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力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亦是新课改的重要命题。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必须充分认识到创造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同时发现创造力与自由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联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表现出来,以期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自由创造力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24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小学学段,不仅担负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对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品质品格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冲破窠臼,以自由创造力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科教育与学生成长的跨越式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意义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自由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它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轴向,不再推崇“教师独大”的课堂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而充分的思考的人,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视角从点状变成了伞状,覆盖的层面更加广泛,符合人文类学科的学习规律。其次,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发展初期,心智也尚在发育,充分尊重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将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让教师有机会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能力,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偏重于字词句篇的讲解,将传授知识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侧重表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是对人文性是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抑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如果是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摆在首要位置的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兼顾字词句篇教学的同时,将学生的想象力与现实生活发生连接,激活学生探求疑问的好奇心,再将学习的成果学以致用,完成了一个科学系统的学习过程,从而强化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路径,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冰心的《繁星》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星星的幻想表达出来,反而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诗歌的主旨。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经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教师不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只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总是和新课改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大语文观”的形成上存在阻滞。试问,教师如果没有形成宏大的语文教育观念,怎么可能培育学生源源不竭的创造力呢?因此,对自由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实质上是在督促教师依据现有的教材,实现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延伸,既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又能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一致。如在备课的时候,自觉地将备学生列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提供给更多的预设,在教材中设置更多的“知识出发点”等,这都是以自由创造力为主要过程,无形中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情境
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并非是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中的“专利”,几乎所有围绕新课改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在提倡情境教学为学生带来的真实感受。但是,这里所指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更为自主和自由,学生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接收者”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决定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成为一种基于学习主体需要的创设。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通过声光电的立体效果营造钱塘江大潮 “壮观天下雄”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有的学生用四字成语形容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学生用诗句总结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是处于一种主动调用的状态下,教师不需要加以约束,无论学生是用“排山倒海”、“波涛澎湃”来形容,還是用“大江茫茫去不还”来表达,都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品析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自然就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如果教师在《观潮》课后组织一场“诗词大会”,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收集描写大江大河的诗词,互相对答,或是自创诗歌,则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将学习的情境延伸下去,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为自由创造力的实现奠定基础。
2.课堂内容为基,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课标提倡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后,语文教学的过程有了很多发挥自由创造力的机会,学生不必再局限于有限的内容中,锻炼有限的能力。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的枯燥感,让探索成为学习课文内容的主要方式,推动学生思维的跟进。语文教材改革后,传统文化的比例大大增加,以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为主题的语文单元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出现。这些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过这些故事,如果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将生动的课文枯燥化,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可以把整单元的课文“打包”,一起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学这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并适当地收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找到这些故事的相同之处,然后从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的特点入手学习课文,对课文的立意、遣词造句、主题思想、人物的塑造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笔记。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独立地进行大量的工作,如课内外的阅读,学习提纲的罗列、相关资料的查询,学习笔记的完成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调动自主能力,“循规蹈矩”的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表现创造力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可以将一些同学好的做法介绍给其他同学,但是绝不能做出统一规范的硬性要求,反而要让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优点,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这种不依靠外力而成的自觉学习,是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自由有自律,让创造有依据,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学习模式。 3.全面评价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与中学不同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注重教师的评价,以教师的标准认知自己与发展自己。因此,以鼓励、赞赏的态度去观察和评价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与教师产生互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又以作业延续师生的互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任何一个环节对学生自由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课后作业这种集中展示评价的机会。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的重点”与“学的难点”,教学实效性低。但是习作又是最能考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内容,因此在讲解中,可以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语文单元进行讲解,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让他们理解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学生植入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口语交际的输出作用与语文园地的输入作用,让两者形成一个语文学习的双向路径,在课堂上予以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积累与表达。在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布置习作内容。除去习作的一般标准,教师还可以从完成的态度、完整度、书写工整度、自创度等多个方面对习作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是一个细化的过程,只要学生抓住某一个(某几个)点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评价。为此,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完善与完成自己的作业,无疑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温故而知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鼓励和赞赏为基础的评价,輔以一些指导和修正,能够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对习作学习,甚至是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报以热情和兴趣,而这正是开启学生自由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大门的钥匙。更为难得的一点是,教师和学生会通过作业的互动形成比较好的关系,彼此之间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大程度的各抒己见,实现了语文从“自由王国”向“创新王国”的进发。
小学阶段是学生自由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窠臼,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将自由和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够让学生以自由创造力为基点,获得全方位的培养。因此,自由创造力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纵深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常志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31期。
[2] 刘长勉《创造力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7期。
[3] 戚桢《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4] 黄晓红《从课外阅读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探究》2018年第2期。
