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28日,太阳还害羞地躲在云层中未露脸,学品一行就动身赶往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城区采访调研。本次采访团队由《学校品牌管理》副总编何池歆带队,参与人员有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教育指导中心调研员陈伟达、山东枣庄市名校长程功、《学校品牌管理》责任编辑杨阳阳、培训部记者林丹、采编部记者袁嘉慧与叶泽涛。
采访调研团队此行目的,是通过走学校和座谈访问等形式,观察了解乐从教育局两年来积极推进实施的特色课改——“善乐课堂”。
在乐从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冯荣雄和学校领导陪同下,以推门听课的形式,学品专家和随行记者一行相继调研了罗沙小学、沙滘小学、桂凤中学和东平小学的课改课堂。前三所学校的课堂都是数学课堂,呈现出“自学、互学、共学、总结、检测”等共性的基本环节,遵循了全区域统一部署的课改模式,也结合学校的教育实际。东平小学则带领我们走进广绣、陶艺等特色课堂,领略学校“慧指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所学校课堂各有所长,很好地体现了课改推进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当我们到达乐从罗沙小学时,刚出车门,清晨的温暖阳光洒下,上学的孩子在校门口与家长告别后陆陆续续走进校门,迎着朝阳,微风舒适宜人,美好的天气似乎预示着今天走校园、进课堂的顺利,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罗沙小学:善教善学,乐知乐智
在罗沙小学的阶梯课室,我们听了三年级数学课《混合运算》。首先,老师以情景图导入,引发同学们思考“混合运算该怎么计算”。接着,同学们通过“三学”——“自学”“互学”“小组共学”三个环节自主解疑,共27分钟。其中,时间比重最大的是“自学”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本,还要在小黑板上板演。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独立思考常被忽略。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充足的自学时间是独立思考的基本保证,因此在课堂各环节时间设置上也应有所侧重,从这点来说,这堂课老师各环节时间设置合宜。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后,老师设置的学生进行题目(问题)创编的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从“自学”到“互学”和“共学”,是一种个人融入群体的自然过渡,也能实现合作和竞争。“互学”环节两人结对,说出自己发现的运算规律,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能力。“小组共学”考验的则是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内学生互相纠错、互相帮助,掌握程度高的同学加深了印象,掌握程度差的同学也能进步。然后是“全班共学”环节,即在课改中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全班展示环节,在这堂课中仅仅只有6分钟,却是思维的碰撞。讲台上同学自信展示学习成果,讲台下同学则相互讨论,再三质疑,这是一般课堂难以实现的,只有在这种充满课改精神的“任务探究式”课堂上才频频呈现出来。所谓“学问”,无问不成学,展示环节虽短,却是“善乐课堂”的精华,是由知到智的精彩体现。通过分享和质疑,全班共同进步,这是友谊和上进心的表现。
传统课堂到此基本完成,老师布置下作业即可。但罗沙课堂却恰恰还有4分钟完成小检测的时间,一方面不得不佩服老师精准的时间把握,使得课堂节奏紧凑有序,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罗沙小学“零书面作业”,真正为学生“减负”课改特点。虽然这堂课中,老师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但从情景导入、学中指导、到共学后的总结提升,老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师如同灯塔,为“迷失方向”的学生指路。课改往往容易出现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忽略老师引导作用的问题,罗沙小学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另外,罗沙小学可说是将黑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传统课堂中,黑板往往是老师的主阵地,但在罗沙小学,每位同学都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既是“练习簿”,又是“展示板”,已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
沙滘小学:开放创新,欣赏激励
听完罗沙小学的课后,学品一行又驱车前往沙滘小学。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三年级《连加法》数学课堂。与罗沙小学的六人小组不同,沙滘小学以四人为一组,而且使用了导学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尝试使用导学案,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特别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帮助。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比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的很有套路、很有章法。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尝试在小学低年级使用,可见这个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教改勇气。
