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应面对社会发展规律,探究统战工作新要求。随着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日益增多,我们应将统战对象及时扩大到港澳台学生中。本文通过探析高校港澳台学生思想特点,对新时期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作出思考,积极探索统战工作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新形势下应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港澳台学生的实际现状和思想特点,重视发挥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
一、港澳台大学生与内地学生的异同
(一)共同的“中华文化”是三地两岸的精神纽带。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他们都对中华文化有着较为深切的认同感,容易在中华文化上与内地学生取得共鸣。
(二)人文环境“隔离”使境内外学生特点差异显著。一是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港澳台青年大学生更注重个人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较强调自己事务的自我管理,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相对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对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不足、认同感不强。二是社会责任方面。港澳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意识,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中。三是学习技能方面。港澳台学生的汉语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内地学生较弱一些,但港澳台学生死记硬背少而动于能力强,在电脑的软硬件操作、工科类科技作品制作、外语口语等方而表现则较为突出。
二、广州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为侨校,暨南大学录取的港澳台学生人数(截至2017年3月)高居全国第一。非侨校中,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招收港澳台学生最多的学校。两所学校可分别作为侨校与非侨校的典型来分析广州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实践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侨校做得较为完善,但方式传统单一,限于课本传授方式,统战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非侨校对港澳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免修思想政治课程,但采取的户外实践方式,如实地接触革命胜地等则受港澳台学生喜爱和支持。
(二)管理培养模式仍未深入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随着高校扩招,暨南大学实施的导师制面临导师指导学生时间有限,部分港澳台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导师的资源优势来组织自身的课程学习等问题。二是中山大学港澳台学生与境内学生原则上同等对待,对港澳台学生没有专职教师辅导,加之,国内单一枯燥的思政课传授方式未考虑港澳台学生偏好实践体验的特点,教学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仍显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非侨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关怀免修”政策,直接影响港澳台学生统战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新形势下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的创新路径
新形势下高校应完善统战工作,积极探索搭建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新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使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一)转变学生工作理念,促进统战教育的自主管理。新时期下,内地高校对于港澳台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自主空间,从过去 “保姆式” 的工作理念转变为 “咨询顾问式”的工作理念,从 “抑制个性”转变为 “疏通发展”,逐步提高他们对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认同感。
(二)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增强统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于侨校,一是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基础上,尝试建立更加灵活的动态系统,加强政治、经济、就业等信息宣传、更新。二是针对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三是增加管理透明度,用民主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双向交流的教育管理机制。
(三)增加学习和培养内容,激发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通过组织港澳台学生参观纪念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创造机会让他们与祖国大陆的风俗文化亲身接触,增进民族认同。此外,通过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或通过专家讲座、影片播放等形式,组织港澳台学生了解我国自改革开展以来的系列发展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中国梦”的思想,更应该在高校统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新学习和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激发统战教育工作活力。利用党团组织开展青年活动,鼓励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子积极参与国内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做好校内党建宣传工作,鼓励吸收优秀的港澳台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鼓励支持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组织高质量的思想交流论坛,促进内地优秀党员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交流;成立港澳台学生联谊会、校友会,在联络感情的基础上,发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作者单位为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作者简介:张明(1987-),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讲师,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新形势下应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港澳台学生的实际现状和思想特点,重视发挥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
一、港澳台大学生与内地学生的异同
(一)共同的“中华文化”是三地两岸的精神纽带。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他们都对中华文化有着较为深切的认同感,容易在中华文化上与内地学生取得共鸣。
(二)人文环境“隔离”使境内外学生特点差异显著。一是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港澳台青年大学生更注重个人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较强调自己事务的自我管理,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相对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对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不足、认同感不强。二是社会责任方面。港澳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意识,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中。三是学习技能方面。港澳台学生的汉语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内地学生较弱一些,但港澳台学生死记硬背少而动于能力强,在电脑的软硬件操作、工科类科技作品制作、外语口语等方而表现则较为突出。
二、广州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为侨校,暨南大学录取的港澳台学生人数(截至2017年3月)高居全国第一。非侨校中,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招收港澳台学生最多的学校。两所学校可分别作为侨校与非侨校的典型来分析广州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实践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侨校做得较为完善,但方式传统单一,限于课本传授方式,统战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非侨校对港澳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免修思想政治课程,但采取的户外实践方式,如实地接触革命胜地等则受港澳台学生喜爱和支持。
(二)管理培养模式仍未深入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随着高校扩招,暨南大学实施的导师制面临导师指导学生时间有限,部分港澳台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导师的资源优势来组织自身的课程学习等问题。二是中山大学港澳台学生与境内学生原则上同等对待,对港澳台学生没有专职教师辅导,加之,国内单一枯燥的思政课传授方式未考虑港澳台学生偏好实践体验的特点,教学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仍显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非侨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关怀免修”政策,直接影响港澳台学生统战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新形势下高校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的创新路径
新形势下高校应完善统战工作,积极探索搭建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新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使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一)转变学生工作理念,促进统战教育的自主管理。新时期下,内地高校对于港澳台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自主空间,从过去 “保姆式” 的工作理念转变为 “咨询顾问式”的工作理念,从 “抑制个性”转变为 “疏通发展”,逐步提高他们对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认同感。
(二)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增强统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于侨校,一是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基础上,尝试建立更加灵活的动态系统,加强政治、经济、就业等信息宣传、更新。二是针对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三是增加管理透明度,用民主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双向交流的教育管理机制。
(三)增加学习和培养内容,激发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通过组织港澳台学生参观纪念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创造机会让他们与祖国大陆的风俗文化亲身接触,增进民族认同。此外,通过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或通过专家讲座、影片播放等形式,组织港澳台学生了解我国自改革开展以来的系列发展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中国梦”的思想,更应该在高校统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新学习和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激发统战教育工作活力。利用党团组织开展青年活动,鼓励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子积极参与国内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做好校内党建宣传工作,鼓励吸收优秀的港澳台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鼓励支持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组织高质量的思想交流论坛,促进内地优秀党员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交流;成立港澳台学生联谊会、校友会,在联络感情的基础上,发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作者单位为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作者简介:张明(1987-),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讲师,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