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与李渔的饮食书写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中国饮食不仅以菜肴的形式展现,还存在于各朝各代关于饮食的著作中,如南北朝时期虞悰的《食珍录》、隋代谢讽的《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等。而在清代的饮食著作中,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与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两部著作皆以文字的方式再现了过去一段时间的饮食风貌,是研究清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材料。
  一、饮食文化观念
  对自然的追求与亲近是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中的主要内容。在“蔬食第一”中,李渔最为推崇的就是笋,他称笋为“至鲜至美之物”,认为其最宜长于山林,且烹调时“素宜白水,荤用肥猪”。饮食之道由采摘开始,经过烹调,结束于品尝。从始至终,李渔对笋的追求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笋的“鲜”。山林中的笋是最为新鲜、自然的。而城市中所产的笋缺少自然的趣味,无论播种还是生长都要依靠人。笋乃至美之物,“利于孤行”。“素宜白水”的烹饪方法追求的便是口味的鲜,最后使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陆之蕈,水之莼”,都与笋相似,拥有“清”“洁”“芳馥”“松脆”的特点。李渔称赞其皆“清虚妙物”,由此可以看出李渔“渐近自然”的饮食之道。
  李渔的饮食之道贴近自然,却又不为自然所累,并将自然独特化、私人化。例如,他对蒜、葱、韭三物虽也持反对的态度,但却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真正地对其有自身独特的看法。
  从《饮馔部》的前两篇来看,李渔所推崇的饮食方式是偏于素食的。而对于肉食,李渔也不反对,只是认为应少食肉。这样的饮食观念,第一是出于对“肉食者鄙”这一说法的认同,认为多食肉不利于健康。第二则出于对生命的怜悯,因为凡是肉食都不可避免与宰杀有关。在“肉食第三”记载中最为残忍的便数“食鹅之法”,“先熬沸油一盂,投以鹅足,鹅痛欲绝,则纵之池中,任其跳跃”,如此循环四次,才得一鹅掌。
  李渔反对奢靡饮食,认为“口腹”是“诈伪奸险”的根源。李渔借《饮馔部》表达了一种思想:口腹之欲是无穷无尽的,饮食之道也应节俭、克制。因此,《饮馔部》中的食材很少有极贵重,极难获得的,大多是寻常人家随手可得之物。
  相比较而言,《随园食单》全书共十四单,始于须知单,终于茶酒单。谈及袁枚的饮食追求,大概可以概括为精致、新鲜和本味三个部分。
  “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这便是他所追求的饮食的精致,浓而不腻,淡而不觉无味。这样的精致也体现在他对上菜顺序的严格要求上,“上菜之法,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新鲜,指的是食材的新鲜。在时节须知中,袁枚谈道:“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四时有序,饮食的新鲜讲究的是让饮食在对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口感,正如谚语有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
  《吕氏春秋》第一次提出了“本味”这个概念。而后饮食本味思想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在宋代得以发扬。清代的袁枚也同样认同这一观点。在“戒火锅”中,他认为火锅或将所有的食材一同倒入锅中煮沸的做法,使所有食材都失去了本味。因此,袁枚对火锅是厌恶的。
  除了有关食材和烹饪方面的记述,《随园食单》中还谈到袁枚对饮食环境和饮食风气等的看法。在“戒耳餐”一篇中,他认为“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耳餐会引起“物以稀为贵”的风气。那些深受耳餐之害的人往往追求贵重、稀少的食材,以及奢靡浪费的宴席。追根究底,他们只是为了攀比,而不是真心执着于对饮食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袁枚对耳餐的态度非常鲜明,那就是“戒”。
  《闲情偶记》对饮食理念的直接表达中蕴含了我国传统的饮食思想— “五味調和”。“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这与《礼记》所说“相女配夫”是一个道理。从《随园食单》中的“调剂须知”“搭配须知”等篇目都可以看出,袁枚十分重视饮食烹调中的调和思想。“五味调和”是其饮食烹调思想的核心。
  “五味调和”从周代延续至今,仍是人们最基本的饮食理念。古人常以饮食之道比喻各种复杂的道理,因此“五味调和”既是饮食之道,也是学问之道。
  “和”本来的意思是五种味道的中和,同时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的含义可进一步被解释为“和实生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万物达到了和谐,则可生长发育,但若相同,则无法发展。“和实生物”实际上蕴含着道家的阴阳思想。
  二、书写艺术
  (一)语言