整个导学过程分为独学、互学、共学和延学四个环节。在独学环节,学生在预习新课之前需要复习旧知,这既是巩固,又是一个由旧引新的自然过渡。与罗沙小学类似,沙滘小学同样设计了两人结对子学习和小组共学的环节。但与罗沙小学不同的是,沙滘小学更强调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时才会有这样的话: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同学们在计算时不囿于一般的解题方法, 才可能会有新思路。数学课与语文课不同,因为强调数据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很容易用大人的思维习惯去预先规定解题思路,教学显得比较死板。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无疑给数学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而且,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共学环节的小组展示中,才有不同于以往的解题方法提出。对于“118+104+95=”这样的算式,人们通常不假思索直接相加,或者采用简便运算的方法,先加后两者再与前者相加,但学生却能提出以100为衡量标准,只加减个位与十位的方法。难怪在一旁听课的乐从镇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冯荣雄也感叹,这些学生真是聪明。最后一个延学检测的环节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展示出来,老师就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完整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在内容、流程设计上下工夫,还要有完整的评价机制。沙滘小学在这一点上做的较好。在课堂上,老师自始至终对学生都保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表扬你们”“做的很棒”的词经常挂在嘴边。不仅有老师的口头评价,沙滘小学的导学案后还有自评和组(长)评,这能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当堂课的学习情况,也学会评价他人。合理的评价机制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既然是小组合作,评价不仅发挥着提醒自身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的作用,也为整个小组的进步提供参考。但是此堂课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开放性不够,在学生质疑环节,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回答;老师的表扬要更具体,最好能说出值得赞赏的原因,话不必多,简单的一句话足矣。 另外,沙滘小学课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显性的组织文化突出。每个小组桌面上都立着一个小牌子,上面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组名、小组口号、小组公约,体现出“我要学”的显性文化。学品专家何池歆曾说,当我们谈到学校制度建设时,往往更多想到的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而缺少对学校群体组织关系的研究。沙滘小学致力于构建良好的课堂组织生态,从内到外。这样的小组公约与其说是规范,更像是一种合作盟约,一个积极向上的承诺。
桂凤初级中学:思考深入,踏实前进
前两站,学品团队走进乐从的小学“善乐课堂”,第三站则来到一所中学。桂凤中学是1988年由旅港乡贤韦应恒先生捐资兴建的一所公办学校,并以其母亲梁桂凤之名为学校冠名,从建校起就有着感恩文化的德育元素。
从乐从推动课改以来,桂凤中学在学习外地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352合作互助模式”,具体为“三学五步两反思”。走进桂凤中学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数学课堂,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课改培养名师、名师推动课改;课改发展学生、学生推动课改的乐从课改亮点。课堂应有生成性,好的课堂不仅培养学生,也能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在桂凤中学,我们看到了一位始终从容自若,教学游刃有余的名师。
具体到课堂,在结构上充分体现学生“四自理念”,即自主质疑、自主交流、自主展示、自主检测。而与小学阶段的“群学”环节不同,桂凤中学采用的是成员“交错式”的展示。一个小组有六人,每一轮实际展示的是4人,另两人则在组员到黑板上写展示内容时在座位上进行习题讨论,每节课约有2~3轮的展示机会。因为相比小学生,初中生理解能力提高,在课堂流程上可能走得更快。自由时间的增多,也可以让每一个人在课堂上就有查漏补缺的机会,针对性更强。况且展示区主要是课室前后两个黑板,空间有限,也不需要每次小组所有同学都去“爬黑板”。
许多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很容易犯只看到课改名校的表面改革的错误。课改要添置黑板,课改要调整座位,课改要让学生展示……但是究竟为何要添置黑板、调整座位、让学生展示?这符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我们能不能做适合本校的变式?在这一点上,桂凤中学的老师思考的更加深入,绝对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上的表演。
东平小学:慧心慧指,无痕育人
