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经营方向的三岔口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比较大的、有战略眼光的经销商,最终都要走上自有品牌这条路,中国市场仍然存在非常多的产业机会,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和把握了。
  提到战略,许多经销商认为那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让厂家去琢磨比较好,自己低头干活就行了,事实上,战略不是空洞的,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要解决公司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
  
  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矛盾
  
  专业化和多样化,并没有一条分明可辨的界线。所谓专业化,是指专门做一个门类或品类,甚至只做一个品牌。总之,专注经营一个业务,这个业务边界相对较窄,就叫专业化。比如,手机业有一个国包商(总经销商)爱施德,只做手机,而且只做三星,这是典型的专业化,三星好,他也好;三星倒霉,他也遭殃。
  多样化则相反,多个品种、多个门类、多个品牌,都叫多样化。潍坊有个经销商叫中百,经销的品类非常多,空调、小家电、日化,每个品类里又有多个品牌。这是典型的多样化。
  但更多的经销商规模没有爱施德和潍坊中百那么大,经营模式也介于它们二者之间。品牌不多,但也不少,品类不多,但也不止一个,这样的经销商下一步是该多样化还是专业化?
  答案一定要有,不要以为你闭上眼睛问题就消失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做一个利弊比较。
  要做专业化,必定要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如果投有像三星,宝洁这样的靠山,你就不要做专业化,因为你背靠着大树都不稳当,有了靠山,而且这个靠山对忠诚度很高的专营商的支持比较大。经销商的发展就比较稳当,至少到年末了不必担心颗粒无收。
  当然,许多强势品牌也要求旗下经销商必须专营,你做了宝洁,就不能再做联合利华、立白什么的了。
  品牌专一的经销商基本是厂家的附庸,跟着指挥棒转就是了,专注于某一品类的经销商,因为有深厚的行业积淀,运作起来难度也较低。
  而专业化的弱点,正好是选择多样化的理由,专业化经销商受上游影响很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在走霉运时,厂家一般会拿经销商垫背,爱施德如果不光散手机,还做HP打印机,风险就降低不少,还优化了投入产出比。这就是多样化的好处。
  而且,多样化的综合成本要低一些,你手上只有一个品牌,与有四个品牌相比,抛开品牌影响力不论,面对终端时后者要有优势,进店成本还可以四个品牌分担。
  选择多样化,你的管理能力将面临挑战和考验,你要面对多个厂家,多个品类,更多的品牌,更多的单品,你能否同时应对这么多上游品牌?多个品类造成的渠道和终端交错,你想好怎么解决没有?这么多品牌和单品,你怎么管理,怎么衡量他们各自的产出?这些问题不思考清楚,多样化就非常危险。
  多样化的优势是资源整合优势,劣势则是管理,要想突破管理劣势,需要有科学的组织形态,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把专业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多样化的经销商适合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假如你是一个省级经销商,有两个产品线,一个是小家电,一个是大家电,做山东市场,当你在淄博面对同一个零售商,如果大小家电两个经理的谈判,签约、回款、给资源是完全分开的,则非常不利于资源整合。
  于是,你在淄博设一个办事处主任,负责整合,管财务、人力和物流,还有负责两个产品线的协调事宜。面对同一个零售商时,就由区域办事处主任出面,统一谈定各项条款,其他产品降价,打广告、促销活动等。就由经营人员来负责,结构虽然复杂一点,但非常有效。
  多样化的经销商还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所有的品种都要容纳在这个系统里,多个品种的物流配送也要整合到一起。
  在环境允许、你又能够获得多样化资源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选择多样化的经营战略。
  
