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准文言文抡一抡三板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文言文阅读教学,局外人自然坦然,而行内人可就瞠目结舌了。都说文言文不好教,多讲了,不行,会落下个“面面俱到”或“满堂灌”之嫌;少教了,也不行,会扣上个“丢三落四”或“耍花招”之冕。如何是好?我也曾踌躇,但是不管怎样,既然入了这一行,天塌下来会有高个子顶着,说几句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也就不怕别人笑话了。如果要说,文言文教学有什么玩意儿的话,不妨抛出三板斧,接着也罢,不接也就算了,其它枪法免谈。
  顺手捎来《鄭伯克段于鄢》一文,十八般武艺该玩哪一出呢?还是抡一抡三板斧吧。
  第一板斧名曰辨字,劈向“非常字词”。
  文言文字词是无须多教的,虚词也好,实词也罢,有适当的材料给学生感知、揣摩即可。而一些“非常字词”,容易误读和误解,要练就分辨能力,教者就要费心了。
  
  一、易误字音认读
  
  繄yì 语yù 斃bì 恶wù 寤wù 虢guó 祭zhài 寘zhì 遺wèi 嘗cháng 羹gēng 出奔bèn 车乘shèng 大叔tài 共gōng
  不用解答,提供字例让学生自行注音、识记。不过得提醒学生,有些字字音很特别,随着使用环境及意义的变化,其读音与原来读音就有区别。要领警示:音随境迁须切记,莫把特音作常音。
  
  二、古今异义识别
  
  1多行不义必自斃:“斃”,仆倒,倒下去。今义,死,毙命。
  2臣請事之:“事”,侍奉。今义,做事,事情。
  3厚將得衆:“厚”,本指山陵大,此指所占领的土地广大。今义,表面与底面之间距离大。
  4食捨肉:“捨”是“舍”的古体,后简化为“舍”,放着。今义,舍去。
  5未君之羹:“羹”,带汁的肉食。今义,菜汤。
  6至于廪延:“至”,到达;“于”,介词,引出对象宾语“廪延”。今义是连词,表话题转向。
  7公將伐諸鄢:“諸”是“之于”的合音,“之”,代指共叔段,“于”,介词,在。今义,各,有尊敬之意。
  有些字随着历史发展,出现了古今异义现象。教习古今异义字词,可连带句子提供字例,让学生感知,识记,再将学过的句例补充进来;也可让学生先在文本中自己查找字例句例,再加以感知,识记,最后将学过的句例补充进来。两法都可达到巩固与拓展的目的。要领警示:义分古今差别大,莫把今义作古义。
  
  三、一词多义辨析
  
  1君何患焉:“患”,担忧。
  2貮於己:“貮”,貮心,即臣属于貮主。
  国不堪貮:“貮”,貮心,即臣属于貮主。
  收貮以为己邑:“貮”,貮属之地,双方共有之地。
  3虢叔死焉:“焉”,代词兼语气词,于是,在那里。
  君何患焉:“焉”,语气代词,呢。
  焉辟害:“焉”,疑问代词,怎么。
  4繄我独無:“無”,没有。
  無無庸:“無”,不。
  無無相见也:“無”不。
  5爲之請制:“請”,动词,请求。
  請京:“請”,动词,请求。
  亟請於武公:“請”,动词,请求。
  臣請事之:“請”,请让,请允许。
  則請除之:“請”,请让,请允许。
  5欲与大叔:“与”,动词,给。
  必与妻子谋:“与”,介词,和。
  有些字形音相同,而意义有别,这是一词多义现象,随处可见。教习环节以练习形式出现。要领警示:一词多义随处见,释义推敲语境现。
  
  四、通假字义认知
  
  1荘公寤生:“寤”通“牾”,本义是牛角相顶,引申义是逆,倒着生,即难产。
  2焉辟害:“辟”通“避”,避免,躲开。
  3大叔:“大”通“太”
  4參國之一:“參”通“三”。
  5不义不暱:“暱”通“昵”,亲昵。
  6姜氏何厭之有?“厭”通“餍”,满足。
  7闕地及泉:“闕”通“掘”,挖掘。
  8未嘗君之羹:“嘗”通“尝”,品尝,吃。
  9無生民心:“無”通“毋”,不要。
  10無使滋蔓:“無”通“毋”,不要。
  在文言文里,文字的通用和假借现象通称为“通假”,阅读时需要细辨确解,否则因真假不辨而理解谬误,翻译不通。教习形式可以通过自读检索、提取句例、辨解熟记等自主性环节进行。要领警示:文字通假平常事,莫把借字当本字。
  
