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为专有名词的地名词义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在法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五月风暴。这场风暴是继二战以来法国国内矛盾最尖锐的一次爆发。与其他历史事件相比,五月风暴的特殊之处在于风暴持续的时间较短,风暴发生的背景是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此外,此次风暴还没有经过事前的精密策划,但是却是这个短暂的“小插曲”成为了二战后法国最为重大的社会暴动。各种变化接踵而至。当然,风暴不只表现在行动上,他也出现在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中,那就是语言领域也掀起了一场看不见的革命。因此,研究这样一个时间周期短,特点鲜明的历史事件对语言的影响是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
  历史事件地名词义 内涵 外延社会语言学地名是地理实体或区域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这种代号一旦确定以后,往往世代相传在使用中逐渐取得习惯性和稳定性。但是地名的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地理区域本来无名称,名称是人民主观赋予的。不论客观现象或主观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含义都会发生变化。
  上图所示,就是我们称为符号过程三角型模式的模式图,他是随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一起出现的。在这之后,三角模型图被引用到了语言学领域来解释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这个图中,Y是一种表示,Z是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状态,而X就是现在我们称为“意义”的东西。这些实体的定义是根据哲学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X,Y,Z对于不同人来说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意义和指示互动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明显。换言之,某一给定的语言当成Y,Z在实际情况当中被赋予了一些事件属性,我们把这些情况称之为内涵,这样传达出来的X的意义就会不同,形成意义上的外延。这种外延可以是意义的延伸,也可以是象征意义上的,就会成为下边的意思。
  不论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否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仍可以在称呼上沿用这种叫法,但用来指代不同于被其称呼描述的各种对象。魏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就把意义和知识这两种活动的区别进行过阐释:“坚持地认识到这一点是重要的:如果用‘意义’一词标指‘符合’这个词的对象,那么被使用的这个词正好和语言的用法相反。这就是说把名词的意义错当成了名词的所有者。”
  而词源学则认为,象征是一种辨认手段,他能辨认一个硬币或被分割开的徽章的两半,也就是说一个东西的两半,其中一般可以代替另一半,只有这两半合成一体时才能完全有效。换言之,我们这里讲的地理专有名词意义的概念化就是要放在特殊语言背景下才能够体现出来。如果你单独说巴黎大学,没人会想到其他什么,但是如果跟1968年这个特定的数字在一起的话,那么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在那个“一半”中发生的全部事件。
  一、从“大街”到“协定”
  Grenelle是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部的一个街道。格勒内尔(Grenelle)这个名字来自于拉丁文的Garanella,意为兔子居住的树木繁茂的地区。但是这个原本指代街区名字的格勒内尔在5月事件中却跳出了地理专有名词的范围,加入了政治含义,变成了如今人们熟知的《格勒内尔协定》(Accordsde Grenelle)。《格勒内尔协定》是在5月25日午后15点开始协商,协商过程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即26日的7:45分。协定签署之时正是五月风暴发生的最高峰期,即5月24日的冲突之后,因此,当时的总理蓬皮杜决定将在整个周末与工会进行对话,希望能结束危机。协商就定在了当时的劳工部所在地——格勒内尔街127号,这也是《格勒内尔协定》的名字的由来。请看下面例句:
  经过格勒内尔一夜的新一轮谈判后,乔治·蓬皮杜先生在强调这份刚刚与工会和工头组织完成的协议书是,这样讲到:“这份协议书会对工人有意义吗,这份协议书会对法国有意义吗?(作者译)。
  本文出自5月28日《剃刀的刀刃》一文。主要讲述了《格勒内尔协定》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国家目前面临的经济状况以及与1936年工人危机的对比。首先,文章用了格勒内尔大街的谈判,大家都知道大街是不能进行谈判——这项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的工作,而且,这句话也很明显不是在运用拟人的修辞方式来指“大街会说话”,因此这里的格勒内尔的所指肯定不是其本身的地理方为名词的“大街”,而应该是在此举行的谈判内容。此外,蓬皮杜连用了两个puisse-t-ilêtre(这份协议会不会),也说明这里所指的格勒内尔,不是大街,而是协定会议。
  二、从“大学”到“革命先锋的学生活动中心”
  Sorbonne一词指的是巴黎大学(索邦大学),由Robert Sorbon创立于13世纪。最初是一个神学院,附属于巴黎圣母院。1986年法国政府对巴黎大学做了一连串的调整和改革,变成了现今的巴黎一至十三大学。在五月风暴事件中,古老的巴黎大学摇身一变,摆脱了自身欧洲最古老大学的头衔,成为了青年学生运动中心的代名词,是革命先锋力量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例句:
  左派联合会主席向国家教育部部长大声说道:“贝莱菲特先生,您想什么呢?在想学生运动中心又发生了什么暴动?学生们?还是教员们?他们对从您那儿夺回他们的大学都高兴得不得了”(作者译)。
  本句出自5月23日的《弗朗索瓦·密特朗:“您什么都丟掉了。您该走人了”》一文。这是一篇密特朗抨击现行政治体制和探讨工人罢工原因的文章,文中连用了四个疑问句。第一个疑问句是特殊疑问句。后面三个属于省略的一般疑问句。最后用一个人称代词ils来做以总结,表示这三类事物对占领大学的态度。很显然,后面三个一般疑问句是一类,与前面的特殊疑问句形成对比。教育部部长是属于旧势力,他肯定不愿看到学生暴动。而我们知道,学生和教员在风暴中都是希望改革旧式压迫的大学的,因此,把巴黎大学和他们放在一起。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意思理解的话,那么必然不会体会到说话人——政治党派人士的意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党派人士也把巴黎大学归类到了要求改革的学生和教员一类中。
  在整个五月风暴中巴黎大学被比喻成了无数的字眼:“马蜂窝”,“潘多拉的盒子”,或褒或贬,或平和或火爆,都是在暗喻这里是各种学生运动团体的珍贵的集合点和落脚点,形成这样改变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当时社会大学生的数量。放眼望过法国的历史,在五月风暴之前,没有哪个大学的学生真正成为一起革命的先导者,而法国大学生的数量也从未像1968年这样众多。在1938年,法国仅有5万名大学生,1960年超过25万,到了事件发生的1968年激增到了50万。一直以来大学的专制教育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婴儿潮一代显得越来越苍白。在此之前大学的意义就是古老封建文化的象征。而巴黎大学被称为大学之乡(bercails universitaires),那里学生的数量势必很庞大。所以形成这样的先锋作用也就不足为其了。
  其次,就是巴黎大学自身的文化底蕴给此次事件做了基础。巴黎大学的天井院是大学左派惯常的政治集会广场。因为看不惯右派的左派有自己的根据地,自文艺复兴以来,索邦大学的学生聚集形成了整个拉丁区(大学区)的特殊风貌,,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在学生扎堆的地方,因此,这里就跟着出了名,从紧靠塞纳河左岸的圣米歇尔大街开始,到处都是文化名人们曾经或正在光顾汇集的咖啡馆和酒吧。因此,在事件当中,巴黎大学的这个小天井往往充当着有堡垒保护的小兵营的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他的这种作用,所以说谁占领并控制了巴黎大学,就等于争取到了所有学生的支持。1968年5月,青年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各个新成立的委员会、巴黎和外省的游行中,他们总是站在最前列。他们是68年无可争议的先锋队,在学生运动需要迅速抑制的社会响应时首先涌现出来,然后才有一般的社会力量(如68年5月事件中的工人和政治力量)接替。作为拉丁区中心的巴黎大学,正是这一先锋力量的承载体和根据地。
