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西安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

来源 :当代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推进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西安市如何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成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进行了认真思考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化大都市;探讨
  2012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临潼旅游休闲度假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秦汉新城博物馆群、世园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大遗址保护,依托曲江新区、秦汉新城等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全国文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等重大举措。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是推进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那么如何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建成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大西安和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更大贡献,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中宣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安市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把握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决策,文化产业被确定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确定为西安市率先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全面提速快车道。
  (二)制定出台政策规划,确定发展思路,为西安市“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市发〔2006〕9号)、《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市发〔2007〕2号)等重要文件,明确了西安市“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主要措施,为西安市“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加大政府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2006年市上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文产办和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7年至2012年上半年,先后投入13307万元扶持了第四届西部文博会、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民居、西安广电世纪园等9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挥了重点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2010年1月13日,《中国文化报》刊发了题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西安用法”》的专门报道,予以宣传推广。
  (四)以改革为动力,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2003年6月以来,市上按照中央和省上改革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员安置、统筹社保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证。2004年至2010年9月,先后完成了市区(县)两级25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市电台、市电视台制播分离、西安日报社发行体制改革和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标志着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
  (五)民营文化企业迅猛发展,亮点纷呈,已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十一五”期间,西安文化企业中约90%为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特别是在打造“影视陕军”品牌的征程中,西安影视企业亮点纷呈、星光灿烂:电影《图雅的婚事》荣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隐形的翅膀》荣获国家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续写了中国西部电影的辉煌。电视连续剧《特殊使命》、《大秦帝国》分别荣获第27届“飞天奖”和第25届金鹰奖。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唐西市、长风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七大板块各具特色,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曲江新区文化产业核心区板块、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板块、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板块、浐灞生态区板块彰显特色,快速发展。2006年5月,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8月,曲江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08年5月,曲江新区又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2008年10月,国家级的第四届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且西部文博会永久落户西安。2011年6月,高新区和西安印包基地分别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命名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称号。2012年5月,西安荣获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城墙景区、临潼景区、秦岭北麓等板块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加快建设步伐,使西安文化产业进入了大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
  (七)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健全完善了西安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成立了全市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安市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解决了统计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并建立了长效机制,将其列入每年市财政预算。连续五年编辑出版了《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产业蓝皮书)、《西安文化产业统计概览》,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宣部改革办、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西安文化产业统计概览》给予高度评价,在全国文化产业业内产生良好的反响。   (八)文化产业持续提速,“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完成,西安市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
  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1.0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1月,省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西安市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
  二、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安和全国一样,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准确的战略定位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和政策保障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安排,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把“文化强”作为建设西部强省强市和共建“大西安”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上到下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为西安市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西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我们面临两种挑战: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挖掘创新潜力、培育新兴产业,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特点,对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具有独特优势。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中前景看好,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对文化热切期望和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西安市人均GDP已超过6800美元,居民消费水平正在向小康型、享受型迈进,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是目前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突出,不能有效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据统计测算,去年西安市的文化消费总量为250.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
  (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完成了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区县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市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西安市三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西安秦腔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总队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可以说,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和物质基础。
  三、关于未来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未来5—10年,文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增强软功能、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西安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文化大市建设成文化强市,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事关西安未来发展的五件大事为重点,以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大西安为目标的要求来谋篇布局,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努力实现西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来讲,就是要下大气力、扎扎实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一个发展大目标
  即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西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7亿元,占GDP比重6.5%,较上年增长31.4%,占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平均达到25%以上。按照年均可比价增长23.7%以上的增速来测算,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GDP比重8.8%;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占GDP比重9%,使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二)充分发挥两大动力的导向助推作用
  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为动力,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两大动力的导向助推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未来5——10年,西安市要扎实做好转企改制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工作,使转制企业成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西安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鼓励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国有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迅速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一方面要加快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高新区、曲江新区为依托,加快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要一手抓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一手抓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抢占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三)积极构建产业发展三大体系