  五、词类活用记忆
  
  1驚姜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2無生民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3公賜之食。动词用如名词,食物。
  4有獻於公。动词用如名词,进献的东西。
  5隧而相见。名词用如动词,挖隧道。
  6故名曰寤生。名词用如动词,取名。
  古文常有词类活用现象,见惯不怪,少见多怪。见一个,捡一个,熟一个,务求熟能生巧。让学生检索的环节最好不要简省。若有条件,最好再作些比较练习,以便与其他现象比较鉴别和记忆。如“君子生非异也”。此例的“生”则是通假字,通“性”,天性,本性。词类活用现象教习要领警示:词类活用生别义,莫把活字当死字。
  另外,还有一些缩略或固定格式的词,要加以注意。如:“佗邑唯命”,“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固定形式。“唯”是语气词,“是”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第二板斧名曰考句,劈向“典型句子”。
  文言文句法倒不是很多,却也复杂。笼统地说有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典型的是判断句、疑问句、双宾句、连动句,而变式句典型的有省略句(承前省和蒙后省),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训练和考查最频繁的莫过于省略句和倒装句这种特殊而疑难的句子。考究句法的功力尤其重要。如此这般,又一斧子削下去,这“皮肉”有多厚见多厚,显示功力。且看两个场面:
  
  一、典型文言句式解读
  
  1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点拨:省宾“妻”,状后置“娶於申”。
  2及荘公卽位,爲之請制。
  点拨:省主“武姜氏”。
  3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点拨:省主语中心语两个“都”和谓语两个“不过”。
  4姜氏何厭之有!
  5君將若之何?
  6君何患焉?
  点拨:例4、5、6都是宾语前置。而例4感叹兼反问语气。例5、6表疑问语气,“若…何”是固定格式,即“若何…”,指“对它怎么办”。例6还是状后置,“焉”于此,本应在动词“患”之前。
  7蔓,難圖也。
  8不如早爲之所。
  9公賜之食。
  点拨:例7“蔓”前省主“段的势力”,“難”前也省主“公”,是典型判断句,也是复句。例8、9都是动带双宾,“为”间宾“之”,带“段”,直宾“所”,地方;“賜”间宾“之”,带“颖考叔”,直宾“食”,吃的,食物。下文的“語之故”,“告之悔”也是动带双宾之法。
  10公入而賦,……姜出而賦,……
  点拨:典型连动句,也是典型互文见义修辞手法,双方都是出入“而賦”,“大隧”中外“樂融融”,“樂洩洩”。
  方法:归此十例,要领即是:找齐成分,理顺句意,译之求全,不偏不倚。
  