离开桂凤初级中学,学品团队来到本次乐从之行的最后一站:东平小学。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相继走进东平小学的广绣坊和陶艺坊。广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色彩丰富、纹理细致。广绣坊中,学生们的广绣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有植物、动物、京剧人物等等,虽然作品稚嫩,但充满童真。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来到陶艺坊,恰巧学生在上陶艺课,学生们开心地捏着陶土,时不时和旁边的同学交流。身穿纱裙的老师则细心地教学生使用工具为陶土塑形。课室内一边摆着手转拉胚机,一边摆着学生的陶艺作品。课室旁边,则是窑炉区,学生们的陶艺作品经过烧制变成真正的陶瓷,怪不得学生们都如此兴致勃勃。
对于小学艺术教育来说,最重要的让学生认识、认同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归属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东平小学在开发广绣、陶艺等校本课程中,提炼出了“慧指文化”,又将这一文化理念贯穿到校本课程中,既发掘学生的慧心,又培养学生的巧手,无痕育人,谓之如是。
东平小学创办仅五年,但已连连被评为先进学校,在此之前,我们也倍感好奇。而踏进东平小学后,我们却明白了。校园的墙上、柱子上、走廊中,错落有致地挂着学生的绘画或陶艺作品;楼梯间个别的瓷砖被去除,贴上了学生的平板陶艺作品。东平小学的校园,被装点的如此美丽,而装点校园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学生,这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校。教育是慢的、细的,学校的一砖一瓦、一堵墙壁,都是教育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承载,成为孩子们欢乐和自信的源泉。更重要的是,经过我们身旁、准备去上课的学生总是有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笑着挥挥手。也许当我们想了解一所学校的教育时,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看校舍的宏伟或是设备的高端,而是看学生的精神状态,看他们脸上的表情。
教育智慧诞生在一线,教育思想成长在一线,只有深入“课改一线”,我们才能看到教育中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次学品团队走进乐从城区“善乐课堂”,是对乐从城区学校课改亮点的深入调研考察。调研发现,各学校的课改特色非常明显,既符合镇域教育部门的统一课改规划,充分体现“双圆四主”善乐教育模式,又具有本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独特性。区域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已完全具备,具有很好的品牌推广价值。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策划部专家、责任编辑)
采访调研团队此行目的,是通过走学校和座谈访问等形式,观察了解乐从教育局两年来积极推进实施的特色课改——“善乐课堂”。
在乐从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冯荣雄和学校领导陪同下,以推门听课的形式,学品专家和随行记者一行相继调研了罗沙小学、沙滘小学、桂凤中学和东平小学的课改课堂。前三所学校的课堂都是数学课堂,呈现出“自学、互学、共学、总结、检测”等共性的基本环节,遵循了全区域统一部署的课改模式,也结合学校的教育实际。东平小学则带领我们走进广绣、陶艺等特色课堂,领略学校“慧指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所学校课堂各有所长,很好地体现了课改推进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当我们到达乐从罗沙小学时,刚出车门,清晨的温暖阳光洒下,上学的孩子在校门口与家长告别后陆陆续续走进校门,迎着朝阳,微风舒适宜人,美好的天气似乎预示着今天走校园、进课堂的顺利,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罗沙小学:善教善学,乐知乐智
在罗沙小学的阶梯课室,我们听了三年级数学课《混合运算》。首先,老师以情景图导入,引发同学们思考“混合运算该怎么计算”。接着,同学们通过“三学”——“自学”“互学”“小组共学”三个环节自主解疑,共27分钟。其中,时间比重最大的是“自学”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本,还要在小黑板上板演。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独立思考常被忽略。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充足的自学时间是独立思考的基本保证,因此在课堂各环节时间设置上也应有所侧重,从这点来说,这堂课老师各环节时间设置合宜。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后,老师设置的学生进行题目(问题)创编的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从“自学”到“互学”和“共学”,是一种个人融入群体的自然过渡,也能实现合作和竞争。“互学”环节两人结对,说出自己发现的运算规律,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能力。“小组共学”考验的则是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内学生互相纠错、互相帮助,掌握程度高的同学加深了印象,掌握程度差的同学也能进步。然后是“全班共学”环节,即在课改中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全班展示环节,在这堂课中仅仅只有6分钟,却是思维的碰撞。讲台上同学自信展示学习成果,讲台下同学则相互讨论,再三质疑,这是一般课堂难以实现的,只有在这种充满课改精神的“任务探究式”课堂上才频频呈现出来。所谓“学问”,无问不成学,展示环节虽短,却是“善乐课堂”的精华,是由知到智的精彩体现。通过分享和质疑,全班共同进步,这是友谊和上进心的表现。