[5] 付建林《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教育革新》2018年第1期。
[6] 保长腾《抓好“五个一”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教育革新》2018年第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自由创造力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24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小学学段,不仅担负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对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品质品格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冲破窠臼,以自由创造力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科教育与学生成长的跨越式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意义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自由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它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轴向,不再推崇“教师独大”的课堂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而充分的思考的人,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视角从点状变成了伞状,覆盖的层面更加广泛,符合人文类学科的学习规律。其次,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发展初期,心智也尚在发育,充分尊重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将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让教师有机会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能力,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偏重于字词句篇的讲解,将传授知识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侧重表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是对人文性是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抑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如果是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摆在首要位置的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兼顾字词句篇教学的同时,将学生的想象力与现实生活发生连接,激活学生探求疑问的好奇心,再将学习的成果学以致用,完成了一个科学系统的学习过程,从而强化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路径,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冰心的《繁星》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星星的幻想表达出来,反而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诗歌的主旨。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经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教师不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只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总是和新课改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大语文观”的形成上存在阻滞。试问,教师如果没有形成宏大的语文教育观念,怎么可能培育学生源源不竭的创造力呢?因此,对自由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实质上是在督促教师依据现有的教材,实现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延伸,既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又能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一致。如在备课的时候,自觉地将备学生列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提供给更多的预设,在教材中设置更多的“知识出发点”等,这都是以自由创造力为主要过程,无形中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情境
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并非是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中的“专利”,几乎所有围绕新课改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在提倡情境教学为学生带来的真实感受。但是,这里所指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更为自主和自由,学生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接收者”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决定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成为一种基于学习主体需要的创设。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通过声光电的立体效果营造钱塘江大潮 “壮观天下雄”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有的学生用四字成语形容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学生用诗句总结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是处于一种主动调用的状态下,教师不需要加以约束,无论学生是用“排山倒海”、“波涛澎湃”来形容,還是用“大江茫茫去不还”来表达,都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品析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自然就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如果教师在《观潮》课后组织一场“诗词大会”,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收集描写大江大河的诗词,互相对答,或是自创诗歌,则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将学习的情境延伸下去,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为自由创造力的实现奠定基础。
2.课堂内容为基,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课标提倡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后,语文教学的过程有了很多发挥自由创造力的机会,学生不必再局限于有限的内容中,锻炼有限的能力。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的枯燥感,让探索成为学习课文内容的主要方式,推动学生思维的跟进。语文教材改革后,传统文化的比例大大增加,以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为主题的语文单元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出现。这些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过这些故事,如果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将生动的课文枯燥化,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可以把整单元的课文“打包”,一起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学这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并适当地收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找到这些故事的相同之处,然后从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的特点入手学习课文,对课文的立意、遣词造句、主题思想、人物的塑造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笔记。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独立地进行大量的工作,如课内外的阅读,学习提纲的罗列、相关资料的查询,学习笔记的完成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调动自主能力,“循规蹈矩”的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表现创造力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可以将一些同学好的做法介绍给其他同学,但是绝不能做出统一规范的硬性要求,反而要让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优点,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这种不依靠外力而成的自觉学习,是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自由有自律,让创造有依据,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学习模式。 3.全面评价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与中学不同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注重教师的评价,以教师的标准认知自己与发展自己。因此,以鼓励、赞赏的态度去观察和评价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与教师产生互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又以作业延续师生的互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任何一个环节对学生自由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课后作业这种集中展示评价的机会。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的重点”与“学的难点”,教学实效性低。但是习作又是最能考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内容,因此在讲解中,可以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语文单元进行讲解,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让他们理解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学生植入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口语交际的输出作用与语文园地的输入作用,让两者形成一个语文学习的双向路径,在课堂上予以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积累与表达。在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布置习作内容。除去习作的一般标准,教师还可以从完成的态度、完整度、书写工整度、自创度等多个方面对习作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是一个细化的过程,只要学生抓住某一个(某几个)点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评价。为此,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完善与完成自己的作业,无疑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温故而知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鼓励和赞赏为基础的评价,輔以一些指导和修正,能够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对习作学习,甚至是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报以热情和兴趣,而这正是开启学生自由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大门的钥匙。更为难得的一点是,教师和学生会通过作业的互动形成比较好的关系,彼此之间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大程度的各抒己见,实现了语文从“自由王国”向“创新王国”的进发。
小学阶段是学生自由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窠臼,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将自由和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够让学生以自由创造力为基点,获得全方位的培养。因此,自由创造力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纵深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常志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31期。
[2] 刘长勉《创造力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7期。
[3] 戚桢《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4] 黄晓红《从课外阅读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探究》2018年第2期。
[5] 付建林《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教育革新》2018年第1期。
[6] 保长腾《抓好“五个一”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教育革新》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