  利润究竟和可持续成长
  
  没有利润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就算你能勉力维持公司运转又有什么用呢?公司是没有增长希望的。
  那我们的毛利为什么越来越低?利润都跑到哪里去了?
  经销商可以找到无数个理由,无非竞争太激烈,上下游挤压太重等。竞争激烈程度是大环境,我们无力扭转。而上下游挤压经销商就值得思考了,为何如此?
  根本原因是,在整个分销链中,流通、批发、分销环节的整合程度,要远远小于上下游。上游下游可以选择的经销商多了,许多行业甚至会绕过经销商直接交易,经销商的渠道附加价值降低,不挤压你挤压谁?
  因此,经销商必须改变自己的定位,丰富经营内容,提高附加价值,才可能在分销链上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利润。说白了,你到底有多少利用价值?
  经销商不能仅仅是“银行”和“货车”,还要培训自己的市场推广功能,对上下游的信息服务能力,融入上下游的经营管理中。你体现对他们独特的价值,才能获得主动权和可观利润。
  
  上游品牌集中度提高和品牌选择的矛盾
  
  选品牌如同鱼池捞鱼。前几年,鱼比较多,一下网总会有两三条;现在这个池里面总共才只有两三条大鱼,小鱼都被大鱼吃光了;剩下的两三条大鱼,还被别人捞走了。而且即使你捞了一个大鱼回家,这个鱼还不好伺候,很难养,非常折腾。
  大品牌渠道多,利润低。仅仅利润低还可接受,而大品牌的乱价却让经销商头疼无比,比如诺基亚,在北京市场上就有五,六个出货渠道,各个渠道政策都不一样。比如直接低价供货给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再贴补部分以更低价格流向市场,而很多黄牛党就利用中国移动的政策空子低成本套取手机,最后再流到各个销售终端,把价格冲得一塌糊涂。其他消费品经销商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大品牌任务重、风险大。以手机为例,保价期非常苛刻,两周之内卖不掉就自己賠。如果不接任务就得不到政策,甚至代理权也被拿走了,接的话风险又人。
  接小品牌就不用多说了,虽然利润空间大,但销量太小,朝不保夕。
  经销商要保持毛利空间,应该怎样选品牌?
  在细分市场中寻找好品牌。我是酒类经销商,茅台、五粮液是代理不到了,能不能在酒类细分市场中找到好品牌?这要求经销商要研究上游市场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另一个就是尝试自有品牌,有些经销商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进入上游做什么呢?做小产品、边缘产品,做那些大厂家看不上,也没有强势品牌的东西。大厂家看上了的,就不是我们的机会了。这样,可以凭借我们的渠道优势,将自有品牌产品迅速铺到终端去。
  比如,家庭主妇的围裙,拖把,或是挂在墙上的小钩,几乎完全靠渠道制胜,消费者不需要品牌。至于产品,你自己生产或委托加工,都可以,怎么经济方便怎么来。
  我认为中国比较大的、有战略眼光的经销商,最终都要走上自有品牌这条路。中国市场仍然存在非常多的产业机会,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和把握了。
  我给大家推荐一篇《销售与市场》渠道版第8期的封面专题《经销商存亡进退34定律》。作者刘春雄老师提了34个关系到经销商生死存亡和未来持续经营的问题。大家仔细阅读后,必有很大收获。
  