传统课堂到此基本完成,老师布置下作业即可。但罗沙课堂却恰恰还有4分钟完成小检测的时间,一方面不得不佩服老师精准的时间把握,使得课堂节奏紧凑有序,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罗沙小学“零书面作业”,真正为学生“减负”课改特点。虽然这堂课中,老师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但从情景导入、学中指导、到共学后的总结提升,老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师如同灯塔,为“迷失方向”的学生指路。课改往往容易出现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忽略老师引导作用的问题,罗沙小学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另外,罗沙小学可说是将黑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传统课堂中,黑板往往是老师的主阵地,但在罗沙小学,每位同学都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既是“练习簿”,又是“展示板”,已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
沙滘小学:开放创新,欣赏激励
听完罗沙小学的课后,学品一行又驱车前往沙滘小学。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三年级《连加法》数学课堂。与罗沙小学的六人小组不同,沙滘小学以四人为一组,而且使用了导学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尝试使用导学案,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特别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帮助。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比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的很有套路、很有章法。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尝试在小学低年级使用,可见这个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教改勇气。
整个导学过程分为独学、互学、共学和延学四个环节。在独学环节,学生在预习新课之前需要复习旧知,这既是巩固,又是一个由旧引新的自然过渡。与罗沙小学类似,沙滘小学同样设计了两人结对子学习和小组共学的环节。但与罗沙小学不同的是,沙滘小学更强调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时才会有这样的话: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同学们在计算时不囿于一般的解题方法, 才可能会有新思路。数学课与语文课不同,因为强调数据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很容易用大人的思维习惯去预先规定解题思路,教学显得比较死板。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无疑给数学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而且,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共学环节的小组展示中,才有不同于以往的解题方法提出。对于“118+104+95=”这样的算式,人们通常不假思索直接相加,或者采用简便运算的方法,先加后两者再与前者相加,但学生却能提出以100为衡量标准,只加减个位与十位的方法。难怪在一旁听课的乐从镇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冯荣雄也感叹,这些学生真是聪明。最后一个延学检测的环节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展示出来,老师就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完整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在内容、流程设计上下工夫,还要有完整的评价机制。沙滘小学在这一点上做的较好。在课堂上,老师自始至终对学生都保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表扬你们”“做的很棒”的词经常挂在嘴边。不仅有老师的口头评价,沙滘小学的导学案后还有自评和组(长)评,这能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当堂课的学习情况,也学会评价他人。合理的评价机制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既然是小组合作,评价不仅发挥着提醒自身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的作用,也为整个小组的进步提供参考。但是此堂课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开放性不够,在学生质疑环节,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回答;老师的表扬要更具体,最好能说出值得赞赏的原因,话不必多,简单的一句话足矣。 另外,沙滘小学课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显性的组织文化突出。每个小组桌面上都立着一个小牌子,上面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组名、小组口号、小组公约,体现出“我要学”的显性文化。学品专家何池歆曾说,当我们谈到学校制度建设时,往往更多想到的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而缺少对学校群体组织关系的研究。沙滘小学致力于构建良好的课堂组织生态,从内到外。这样的小组公约与其说是规范,更像是一种合作盟约,一个积极向上的承诺。
