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更加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质疑、探讨、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進一步内化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探究;学生;知识构建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探究式教学所取代。探究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小学数学中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知识训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搜集、处理知识信息,在活动中分析、解决各项问题,在探索中完成知识的构建。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感受情境中数学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关注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当中,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知识体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强化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逐步建构知识系统。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这时,教师可用大屏幕播放短片:一片草地上,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随着车子前行,小猴子上上下下的颠簸,学生都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颠簸?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轮子是方的,有棱角。教师继续播放短片:小猴子坐在了椭圆形轮子的车上,还是随着车子的前行上下颠簸。这次轮子没有棱角,为什么还是颠簸呢?学生顺着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讨,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也达到了进行新知探索的目的。
如此设计探究情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吸引学生迅速地进入知识学习状态,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开放课堂教学,挖掘探究潜能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开放式教学课堂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所发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探究能力,充分彰显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课上时间,教师拿出一个长为6cm,宽为4cm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略做思考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六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然后排了4行,共用了24个小正方形,所以面积为24平方厘米;有的同学因为小正方形准备不充足,不能将长方形铺满,所以将长方形从中间折叠,再铺满,计算出长方形的一半为12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开放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进行知识的探究,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引导学生合作,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先回顾之前所学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们猜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探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当学生拿到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时,并没有急于动手操作,而是思考解决办法,小组内商讨。有的小组发现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内折叠形成一个小长方形。底未变,但高却变成了原来的一半;有的小组将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出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不变,所以三角形面积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这样在全班学生的共同相互合作下,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
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引发了学生对问题重新进行思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9(12):35+37.
[2]张铎.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57-5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关键词:探究;学生;知识构建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探究式教学所取代。探究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小学数学中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知识训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搜集、处理知识信息,在活动中分析、解决各项问题,在探索中完成知识的构建。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感受情境中数学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关注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当中,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知识体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强化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逐步建构知识系统。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这时,教师可用大屏幕播放短片:一片草地上,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随着车子前行,小猴子上上下下的颠簸,学生都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颠簸?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轮子是方的,有棱角。教师继续播放短片:小猴子坐在了椭圆形轮子的车上,还是随着车子的前行上下颠簸。这次轮子没有棱角,为什么还是颠簸呢?学生顺着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讨,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也达到了进行新知探索的目的。
如此设计探究情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吸引学生迅速地进入知识学习状态,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开放课堂教学,挖掘探究潜能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开放式教学课堂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所发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探究能力,充分彰显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课上时间,教师拿出一个长为6cm,宽为4cm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略做思考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六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然后排了4行,共用了24个小正方形,所以面积为24平方厘米;有的同学因为小正方形准备不充足,不能将长方形铺满,所以将长方形从中间折叠,再铺满,计算出长方形的一半为12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开放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进行知识的探究,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引导学生合作,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先回顾之前所学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们猜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探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当学生拿到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时,并没有急于动手操作,而是思考解决办法,小组内商讨。有的小组发现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内折叠形成一个小长方形。底未变,但高却变成了原来的一半;有的小组将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出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不变,所以三角形面积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这样在全班学生的共同相互合作下,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
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引发了学生对问题重新进行思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9(12):35+37.
[2]张铎.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57-5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