  第三,事件的始发地就在这里。巴黎大学成了风暴的首个力量。事件的开始是由于学生骚动领袖在巴黎大学被捕引起的。《学生公社——化身》一文中介绍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埃德加·莫兰(M.Edgar Morin)对学生公社的社会学解释和诠释:学生运动打破了大学的封建,同时也开启了社会的半革命沸腾,在此搅合。大学即便成了变革的开始。这样就形成了其先锋作用的必然性。
  通过以上列举的地理名词,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专有名词词义转变成象征性的抽象化概念的指示名词是有其自身原因(如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以及外部客观原因两面放所带来的。虽然这不是一条普遍定律,但也不是偶然。地理名词意义的这种转变是历史事件为其带来的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汪民安.“五月风暴”四十年反思.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會语言学札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陈原.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5.
  [5][美]迈克尔·葛里高利,苏珊·卡洛尔.徐家祯 译.语言和情景.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6]roland barthes l’aventure sémiologique,éditions du seuil,1985.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關,已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教学需要重新定义,唯有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迅速适应变化的时代。  关键词:校园微信 智慧校园 科学管理  一、解决的问题  校园微信的开发和运用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信作为一款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等多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越来越人性化,更加地注重学生。以前老师是主体,现在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更加地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老师只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老师要在课堂上考虑如何去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去把知识强行灌输在学生的大脑中,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有欲望去学习,让学生们不再单单的去学会任何一个知识,而是会学知识。这就是再教育理念上从传统到现在的转变。当前,教学模式比较枯燥的高中数学使学生在
期刊
摘要:高中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是始终伴随发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过程中,沟通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对班主任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班级日记、成长记录以及本班级微信平台三个方面,阐述搭建立体化沟通平台。育人与教学实践表明着沟通平台在促进师生心理交流、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沟通 真诚 有效  高中师生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以积极的态度
期刊
摘要:《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应该重塑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动员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活动开展创设有利条件,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品德与生活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实践 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能回避且回避的问题;写作文,也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难题。怎样解决作文的“教”和“写”?关键是解决一个兴趣问题。给作文以形象,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形象作文 作文树 兴趣 尊重生活 作文阅读  作文的形象教学法,即学生选好材后,怎样组织材料,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多年来,我尝试着运用作文形象教学法,我把它命名为“作文树”教学法。  即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为“树干”,所选材
期刊
摘要:伴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功能的核心,是征集、保护、研究、展示等业务工作的共同目的。博物馆在发挥其教育功能时,青少年是重要群体之一。近年来,教育部门正逐步把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推动与义务教育的有机结合。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资源和宣教特点开发青少年教育项目,加强与学校合作,使其逐步向课程化发展。围绕博物馆资源课
期刊
摘要: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通过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诗人与童子的问答场面,表达出了相当丰厚的诗情画意,不遇而遇的隐者形象,诗人寻之而不遇的感受.言简意丰,言微旨远.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茫茫”的空灵世界。这就如同一幅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意境深幽的意境,这又何尝不是隐者人格高洁的空灵、辽远、而深幽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空灵 意境  不遇之遇历来评论贾岛,都认为他是一位“苦吟”的诗人。“推敲
期刊
摘要: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不同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现场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景点景区或工作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现场教学法 旅游专业 职业技能  一、现场教学法概述  (一)现场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说明直观可以使抽象的
期刊
专业实习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由抽象、固定、共性、被动转化为具体、灵活、个别、主动的应用型知识,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这一特征,使得其对应用型农林本科学校的本科生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上海海洋大学王牌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实习为例,系统介绍了该专业实习的特色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剖析专业实习可有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阐明专业实习在应用
期刊
“翻转课堂”理念就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鼓励学生课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延长”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课堂深度互动。本论文初步探讨了将“翻转课堂”理念应用到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即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数字电路一、引言  2011年秋季,美国明尼舒达州斯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