桂凤初级中学:思考深入,踏实前进
前两站,学品团队走进乐从的小学“善乐课堂”,第三站则来到一所中学。桂凤中学是1988年由旅港乡贤韦应恒先生捐资兴建的一所公办学校,并以其母亲梁桂凤之名为学校冠名,从建校起就有着感恩文化的德育元素。
从乐从推动课改以来,桂凤中学在学习外地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352合作互助模式”,具体为“三学五步两反思”。走进桂凤中学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数学课堂,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课改培养名师、名师推动课改;课改发展学生、学生推动课改的乐从课改亮点。课堂应有生成性,好的课堂不仅培养学生,也能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在桂凤中学,我们看到了一位始终从容自若,教学游刃有余的名师。
具体到课堂,在结构上充分体现学生“四自理念”,即自主质疑、自主交流、自主展示、自主检测。而与小学阶段的“群学”环节不同,桂凤中学采用的是成员“交错式”的展示。一个小组有六人,每一轮实际展示的是4人,另两人则在组员到黑板上写展示内容时在座位上进行习题讨论,每节课约有2~3轮的展示机会。因为相比小学生,初中生理解能力提高,在课堂流程上可能走得更快。自由时间的增多,也可以让每一个人在课堂上就有查漏补缺的机会,针对性更强。况且展示区主要是课室前后两个黑板,空间有限,也不需要每次小组所有同学都去“爬黑板”。
许多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很容易犯只看到课改名校的表面改革的错误。课改要添置黑板,课改要调整座位,课改要让学生展示……但是究竟为何要添置黑板、调整座位、让学生展示?这符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我们能不能做适合本校的变式?在这一点上,桂凤中学的老师思考的更加深入,绝对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上的表演。
东平小学:慧心慧指,无痕育人
离开桂凤初级中学,学品团队来到本次乐从之行的最后一站:东平小学。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相继走进东平小学的广绣坊和陶艺坊。广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色彩丰富、纹理细致。广绣坊中,学生们的广绣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有植物、动物、京剧人物等等,虽然作品稚嫩,但充满童真。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来到陶艺坊,恰巧学生在上陶艺课,学生们开心地捏着陶土,时不时和旁边的同学交流。身穿纱裙的老师则细心地教学生使用工具为陶土塑形。课室内一边摆着手转拉胚机,一边摆着学生的陶艺作品。课室旁边,则是窑炉区,学生们的陶艺作品经过烧制变成真正的陶瓷,怪不得学生们都如此兴致勃勃。
对于小学艺术教育来说,最重要的让学生认识、认同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归属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东平小学在开发广绣、陶艺等校本课程中,提炼出了“慧指文化”,又将这一文化理念贯穿到校本课程中,既发掘学生的慧心,又培养学生的巧手,无痕育人,谓之如是。
东平小学创办仅五年,但已连连被评为先进学校,在此之前,我们也倍感好奇。而踏进东平小学后,我们却明白了。校园的墙上、柱子上、走廊中,错落有致地挂着学生的绘画或陶艺作品;楼梯间个别的瓷砖被去除,贴上了学生的平板陶艺作品。东平小学的校园,被装点的如此美丽,而装点校园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学生,这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校。教育是慢的、细的,学校的一砖一瓦、一堵墙壁,都是教育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承载,成为孩子们欢乐和自信的源泉。更重要的是,经过我们身旁、准备去上课的学生总是有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笑着挥挥手。也许当我们想了解一所学校的教育时,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看校舍的宏伟或是设备的高端,而是看学生的精神状态,看他们脸上的表情。
教育智慧诞生在一线,教育思想成长在一线,只有深入“课改一线”,我们才能看到教育中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次学品团队走进乐从城区“善乐课堂”,是对乐从城区学校课改亮点的深入调研考察。调研发现,各学校的课改特色非常明显,既符合镇域教育部门的统一课改规划,充分体现“双圆四主”善乐教育模式,又具有本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独特性。区域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已完全具备,具有很好的品牌推广价值。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策划部专家、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