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自正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花夕拾之书
  以前年少时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菜根谭》和《论语》都在此列,第一次读的时候满心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书了,可是老毛病一犯就像是溜墙根的小老鼠——撂爪就忘……每每读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及至再读全无半点印象,至于某章节或可拍案自嘲:“原来是它!”
  还记得初读《菜根谭》,约莫是初中时期,全无半点社会阅历可言,读书只是为了炫耀,走马观花翻检一通,出去转了一圈儿发现“竟无与言者”,既然如此后面自然也就不了了之。想来可笑,读这样的书都没顿悟,还好意思说“读书增势”。前不久因为工作的原因重新将此书拾起来,百味人生各色杂陈,竟然从中读出了另一番情趣。
  坦白说,我不是一个虔诚的素食者,但是社会上纷杂的“素食说”让我开始有点迷失,更遑论各种大师宣讲的不擅杀和因果报应,十足十地为素食主义者提供了一个精神噱头。
  恶意附庸的风雅
  说起来,洪应明是个很不错的编辑,《菜根谭》这部书是他搜集整理千年文人志士的沥血名句而来,所以说这部书只有编纂者,没有作者,这也使得文章中句句珠玑却不能紧密连接、互为犄角。虽然如此,我还是能从这些横择竖选的词句中读出一个故人的心肠,毕竟若非真心呼应,何必撷取违心句。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虽然“咬菜根”并不等于“吃素”,但是很遗憾,这二者在某些没什么文化营养的伪宗教弘扬者嘴里已经是一回事儿了。
  今天索性咱也“恶意附庸风雅”一次,姑且将二者化为一说,说说这个歪理歪在哪儿。
  经过全球各位大德高僧的弘法传道的“佛理”演绎之后,“吃素”基本上就成了“品格善良”的代名词。比起放生的诸多限制和大笔花销,吃素应该算是一种最容易做到的善事了。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以肥甘丧也。”洪英明在《菜根谭》中如此总结。一时间,满大街的素食餐厅犹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不一而足。事实真的如此吗?
  且说素食不素心
  史书记载为了获取民心,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带头过着简朴的生活,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所谓“藜口苋肠”的素食主义者代汉建新,独夫之心昭然若揭。


  广州大佛寺是康熙二年平南王尚可喜捐献建成的,据说他是拿出了自己的为官俸禄大兴佛事,传承至今,此寺内更有着享誉内外的素食餐厅。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供奉我佛、修葺浮屠”的人,早在清朝还被历史称为后金时,作为金军将领的他在“灭明”战役中曾经下令进行过长达十余天的疯狂屠城,惨绝人寰的程度与“扬州十日”和“南京大屠杀”不相上下。
  还有不得不说的曾国藩,他曾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三戒三练”、钟情于“吃白饭”的素食主义者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在清朝灭亡几十年后,若是有南京小孩夜哭,妈妈只要说“曾剃头来了”,小孩立即就吓得不敢再哭。不论此事的真假,只是空穴不来风便可知一二了。
  咬得菜根见月明
  当然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毕竟是少数,还是有更多人深得“菜根”三味。这些人坐得住冷板凳、受得起青白眼的善变、更是在污浊世道中咬得住菜根,可以以一片冰雪肝胆坦荡地暗夜望月,任凭月华明鉴此身。
  他们深知“肉食者鄙”,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或辞官归去种豆南山或安贫乐道梅妻鹤子,逍遥一生令人艳羡。他们的“素食”不“开荤”,并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这仿佛是传统君子之风的名言,匪我不能,实乃不屑、不愿之意。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人,他甘心“咬菜根”,恬淡散适地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咬就是千百年。
  “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若即若离,似远还近”。阮籍阮步兵便是如此,放任我心,放浪形骸,既没有“与山巨源绝交”的铿锵有力,亦不至于“刑场托孤”的狼狈,他甘心“咬菜根”,仿若是途穷一声吼,哭完掉头走。
  说来说去文人心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之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之玄机。”遍翻《菜根谭》,或许这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咬菜根的要义并不是真的去“咬菜根”,而是咬定一种“气节”,一种“思想高度”,一如儒家的“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那是一种不需要天天守住素食,却要抱住素心的韧劲儿;不需要天天管住嘴巴吃什么,却要管住嘴巴说什么的素口的本真。
  愿君知,只要我们每个人固守心灵的净土,不必茹口素心照样可以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损之又损,何必栽花种竹,有心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无需焚香煮茗,无意总不问白衣童子。
  人间正道不可矫