  《饮馔部》所用白话较多,晓畅易懂。且作者巧妙运用托物言志之法,书中不仅讲一菜之好恶,也会联系人生经历,抒发感慨。《饮馔部》简洁平实,亲切自然,且更多地展现了“言近旨远”的特点。“言近旨远”意思是以小见大,以浅喻深,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悟透深远道理。
  相比于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袁枚的《随园食单》的语言艺术又有不同之处。该食单属于应用文范畴,用词却一改常态中的食单所带有的松散与枯燥乏味,它布局严谨,文笔生动,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其还善于描摹状物,能突出食材的特点。如,用“绿如碧玉”来形容茶,用“色若松花”来形容金坛斗酒,用色泽来展现食物之精巧是其语言特色。
  (二)结构
  《饮馔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蔬食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这三大类之下,又有细分。相较于谷食与肉食,描写蔬食的文字占了《饮馔部》的绝大部分,其中对每类蔬食几乎都有具体描绘。因为其“未经绳墨,不中体裁”,文章随意随性,别有格调,往往有惊人之语,但过分追求随意,导致文章整体结构较为松散。
  《随园食单》全书以“单”为大的分类,以伞状结构呈现。对于整本书来说,“须知单”和“戒单”扮演的是纲领的角色。两单分别从正反方面探究了烹饪与饮食的要求规律。
  三、李渔与袁枚在饮食追求上的异同
  纵观李渔《饮馔部》和袁枚的《随园食单》可以发现,关于饮食是俩人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描绘的。首先,从二者写书的出发点来看。袁枚不仅深爱饮食,更对饮食知之甚深。故《随园食单》可以说是以其过去几十年所食经验为基础编写的一部“美食经验贴”。
  《随园食单》本身就具有浓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袁枚的口味,几乎代表江浙人的口味。该书表明了其饮食诚恳细致的程度不亚于其治学程度,该书的特点是既精又广。由此也可以看出,袁枚是将对饮食的追求真正地当成了他自己的事业。
  而李渔则在开篇就首先鲜明地批判了人的口腹之欲,尤其提到人的一张嘴就是“无底洞”,人一生为“吃”奔波劳碌。这其实和早年李渔的经历有关。李渔早年间看尽了官场的奢靡风气,很是反感。因此,《饮馔部》开篇批判的就是人无止境的欲望,并反对奢靡饮食。
  袁枚与李渔都是清代文人,都曾经做过官或与官僚权贵紧密接触过。不论李渔的《闲情偶寄》还是袁枚的《随园食单》,都是中国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可以说他们开了“休闲文化”的先河。自晚明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快速,生活崇尚奢华铺张,当时的富商生活奢靡,园林建筑业愈加富丽堂皇,这一点,从清代人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雅文学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形成了雅文化与俗文化共存的局面,甚至以俗为美,渐趋平民化、通俗化,审美领域更为广阔。
  对于大部分的清代文人,尤其是有官职的文人,饮食的作用已不再是充饥饱腹,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与享受。李渔与袁枚虽然家庭背景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也不同,但同为文人,二人的饮食著作既是对比也是补充。李渔与袁枚都主张从俭约中寻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领略生活的乐趣。
  这两本饮食著作都存在以饮食抒发其文人精神的现象。《闲情偶寄·饮馔部》相较于《随园食单》,其定位更多的是以文人的视角来评价美食。而《随园食单》则更像一位美食家的实践笔记,其中虽然也有抒发文人精神的内容,但是相较于《闲情偶寄·饮馔部》更加自然。
其他文献
感悟一:真正的交流  人们总是在用有形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却不会用无形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人们总是通过交流互相交换彼此的意识信息,却不会用自己的心阅读彼此的心灵信息。  人们总是认为有效的交流必须通过各种语言方式,却总是迷失在言语之中,错失了真正的交流。  交流,交意者不流。意非实有,智是幻起,以意智为流,起起落落,变幻无常,犹如梦中捉影,你一言、我一语,终是手捉虚空,游戏一场。  真交流者,不
期刊
如果世界上存在第二个我的话  应该比现在的我更幸运吧  年少的喜欢  变成了唯一藏不住的秘密  如果世界上有第二个我的话  也许比现在的我更努力吧  为了和你靠近  跨过山与海的距离  到达你停留的彼岸  共赏光亮到达海平面的瞬间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另一个我  一定比现在的我更快乐吧  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爱笑的你  一只可爱的寵物  还有许多许多说不完的话题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另一个我  一定
期刊
我与天芝相见是在两年前的一个冬天。那天,学院通知,为我安排了一位结对帮扶的学生,我简单询问了这名学生的情况,然后拨通了她的电话,约她在学院一个温暖的小会议室见面。  她按照我约定的时间,提前五分钟赶到。这是一个有些腼腆的女生,她站在门口小声和我打招呼:“老师!”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个子不高,约一米五几的样子,身材匀称,肤色偏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透着许多天真。朴素的学生装,干净整洁,
