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浓缩在茶里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座三面环山的闽东小城,有着大城市一样的烦嚣,却少了几分繁华。人们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上慢悠悠地走着,仿佛每一秒时间都过得很慢。穿过几条马路,车子爬上一个缓坡,在一栋六层高的小楼前停了下来。“莫非这就是一家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所在地?”我不禁自忖。带着疑问,我上了5楼。这是一套极其普通且有点陈旧的商品房,却摆着纵横交错的办公格子间,不时地传来一阵阵密集的键盘敲击声。
  接待员带着我走进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套仿古家具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几个年纪相仿的人正围着喝茶,相洽甚欢。这时,有个人顿时起身,招呼我过来一起喝茶。“这里的办公条件会比较简陋些,还请你多多包涵。”他脸上带着一点歉意。他很清瘦,衣装也很简朴,仅仅是深蓝西裤配素白衬衫。头发有些稀疏,眉毛却很浓密。炯炯有神的双眼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也许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他或仙洋洋。但是如果提起康师傅、娃哈哈、达利园等这些品牌,相信大多数人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就在打着上述品牌Logo的茶饮品中。每一滴都有仙洋洋的“细胞”,并随着它们的行销网络遍布全国。正是他,仙洋洋的缔造者,通过点叶成“金”的高新技术,把数量庞大的粗老茶变成“黄金”——浓缩茶液和茶粉,占领了国内茶业科技的最前沿。他就是周绍迁。
  
  从泡茶到“吃”茶
  
  有专家认为,划分个人的职业生涯,若以年龄为依据,每10年作为一个阶段比较合适,20~30岁是第一阶段,是人生事业的起点,30~40岁是第二阶段,以此类推。这个观点放在周绍迁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时光倒流17年,70后的他风华正茂。刚刚走出校门,身上涌动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闯劲。他自幼生长在茶乡。且祖上是制茶世家,血液里自然带着爱茶事茶的基因。凭借着骨子里对茶的深爱和家乡优质的茶叶,1993年,他在北京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开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家茶店“憩园”,并在那里拉开了他人生事业的第一幕,这一幕上一开演就是9年。在他的用心经营下,“憩园”为他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且随着越来越多客户对他的认可,“憩园”开始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2002年时,“憩园”在北京已经扩展到了70多家,位居同行业的老大。“当时,每年茶供应量高达1万多吨,北京有70%~80%的大卖场和商店里的茶都是由我提供的,年收入有一两千万。”提起当年的成就,他仍然感到自豪。
  就当人们把钦佩和艳羡的目光投向他、期待着他下一步扩张计划的时候,他的一个大胆决定几乎令所有认识他的人感到疑惑不已——把赚的钱投向提取茶浓缩液!在众人眼里,这意味着他“放着康庄大道不走,偏要走羊肠小道”。但是,这决非是他一时头脑发热所作的决定。几年前。他和一位茶农闲聊时,发现茶叶加工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一棵茶树通常只采芽头或两叶一芯的芽叶用来制茶,其余的粗老叶就任其自生自灭。再加上在精制的过程中,会有40%左右的茶会被机器磨碎。留着不能用,倒掉又可惜。”听了这番话后,周绍迁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把茶叶边角料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做成浓缩液,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市场调查和求教,2002年初,他把研制茶浓缩液的项目委托给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并在享有“天然空调城”美誉的周宁县建立了仙洋洋,迈出了从改泡茶为“吃”茶的第一步。
  
  “寒彻骨”后的“扑鼻香”
  