  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从来都不是让人觉得轻便的。正道传承最忌执着,我们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在别人大快朵颐的时候,还装模作样地挑“肉边菜”,虽然如此,我始终在合适的场合极力主张“咬菜根”。现当下,我们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跟风,而是精神上的升华。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以来,有两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是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前者在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到建设时期,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在未来 21 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还会进一步地中国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后者亦然,也处在现代的转化过程中。我期待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机融合。  儒学第三期发展  中国儒学已
期刊
善战者不怒  唐代有位叫王真的说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句句谈兵,宋代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老子和孙子没什么区别,这些看法尽管有严重的夸张和歪曲,但也不能说丝毫没有根据。据说毛泽东也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翻开《老子》,直接讲兵的地方很多很多。  谈到老子论兵,立刻碰到《道德经》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学界有一个争论,到底是老子抄孙子,还是孙子抄老子?如果老子在前,就是孙子抄老子,如果孙子在前,就
期刊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于是,人
期刊
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祖是宋国宗室,但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后因受人迫害而出奔到鲁国,成为鲁国人。  “周礼尽在鲁矣。”最初周公制定礼乐典章的目的无非是巩固加强奴隶制社会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而“愚民”,让人民相信“天”主宰着一切,重视对祖先、鬼神等的崇敬,对迷信仪式等教条化的遵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迷信思想及迷信活动在鲁国的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甚至过时的童谣也能
期刊
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够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可谓凤毛麟角,但她却以独树一帜的“易安体”独步千古。流传至今的词作虽不过四五十余首,但却“无一首不工”,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尤其是她的词作,流传至今。今天的人们提及她的作品,耳熟能详的便有著名的《声声慢》《一剪梅》《点绛唇》《如梦令》《醉花阴·重阳》等等。  李清照的词风婉约清新,凭借女性独到的眼光抓住具有特征的细
期刊
这章字数很少,却言简义丰:  神:神灵,神妙。《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的神形容不测的变化。  “谷神”经常被后世作为道的代称。 不死,比喻变化的不停歇。  玄,幽深莫测;牝,雌性的生殖器,形容道的生殖能力。玄牝,天地万物由道创生出来,又无形迹可寻,所以称为玄牝。  绵绵若存,古人用帛,做布料,织帛之前先得纺线,线是两股组成的,这每个单股就叫“
期刊
在朝在野  鲁庄公十年,齐鲁之间爆发了长勺之战。野人曹刿参与了战役的指挥,并使鲁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对鲁国贵族的评价,也先入为主地成为了人们认识贵族的一把标尺。  实际上,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受到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社会阅历的“肉食者”,不乏雄才大略、志向高远者。齐桓公、晋文公等国君,管仲、晏婴及郑国的子产等贤臣,皆可为代表。但是,贪财好利、
期刊
人生不朽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
期刊
说辞解词  素食二字在我国的文字历史中由来已久,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的词汇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体系。  字以词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之后,那些到如今还能被人们使用的字身上赋予的含义多多少少地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很奇妙的,有的词义范围会扩大,有的词义范围会缩小。不仅如此,有些词在词义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其本来的意义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不再常用,但是它
期刊
虽然素的本意是简单,但是这个世界因为有人的存在、有嗅觉与味蕾的存在,朴素的菜色也很有味道。名家笔下的菜香味儿就像是各家的家常菜,各有各的不容易,也各有各的嚼头。论起把春天的树叶野菜吃的最苦中作乐的,应属刘绍棠,论起吃得最苦的,还是柳芽。  刘家的杨柳味儿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