实用性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不仅把紫砂壶拿来当做泡茶的器皿,更是要在欣赏紫砂壶造型以及装饰特点的同时感悟人生,超越具象外的生命意味,从某个角度揭示整个人生的意义体味。
紫砂壶的产生、发展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任时光洗涤、岁月吟咏,仍旧绽放出诗一般动人的光彩。用诗、书、画来“写”壶,不同的装饰所创造的意境自然也就不一样,比如装饰的内容是以传统的道释人物、江南山水或花鸟等文人画为题材,紫砂壶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的碰撞与合璧就会给欣赏者的心灵带来诗情画意的享受。紫砂壶中的意境是一种超越、突破、扩展上的体味。从古至今,陶艺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受庄子、老子思想的影响,突出一个“妙”字,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抒发整个人生与天地自然的感受,借壶托情以达到人和壶水乳交融的境界。
“半月壶”又称“瓦当壶”“半月瓦当壶”,以半个月亮为壶形,整个壶的线条浅显,点、线、面的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是紫砂壶众多款式中的一款经典壶形。紫砂“半月壶”壶底平整,端庄稳重;壶钮做工细腻,嵌盖严谨,子母线严丝密缝;整个壶浑然一体、协调一致,同时满足了实用要求。嘴流短粗匀称,嘴头有些微的收缩,不仅增添柔美气韵,实用性也得到极好的彰显;倒把随身势,与壶嘴的流势相应和。紫砂“半月壶”制作精细,素净的火器、细腻的材质、简练的线条,塑造了一个好的形象。观此壶,形态优美,犹如坐临山川日月,光辉璀璨美景尽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半月壶”看似简约,实际上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婉约之美,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也将杨阿时的艺术水准展现得淋漓尽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笔下的千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后世紫砂壶艺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题材以及极大的想象空间。杨阿时把“海上生明月”美妙的意境移到壶,可以借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与感悟。“半月壶”的形象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境遥相呼应,自然也给后世人留下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细赏“半月壶”,壶身犹似半个初出的月亮,器型稳重、简单,同时不失柔和之美。它的线条、装饰不仅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真实的情感,更激发人们对唐诗、宋词意境的向往,那是一种期盼和牵挂。这期盼来源于心灵上对团圆的渴望,捧此壶在手,不禁又遥想起古人的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半月壶”正如那天上的明月,或者是落入凡尘的佳品。
紫砂“半月壶”是紫砂艺人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揉进壶器的每一丝肌理之中,形成了隐匿于时光背后使人悠然回味的沉静力量——调砂泥经过岁月的炉火炼就了纯静的古铜,让工艺升华出自己的生命力。紫砂“半月壶”的壶嘴、壶把方中取正,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使人越读越醉。壶盖以圆扣为装饰,强调壶气度的开张和雄阔,鼓痣的点缀于细腻中饱含粗犷,是一种动静结合、大智若愚的表现。这些创意好比是作品的前奏——鼓声过后,半轮明月在海上升起,勾起勇士的无限柔情。
紫砂“半月壶”没有繁琐的堆砌,反而以简练塑完美形象呈现出来。“半月壶”通身犹似半个月亮,器型稳重、简单,工艺之精妙、形态之优美不言而喻。也因为这份对“月圆人圆”的美好向往,常常会使人沉醉于“月圆人圆”的意境中,并乐之不疲。但是紫砂“半月壶”的形象又使人体会到人的一生,或许就像天上的月亮,时而全圆、时而半圆、时而消逝。这样想来,反而激发人们去珍惜现有的生活,珍惜寸寸光阴,简简单单地做人,平平淡淡地度过心中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韩其楼,夏俊伟.中国紫砂茗壶珍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余继明.中国紫砂壶图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陈茆生,丁兴旺.紫砂壶铭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关键词:紫砂;半月壶;意境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1-1