  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完整健全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提升改造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二是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合理流动。要继续努力构建贯通城乡、快捷高效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加快发展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规范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三是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要在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结合西安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在财政投入、投资核准、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对外贸易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使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衔接、可延伸,形成完整体系。要加强文化立法,为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四)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四大融合
  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到四个深度融合。一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兑现文化价值。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价值取向,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二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坚持文化科技创新,依托高新区和曲江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优势,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模式,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策划一批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打造高新区和曲江新区两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10个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培育100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努力把西安建设成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城市。三是文化与创意深度融合。文化是根是内容,创意是载体是翅膀。文化与创意融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四是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在加强西安市与国家开发银行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与国家级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充分运用金融杠杆,联盟大机构,融通大资本,形成资金乘数效应,吸引更多资金投资西安。下一步西安市应尽快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西安文化产业发展银企合作”活动,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牵线搭桥,为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还要为资质优良的文化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在曲江文化旅游集团率先完成资本市场上市的带动下,力促曲江会展集团和西安电广传媒等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市上要进一步做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五大战略
  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安市应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一是文化品牌战略。要继续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环境。重点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策划与创作生产,着力抓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青少年题材的文艺作品生产创作。继续抓好“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文艺精品图书出版工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体现中华特色、具有西安风格的文化精品。打造唱响西安国际音乐节、仿唐乐舞系列、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等一批西安知名文化品牌。
  二是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支撑和示范带动效应强、成长空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工程项目。要认真抓好西安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落实,完善立项审批,规范项目运作,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抵御风险能力。继续推进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印刷包装基地、陕西碑林动漫基地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市上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出台《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市级园区、基地申报认定工作,扎实推动园区、基地建设、管理。对现有园区、基地进行改造提升,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做好申报工作,力争将高新区唐延路文化创意产业带、浐灞世园集团、中国唐苑、纺织城艺术创意街区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曲江新区要强力推进二期扩区建设,构建九大园区,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临潼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西安市要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调控引导机制,认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调控引导的关系,使西安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发展达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成为引领西部、示范全国样板。
  四是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利用广播电视、文艺、体育、旅游、文物资源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集约型的文化外交、外宣活动。以周秦汉唐文物资源为重点,配合国家和省市重大外交、文化活动,创新展览主题。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着力推动一批具有西安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影视作品、图书音像制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版权贸易和对外文化演出、艺术品贸易的增长幅度。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展览和演艺等文化实体。培育开发国际文化市场企业,推动文化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推动西安文化走出去。
  五是人才兴文战略。文化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西安要占领西部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地,人才是关键。目前,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相关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类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严重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发改委、教育、科技、人社、文产办等相关部门制定《全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人才培养发展的目标、原则、职责、途径,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人才培养、管理、使用体系,为西安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简介】
  马鸿斌,西安市文改办副主任。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代下广泛实用的新兴技术,物联网技术将通信网络客户作为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实物添加电子标签,可以借助数据处理技术,将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终端延伸扩展到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物联网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本文立足物联网本身,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现状着眼,探讨了物联网发展对通信网络的影响
期刊
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经济运行预测与预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指标和经营者信心调查指数调查的数据特性,构建了GMDH预测模型。从系统模型在山东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平台上进行的预测预警研究结果来看,基本达到相关政府部门要求,能够针对中小企業运行现状提供及时的预测预警。  关键词:中小企业;运行监测;自组织数据挖掘;预测预警
期刊
摘要:创新宴会台面设计是当前国际餐饮业发展大趋势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深层次要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与行业要求接轨,要求参赛者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中心装饰物、餐具、餐巾折花等台面造型的设计和菜单设计来烘托宴会气氛。本文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作品“IDO”婚宴台面设计进行实例分析,探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如何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并对宴会设计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进
期刊
摘要:地铁,在现代城市中是主要的公共交通之一,同时地铁的存在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以及城市的风貌。文章主要对地铁公共艺术墙材料语言艺术的特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地铁公共艺术墙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墙材料;语言艺术  一、引言  随着交通形式的发展,地铁开始以它快捷、大容量以及相对于地面交通而言干扰少、事故少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大城市相继发展起来。我国作为世界范围内
期刊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重要人才培养形式,其对于工业、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也在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尤其是在民族雕塑方面,更是通过这种形式来对民族雕塑进行传承和发展。本文以藏族面具艺术为例,简单介绍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其对我国民族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讨论在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合现代学徒制的民族雕塑传承方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民
期刊
摘要: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数据资源的合理运用,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大数据时代对我国旅游服务的促进作用入手,分析了岭南国家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把握数据资源优势带来的机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推动岭南景区的智慧化升级。  关键词:大数据;旅游服务;智慧化  随着以博客、社交网络、基于位置的服务IBS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发布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
期刊
【摘 要】城镇化方向自确定以来,争议不断,笔者在此前关于城镇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而这篇文章核心讨论的内容则是究竟如何实现城镇化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化过程中的政府定位,大城市病,城镇化的度、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展开,而上述几个方面既是今后进一步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也是需要统一认识的问题,更是少数对城镇化方向提出质疑的理由,基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考虑,本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激励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企  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资源;市场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期刊
【摘 要】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已到达顶端,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策脉络  城镇化建设关系到党执政的根本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现阶段集结了经济结构调整、内需拉动、分配政策改进,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等等众多问题在内,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一个核心的问题、统筹发展全局
期刊
【摘 要】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已成为激发潜在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讨了宝鸡、天水两市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全面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消费信贷能否成为提振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增长点。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居民消费;经济发展  近年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激发潜在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宝鸡、天水两市共处内陆,地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