  事须经过始知难。好想法在闪现在脑中或是印在纸上的时候。固然会让人慷慨激昂,但若是付诸实施,困难致是无情地迎面袭来,更何况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项目实施刚刚进行没多久,一个难以摆脱的困难就马上找到了周绍迁:“那会儿国内设有茶学专业的院校中,专业课程只有茶树栽培、茶叶初制和贸易,很少或没有提及茶叶深加工。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和成功经验的借鉴,注定了这条路的举步维艰。”不过,这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具有41年从业经验的食品饮料技术专家张卫泽说:“提取绿茶浓缩液有三大技术难点,一是浓缩后茶香茶味变淡;二是易发生色变;三是易出现浑浊沉淀。”就这样,这些技术难题就一直困扰了周绍迁整整6年,屡试屡败的试验使他一筹莫展,而经营茶庄所积累的资金也一度陷入风险状态,企业内外的质疑与不解接踵而至。“6年来,技术不成熟,也没消费市场,让我走了很多弯路,无论资金,还是时间和精力,我都投入了很多。”回首从前,他坦言当年的做法太超前,但他却始终无怨无悔,试验的失败与各方的压力并没有击垮他,他反而变得更加坚忍。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激流勇进的他,终于见到了“雨后彩虹”:
  2007年下半年,仙洋洋突破了技术难关,对6年前的那个大胆决定作出了回应。
  2008年,仙洋洋生产的1万多吨茶浓缩液和3000吨茶粉。产值达到了上亿元。
  2009年,2吨仙洋洋生产的速溶茶粉经过严格检验,顺利出口台湾,实现了闽东茶叶深加工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如今仙洋洋已今非昔比,它正作为一个强势的“中间体”。与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国内外几大饮料品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首创的膜分离和膜浓缩提取茶浓缩汁的技术。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原有的风味。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占闽东茶叶产量2/3的粗老茶出路问题,大大促进了茶农增收增效。8年时间里。仙洋洋分别在宁德、周宁、罗源建立了3个有机茶基地。在上海也成立了分公司,专门从事茶饮品的应用研究与市场开发。今年,仙洋洋在周宁又投资建设了一条年产量达15000吨的浓缩茶生产线,现已进入调试阶段。雄心勃勃的周绍迁说,他还将在宁德蕉城区建立起占地260亩的茶业产业园,把仙洋洋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
  
  科技与人才“双拳”出击
  
  对于仙洋洋来说,科技与人才的重要性就像空气之于生命一样。从茶园基地到加工厂再到浓缩液、茶粉的成品,无一不浓缩着科技与人才的元素。“浓缩茶比不得传统茶,是直接接触人体的,这就要从方方面面保证它的安全卫生质量。就拿源头来说吧。在周宁七步茶园,完全按照有机茶的标准来生产。”周绍迁所介绍的病虫防治方式很低碳、很环保。他说,茶园里防虫除虫不用电。更不会用化学物质,而是用太阳能。在漫山遍野安装了太阳能诱杀器,白天吸收太阳能蓄电,晚上工作诱杀害虫。而提取鲜茶浓缩汁的技术则更能体现高科技含量,迄今为止,该技术已为仙洋洋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且日益臻于成熟。
  周绍迁在打“科技拳”的同时,还打科技与人才的“组合拳”。和仙洋洋员工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会发觉仙洋洋的科研力量俨然是一家科研机构。汇聚了食品科技和企业管理的高精尖人才,他们其中不乏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以及来自中粮、康师傅等知名企业的高管,在现有的150多名员工中,具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达50多名。他们均毕业于国内食品专业和茶学专业的高等学府,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研与管理团队。这与当前茶业专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究竟是什么神奇之力吸引这些行业精英加盟仙洋洋呢?“周董很有亲和力,唯才是用,让每个员工都能人尽其才。生活上对员工也非常体贴和照顾,常常和员工打成一片。我们都很乐意和他一起打拼!”老员工林统楚说。他入职于仙洋洋创办之初,可以说是与企业共同成长,在近10年的时间里。深刻地感受到了周绍迁的爱才惜才之心。据办公室主任黄家炽介绍,公司除了提供给员工比较丰厚的薪酬,每年还会从销售收入中拿出200万元来奖励对科研有贡献的员工,让整个团队更富有战斗力。
  为了保障仙洋洋的可持续发展,仙洋洋还长期与天津科大、浙大、厦大、福建农林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发酵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聘请相关学者、教授作为公司的顾问。2006年,公司斥资1000多万元成立了仙洋洋食品科技研究所,并保证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资金作为科研基金。2009年5月,仙洋洋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产学研基地,而周绍迁则被聘为该校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校外科研院长。
  