意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书、画、诗以及陶瓷等民间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艺术的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境,明代藏书家朱承爵《存馀堂诗话》里写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有:“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追求意境美,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国陶都,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集材质、工艺、造型、功能于一身,兼刻、画、镶、嵌众多装饰于一体,融诗、词、禅、偈等文学形式于一炉的宜兴紫砂壶,也将中国的绘画、园林、音乐、诗歌中的意境美,在紫砂壶上进行探索和表现。这样一来,就把紫砂壶从实用性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不仅把紫砂壶拿来当做泡茶的器皿,更是要在欣赏紫砂壶造型以及装饰特点的同时感悟人生,超越具象外的生命意味,从某个角度揭示整个人生的意义体味。
紫砂壶的产生、发展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任时光洗涤、岁月吟咏,仍旧绽放出诗一般动人的光彩。用诗、书、画来“写”壶,不同的装饰所创造的意境自然也就不一样,比如装饰的内容是以传统的道释人物、江南山水或花鸟等文人画为题材,紫砂壶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的碰撞与合璧就会给欣赏者的心灵带来诗情画意的享受。紫砂壶中的意境是一种超越、突破、扩展上的体味。从古至今,陶艺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受庄子、老子思想的影响,突出一个“妙”字,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抒发整个人生与天地自然的感受,借壶托情以达到人和壶水乳交融的境界。
“半月壶”又称“瓦当壶”“半月瓦当壶”,以半个月亮为壶形,整个壶的线条浅显,点、线、面的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是紫砂壶众多款式中的一款经典壶形。紫砂“半月壶”壶底平整,端庄稳重;壶钮做工细腻,嵌盖严谨,子母线严丝密缝;整个壶浑然一体、协调一致,同时满足了实用要求。嘴流短粗匀称,嘴头有些微的收缩,不仅增添柔美气韵,实用性也得到极好的彰显;倒把随身势,与壶嘴的流势相应和。紫砂“半月壶”制作精细,素净的火器、细腻的材质、简练的线条,塑造了一个好的形象。观此壶,形态优美,犹如坐临山川日月,光辉璀璨美景尽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半月壶”看似简约,实际上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婉约之美,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也将杨阿时的艺术水准展现得淋漓尽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笔下的千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后世紫砂壶艺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题材以及极大的想象空间。杨阿时把“海上生明月”美妙的意境移到壶,可以借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与感悟。“半月壶”的形象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境遥相呼应,自然也给后世人留下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细赏“半月壶”,壶身犹似半个初出的月亮,器型稳重、简单,同时不失柔和之美。它的线条、装饰不仅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真实的情感,更激发人们对唐诗、宋词意境的向往,那是一种期盼和牵挂。这期盼来源于心灵上对团圆的渴望,捧此壶在手,不禁又遥想起古人的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半月壶”正如那天上的明月,或者是落入凡尘的佳品。
紫砂“半月壶”是紫砂艺人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揉进壶器的每一丝肌理之中,形成了隐匿于时光背后使人悠然回味的沉静力量——调砂泥经过岁月的炉火炼就了纯静的古铜,让工艺升华出自己的生命力。紫砂“半月壶”的壶嘴、壶把方中取正,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使人越读越醉。壶盖以圆扣为装饰,强调壶气度的开张和雄阔,鼓痣的点缀于细腻中饱含粗犷,是一种动静结合、大智若愚的表现。这些创意好比是作品的前奏——鼓声过后,半轮明月在海上升起,勾起勇士的无限柔情。
紫砂“半月壶”没有繁琐的堆砌,反而以简练塑完美形象呈现出来。“半月壶”通身犹似半个月亮,器型稳重、简单,工艺之精妙、形态之优美不言而喻。也因为这份对“月圆人圆”的美好向往,常常会使人沉醉于“月圆人圆”的意境中,并乐之不疲。但是紫砂“半月壶”的形象又使人体会到人的一生,或许就像天上的月亮,时而全圆、时而半圆、时而消逝。这样想来,反而激发人们去珍惜现有的生活,珍惜寸寸光阴,简简单单地做人,平平淡淡地度过心中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韩其楼,夏俊伟.中国紫砂茗壶珍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余继明.中国紫砂壶图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陈茆生,丁兴旺.紫砂壶铭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