  二、特殊文言句法翻译
  
  1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译文:(根据)先朝王室的制度,大的国都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国都不得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国都不得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2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译文:武公和姜氏进出隧道都咏叹说:“大隧内内外外都喜气洋洋啊!”
  点拨:
  例1难点有3个,省主语中心语两个“都”,省谓语两个“不过”,分数表示法。例2难点是互文译法。这里着重点拨分数表示法。
  分数表示法有常式法和特殊法。
  常式法有两种形式:
  ①“几分之几”,与现代汉语格式相同。
  ②单举分子的数字加“分”。
  特殊法也有繁略两种形式:
  繁式:项目齐全分母+分+名词或量词+之+分子
  如“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略式:项目简省,有四种情况:
  ①略分母后“分”字,分母+名词或量词+之+分子
  如本文“大都不过參國之一。”“參國之一”即“參分國之一”,翻译出来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②略分子前“之”字,分母+分+名词或量词+分子
  如“日行十一分度二”,即“日行十一分之二度”。
  ③简略两项,分母和分子之间只用“分”或“之”字。
  如“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即“二十分之一功。”
  ④简略三项,分母直接与分子结合,但是分母必须是“十”“百”“千”“万”等整数。
  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
  例2难点有三,一是连动句式,二是互文见义,三是采用叠字渲染气氛。突破这三个难点,翻译才灵动活鲜。否则,采用直译法肯定是另一番意思,另一种意境。
  第三板斧名曰明章,劈向“生花妙笔”。
  先秦散文,喜用叠音美化韵律,喜用铺排张显文采,喜用对比突出褒贬,喜用譬喻形象说理。这些手段,大体上叫做章法,姑且曰之“生花妙笔”。阅读与鉴赏文章,明了其章法是必须的环节和功夫。
  关于叠音,本文所用不多,却很经典,韵律很美。“其樂也融融”,“其樂也洩洩”等句式略表一斑。关于铺排,本文不太刻意,略有体现而已。“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缮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初现端倪。
  关于对比,本文所用,观点鲜明,道理深刻。“欲与大叔,臣請事之;若弗与,则請除之。”不同的观点,“与”“弗与”,产生不同的行动和结果,“事之”“除之”。尤其令人寻味的是故事发展过程也是对比。“公”一步一步地忍让,突出了“仁义”、“厚将得众”,而“共”一步一步地进逼,表现了“不义不暱”、“厚將崩”。褒贬自然明了,岂不淋漓。
  当然,从整个故事来看,我们明白,“公”实在是狡猾奸诈至极,从问计—弃计—“伐”—“樂”。这是另一面。
  关于譬喻,本文所用,形象之至,精妙至极。看“姜氏何之有!……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庞弟乎?”“蔓草”与“寵弟”相提并论,所喻贴切不过的了。
  
  邓福喜,教师,现居广西钦州。
其他文献
中专语文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触:老师激情昂扬,学生往往不为所动,甚至可能“不知所云”,课堂上看不见渴求知识的双眼,看不见跃跃欲试的双手,看不见彼此激烈的争辩,看不见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案”在课堂上精彩的展现。我们无形中将彼此陷于可悲的境地,这就是传统教案教学的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的,
苏月峰,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法律双本科学历,教育管理研究生,市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首届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四川省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级知名校长,全国创新型校长,原国家级重点中学绵竹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现为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    国庆前夕,受国家级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委托,笔者冒着绵绵细雨,迎着凛冽寒风来到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找到了百忙
2008年是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前的最后一年,高考语文试卷既体现出了四年来浙江省卷的相同一面,保持了一脉相承的沿袭性,又具有今年的创新亮点。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试题的知识覆盖面与前四年基本近似,但试卷结构与07年相比略有微调,命制方面,坚持注重基础、能力为先的原则,延续了浙江卷自主命题的风格。  第一大题和第六大题属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范畴,共设置了9题30分,前面的6个纯客观题体现了基
写作语言的创新,就是要用自已特有的语言阐述自己独到的思想。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就可以做到“文如其人”,就可以做到语言创新。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得体、生动、有个性。    一、得体 得体就是要求遣词造句准确,要说对话、说好话。    表意准确,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要合乎分寸,不能说错话,说反话,要合乎语境。在一次话题为“父母恩重如山”的作文中,有同学这样写“
关于作文教学的目的,我查阅过许多资料,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目的一为倾诉,二为交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一种能力,就是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这么简单的目的,要达到却是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现行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以外,从事语
[教学目标]  1.提取并整理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2.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大声朗读课文;提2——3个思考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  1.点学生朗读第1段,找中心句。——(板
姜野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示范高中——株洲市四中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株洲市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主讲教师,株洲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株洲市继续教育学会副会长。自2000年到四中任校长,四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撰写的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湖南教育》等期刊发表。曾两次被评为市“优秀党员”,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被株洲
水果会腐烂,时光会流逝,容颜会变老,但唯一不会变的是一种发自心底、沁入血脉的爱——那便是亲情。  由于母亲经常出差,家里就常常只有我与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父亲是很疼我的。当我哭闹时,他会哄我;当我生病时,他会第一时间抱起我向医院奔去;当我被仙人掌刺到时,他会小心翼翼地以一种不会让我感到疼痛的方式拔去我身上的刺,再轻轻地给我擦药水,总是极细心地呵护着我。  可现在,父亲变了,他变得粗暴起来,有
一    语文教师把接受美学引入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接受美学是姚斯于1967年创立的,他在《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中主张美学研究应以读者——接受者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一“三角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地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地说法,就是‘下水’。”   其实,不仅是叶圣陶先生,很多教育专家、学者都大力提倡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像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