  后记
  
  从边角料到浓缩液和茶粉,是技术的变革;从泡茶到“吃”茶,既是饮用方式的变革,也是经营领域的转型。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饱含艰辛,都折射出了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家的毅力与魄力。周绍迁把高科技浓缩在了茶里,也把自己终身事茶的理想与人生浓缩在了茶里。面对现有的成就,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本来就是个农民”,就像他的产品一样“浓缩”。采访刚结束,他就风风火火地忙着收拾行李,他还要带一批客户去周宁基地参观。
其他文献
挺过了“风雪交加”的2008年,在2009年再次汲取能量,转眼已是2010年,2008年我们接受奥运会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洗礼,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艰难地珩进,2009我们携手积聚能量,一起成长,2010年迎来了闽茶的绽放季。  不管是奥运五环茶,还是世博会十大名茶,中国茶都以傲人的姿态向世人展现着自己不同寻常的魅力。2010年11月,第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这个秋季如期而至。这一年一度的茶界盛会是福建茶
期刊
把茶青揉捻成虾干形状的佛手茶。约六年前吉隆坡有一传统茶行泡过给我喝,不说你不知。说了你也不信。简直像解药。当他用热水浇注盖碗内茶叶,茶香就宛如符咒般显灵在空气中,香薰陆羽,蛊惑茶民。称其“香羽茶”。  拿着杯茶,吸一口不够,再一口,再一口吸尽,饱满地让茶液;中击整个口腔,所有的无名肿毒一切的头晕烦郁,即时药到病除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付茶民这副臭皮囊,拥有同样效果万试万灵的仙丹还有六十年的六堡、茶
期刊
2010年8月,第一届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赛拉开帷幕。在这项历时2个月的活动里,本刊记者与主办方福州市农业局一起走访报名参赛的茉莉花茶茶企的基地和工厂,关注他们的参赛动态,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大赛的赛事情况。本期探营的是闽蜜香茶庄和闽瑞茶厂,主要介绍福州茉莉花茶的起花和烘焙工艺,后续将揭晓技艺大赛的最终结果,敬请关注。    8月份,茉莉花茶技艺传承大赛开赛初月,记者跟随福州市农业局走访
期刊
很多人看到“茶医”这个词,都以为是以茶为药给人祛病的医者,毕竟古人有云:“茶为万病之药”。从这个层面来说,其实是“茶疗”。这里所谓的“茶医”,指的是给做坏的茶“看病治病”,令其“起死回生”,从而提升茶的价值,卖个好价钱。这位“茶医”,名叫林震东。  “道地”茶农  深冬的福州,天空飘起了细雨,给原本湿冷的天气又添几分寒意。  “你们想喝什么茶?”暖黄的灯下,—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微笑着轻声问道。  
期刊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唐·王维《酬严少君徐舍人见过不遇》    读王维(字摩诘)的诗,从字句中可以呼吸飘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气息。可以欣赏清新淡雅的泼墨山水画,可以领略空寂无我的禅境,当然还有浓淡相宜的茶香。这是种衣食无忧的闲适与澹泊。而陶令的诗,虽也不乏田园山林野趣,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醉意,更多的是种贫穷困顿的洒脱
期刊
茶道亦为雅道,所谓“清饮一壶香,神游天地间。”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繁忙紧张,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难免也会无暇享受茶香带来的惬意。  在超市的货架上,有很多种类繁多的速饮红茶包似乎是专门为忙碌的上班族们构思设计的,又称为“懒人茶包”。最近笔者从市面上看到一款制作精美、特别有白领品位的“速饮茶包”,很让人一见倾心,于是为自己选一罐心仪的玫瑰红茶,准备在繁忙过后的午休时间美美喝上一杯,享受一回小资
期刊
三坊七巷,她以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古朴而富有传统风貌,引来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成为游客的必到之处;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她是海外游子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最佳是阴天吧,可以防止
期刊
如今,在网上买件饰品,买套衣服,乃至买台数码相机或是成套家具,都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可如果打开QQ、邮箱甚至手机,推销茶叶的广告扑面而来,你会掏钱购买吗?  近期很多茶友反映在上网聊天时,接二连三地被所谓的茶农搭讪,面对这些茶农给出的超低价诱惑,茶友们也不由得心生疑问。到底这网上买茶可不可靠?上网买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日,我们就这一话题,与参与嘉宾一同讨论。  卦卦:有不少茶友反映,最近只要
期刊
在武夷山,60年以上的老茶树很是珍贵,能长到碗口粗、两人高,茶树必定经历了许多艰辛与磨难,在每一岁的风雨之后依然茁壮。因此,对茶人而言,能喝到六七十年的老丛水仙,就非常让人欣喜了。  在碧水丹山之间,也会珍藏着上百年的老树。这个夏天,岩茶的香气越来越浓,来自云龛雾涧的好茶将在焙火后次第面世。这一夜,我们便遇到了一款百年老丛水仙。每一片来自山林间的茶叶都值得珍惜,它们有灵性,带着山间的风露,清晨雾霭
期刊
“金毛猴、醉红岩、茗红、天山红、一炮红……”各式各样的闽式红茶令人眼花缭乱。八闽大地孕育了三大工走红茶和正山小种四个品种的红茶争奇牛艳,不仅红火了红茶市场,也让不少爱茶的友人醉心收集,面时如此火爆的市场,不少“新生代”茶树品种也加入到红茶家族,在制茶师傅的巧手下,演绎出了别具风味的红茶滋味。  好茶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同一种工艺制成的红茶,由于茶青品种的不同、制茶师傅的制作习惯都使得茶品的滋味、口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