  编辑:陈思廷
其他文献
陈春花教授在《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中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中国的研究学者,在根据有限的资料总结世界优秀企业经营的成功之处时,往往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品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而中国企业还没有一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品牌。这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非常悲观,以至于对刚刚建立的渠道优势产生怀疑,进而在‘品牌知名度’与‘渠道成熟度’的选择上犹疑难决。”  “在中国
期刊
市场细分就是将具有相似需求、相似行为及相似特征的客户(医生和患者),分割成既有区别但又相关的区域(如文中表格所示),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    医生渠道、疾病类型(如急性、慢性、温和、一般或严重,首次得病与疾病复发等)、地理特征,这些通常是市场细分的切入点。但市场细分应该以顾客为导向,围绕消费者或消费场所进行才更准确,因此在矩阵分割法中,以“适应症、患者”和“医生种类,治疗渠道”为
期刊
10多年前,我们首次提出“五千五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营销理念,很快就风行全国。现在,本土企业的业务员有谁还记得这样的理念?  我们曾经羡慕跨国公司的业务员住五星级酒店,“西装领带公文包”,本土企业也窃喜正是跨国公司的这些“营销贵族”给了我们机会,跨国公司或许需要给消费者距离感,才能“让距高产生美”,本土企业却只有与消费者打成一片,“说消费者
期刊
磁石点和磁石商品分布得均衡有效,卖场单位平方米的效率就能达到最大化。这正是卖场布局对顾客心理诱导的最大魅力所在。    所谓“磁石”,就是指吸引顾客的意思。  任何零售店都有磁石商品和磁石点。磁石商品是指对于顾客具有特殊魅力、能强烈吸引顾客注意的商品。磁石点是指能引发顾客兴趣,并使其采购行为充满兴奋和活力的销售区域。  磁石商品和磁石点的分布模式,会根据业态特点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对
期刊
分片包干,提成制,业务员经销商化,这种现象可能是本土企业特有的现象。确实,不少本土企业就是靠这种“放弃管理的管理”,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快速发展起来的。很多本土企业的理念是:只要给够激励,业务员还需要管理吗?  本土企业对激励的偏爱胜过跨国公司,原因有五个:  一是基于“白猫黑猫论”,不管业务员是如何做的,只要卖出去就行。  二是因为企业不会管理过程,不会分工协作,只会管理结果。上司给部下打电话,通常
期刊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但对人才的理解却是中外有别。  本土企业渴求的人才通常是“能力独立于企业的人才”,即没有公司任何支持也能做得很好的人才,也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罗文中校那样“自动自发”式人才,或者称为“跑单帮”的人才。  跨国公司的人才通常是“能力依赖于团队和企业平台的人才”,即在本企业干得很好,离开企业就逊色了,这就是团队式人才。  本土企业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从跨国公司高薪招聘
期刊
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他们强大到本土企业难以竞争和模仿的程度,反而成就了部分本土企业。因为本土企业无力直接交锋时,就只有避其锋芒,错位竞争;无力模仿时,就只有创新、适应。  当本土企业在传统渠道市场韬光养晦,发展壮大后,必须与跨国公司当面交锋时,就必须重新思考与跨国公司的博弈问题。    第一,跨国公司怕什么?    其实,研究跨国公司不怕什么,比研究跨国公司怕什么更重要,凡是与跨国公司同质化的营
期刊
妙用渠道冲突,能促进厂商关系,实现双赢;处理不当,则会使渠道反目,降低渠道效率,甚至彻底毁掉渠道。    刘经理是A仪器厂在华北地区的总经销商,几年下来,刘经理把该地市场运作得有声有色,每年均能超额完成任务,稳居A厂家经销商之首,  慢慢地,刘经理开始以功臣自居,不但费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开始坐享功劳,不思进取了,A厂家调查发现,刘经理在华北地区工业领域的市场宣传,开发、服务确实做得不错,但对新市
期刊
十几年前的营销经验或许已不再适用,但当我们品读老销售们十年前那些让人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经历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否已经遗失了那些坚忍不拔、绝不言败的精神?    钱卫进京    1995年10月,23岁的钱卫生平第一次站在北京街头。原北京市场的经理无法肩负发展的重任,罗纺公司急调钱卫接管市场。秋天的北京已经凉意浓浓了,而从南方急赶过来的钱卫仍然穿着单衣单裤。生于南方长于水乡的钱卫还未意识到,迎
期刊
从业多年,与不少企业的营销总监成了朋友。我发现这些人有两个特点:第一,收入高,年收入多在25万~40万元之间;第二,“在岗寿命”短,也就是l~2年。今天可能是张家的总监,明天却“下课”在家,后天又空降到李家当高管。  追踪这些人不容易,但研究这些人特别有收获。比如,我发现一种现象:下课后的时期不同,营销总监的话题不同。  刚下课时,营销总监谈的无一例外是“人事与政治”。他会给你描绘现代版的《岳飞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