期刊
收起被岁月扯断的缆绳与磨烂的犄角  一路奔袭的晶牛呀  又匆忙卧伏在这座城市的马路中央  31个春秋的风云涤荡  至今仍保持着气喘吁吁的铿锵与力量  晶牛的禀性高贵吉祥  拉紧岁月的犁铧负重前行  反刍艰涩的饥馑依然扛起劝农始耕的梦想  就像薪火相传而又勤勉的晶都儿女  时刻翻滚着新时代的丰收热浪  晶牛俯首揚蹄 砥砺奋进  有人说他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高风亮节 忠于职守 朴实敦厚  就像晶都儿
期刊
陆游作为南宋诗坛的大家,十分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非常高。但在诸多诗体中,陆游对七律这种体裁却情有独钟,现存《剑南诗稿》的九千余首诗作中,七律的数量多达三千余首,占现存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而陆游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陈訏在《剑南诗选题词》中评价说:“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舒位在《瓶水斋诗话》中也曾评价:“尝论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李
期刊
其实,我觉得在自己村子里读书是一件很不错的事,虽然总共才三四十个孩子,分布在两个教室里,一、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一个教室一位老师。上课时,一年级可以清楚地听三年级学生念课文;下课了,可以和同学们在学校边上的田地里追逐打滚。当然,读到五年级,就该去五里外的另一个村子。  但是,过了1984年的春节,就不是这样了,我转学了。我不明白,我爸妈当时怎么狠得下心来,让还没十岁的我和十二岁的姐
期刊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上千个生动且鲜活的人物形象,铺设了宏大的场景。在众多英雄人物中,诸葛亮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罗贯中呕心沥血地刻画诸葛亮,不仅能够凸显诸葛亮的地位,诸葛亮具备的忠诚、智慧的品质,并且充满神话色彩,还能够凸显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因此,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和文化意蕴具有必要性。  一、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一)历史上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为汉末三国时期的
期刊
一、张谷若译本介绍  张谷若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哈代小说的翻译,他翻译的第一本哈代的小说就是《德伯家的苔丝》,此书的第一版译本是在1936年3月出版的,张谷若也由此开始了他对哈代小说的翻译。哈代小说的特点在于,他在进行一般的叙述和描写时使用的是通用语,而在对小说中乡村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时则使用的是威塞克斯方言。因此,原著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而张谷若对哈代小说的翻译也是开创性地使用了方言对
期刊
希拉里·曼特尔是英国当代畅销小说家,至今已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1部自传、1部短篇小说集。尽管曼特尔的创作题材多样,但她始终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2009年创作的历史小说《狼厅》及其续写《提堂》使她相继获得布克奖,这奠定了她在文学领域坚不可摧的地位。“三部曲”以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重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一生为主线,透过他的视角,聚焦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历史风云与王室恩怨。  一、国内研究现状  《狼厅
期刊
水仙花是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她以朴实而真切的风格塑造了很多客观真实的美国华裔形象,尤其是华裔女性,其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就讲述了一个个鲜活又富有深意的华人移民的故事,再现了美国社会和美国历史,同时,字里行间里也表达了水仙花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深受读者和学者们的喜爱。以往的研究对这部作品的历史性、文化性与民族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于该作品中美国文化边缘地带的移民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的归属感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