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夷山,60年以上的老茶树很是珍贵,能长到碗口粗、两人高,茶树必定经历了许多艰辛与磨难,在每一岁的风雨之后依然茁壮。因此,对茶人而言,能喝到六七十年的老丛水仙,就非常让人欣喜了。
在碧水丹山之间,也会珍藏着上百年的老树。这个夏天,岩茶的香气越来越浓,来自云龛雾涧的好茶将在焙火后次第面世。这一夜,我们便遇到了一款百年老丛水仙。每一片来自山林间的茶叶都值得珍惜,它们有灵性,带着山间的风露,清晨雾霭,落日余晖的气息。
茶叶不到7克,我们轻捧茶荷,欣赏干茶的身姿,若挽住清风。茶叶安静地躺在绿色汝窑茶荷里,淡淡的木质清香使人安静。
百年老丛的身世,听起来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无意知晓它具体的山场,具备这样年份的老树,更应该让它自然、从容地生长、不去惊扰,也不筑墙为篱。
水仙的叶张本来就比较大,但这一款老树的茶叶,却比普通水仙的叶张更大出1/3。即使揉捻比较到位,也能明显地看出茶叶的与众不同之处:条索紧结有力、每一根都似经过了精心加工。
茶叶并没有过多焙火——或许不容易吃火,因此使它看起来与轻焙火的凤凰单丛很相像——在后面的品饮中,更觉得这一款茶的神韵与之前鉴品的乌岽山600年宋种单丛非常相像。茶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果不细心,可能没有办法见识到茶的清雅。
夜深灯疏人已散,品饮者3人,在等待着一曲新诗。
好的茶无需洗茶,第一水冲泡约60秒。
金黄色的茶汤从壶嘴倾泻而出,潺潺有声,未尝茶味,口已生津。茶汤清澈透亮,茶香萦绕于茶汤之上,仍旧是清清的梗木之香;茶汤入口,先使之慢慢停驻于口腔内。茶气已经浸润着口腔的每一个细胞。感觉人已漫步云端。
迅速冲泡,第二水茶香更醇、茶水的稠度感略好,此时,根本不想开口说话,木香轻轻飘浮,茶气冲击舌颊,有着百转千回的细腻。
第三水之后,若有云雾上升,重回空旷山林,老丛的茶汤看似清淡,却又绵厚有力。我们似与一位癯瘦老者的眼神交会,它清澈明亮,带着深深眷爱。既有如此细腻的口感,又能给口腔带来厚重的冲击,在岩茶中。也只有百年老丛才具备的吧。
第四水、第五水,茶汤似乎更加有内蕴,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喝一道好茶会不想说话。一是你无暇于去描绘或者旁骛;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茶本身就具备这样的气度。
茶汤已经越来越清甘,一闭眼,茶的冲击力又更重起来。浑厚、从容。茶汤已经不是通常描绘老丛水仙的苔藓味,更像淡淡的木香,或者是禅房的气息。汤色看起来并不浓,也没有焙过火的味道,手制这款老丛的茶师也是一位懂茶的人。
在这样的周末晚上,没有太多事务困扰,只一心感受深山云水间的佳品。也只有安静地体会,才能见识老丛独特的茶性。
第七水,在壶上更浇淋些热水。好的岩茶,在七八道之后,最能品味它本质的东西。汤水蜜香更重,或者可以形容成一种花粉香。茶气不减,此时,只觉得精神特别好,夜色也更加清明。
在第八水的时候,约3分钟才出汤,汤色更浓。察看叶底,透着青色,带着柔而亮的微光,叶张仍未完全舒展。此时口腔更觉生津,舌尖轻轻一抵上颚,就生津不断,层层有若涌泉,又似喷发而出。惊奇于茶性之特。
第九水,茶汤略淡,但蜜甜味更足。它是一种清甜,一定是独特的山场才能具备这样的滋味。十水,圆满的结局。用时5分钟,茶汤更稠,入口则丝丝入扣,层层荡开。清朝梁章炬所述岩茶最高境界的“活”,在这道茶汤里,以一种更细腻、更微妙的形式表达。我看到苍茫暮色里的生机蓬勃、浓浓眷念。
“好喝!”是对这一款茶最平实最深情的评价。
背景的音乐恰好是《心是莲花开》,“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100年的时光,一壶茶汤,无限感激。
此时若将茶完全倒掉,还是可惜,因此决定煮茶。水烧开约半分钟,茶叶基本舒展,叶脉更加清晰,仿若一位老者的面容,温和、从容;又如显露的树根,安静、有力。此时茶汤偏淡、略浊,只是质朴之味更显。虽不似普洱一般有着更坚韧的叶与梗,但武夷山老丛所特有的另一番风骨,清和骨鲠,在十多道的冲饮之中展露无遗。
这般饮茶,更觉茶味重重。
或许会很快再品饮这款老丛水仙,也许它又会在某个时间突然消失,我只是用心体会并记录与它相遇的这次旅途。以示珍惜物事、人间的独特机缘。
淡淡的茶汤,厚厚的茶味,又有什么样的人,又能喝出什么样的滋味呢?眼神交错、牵手或擦肩,都终究要撒手;那一路,可以珍藏的是什么?
茶似一位饱历风雨的老者,茶汤有沉寂之美、有智慧露珠。
在碧水丹山之间,也会珍藏着上百年的老树。这个夏天,岩茶的香气越来越浓,来自云龛雾涧的好茶将在焙火后次第面世。这一夜,我们便遇到了一款百年老丛水仙。每一片来自山林间的茶叶都值得珍惜,它们有灵性,带着山间的风露,清晨雾霭,落日余晖的气息。
茶叶不到7克,我们轻捧茶荷,欣赏干茶的身姿,若挽住清风。茶叶安静地躺在绿色汝窑茶荷里,淡淡的木质清香使人安静。
百年老丛的身世,听起来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无意知晓它具体的山场,具备这样年份的老树,更应该让它自然、从容地生长、不去惊扰,也不筑墙为篱。
水仙的叶张本来就比较大,但这一款老树的茶叶,却比普通水仙的叶张更大出1/3。即使揉捻比较到位,也能明显地看出茶叶的与众不同之处:条索紧结有力、每一根都似经过了精心加工。
茶叶并没有过多焙火——或许不容易吃火,因此使它看起来与轻焙火的凤凰单丛很相像——在后面的品饮中,更觉得这一款茶的神韵与之前鉴品的乌岽山600年宋种单丛非常相像。茶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果不细心,可能没有办法见识到茶的清雅。
夜深灯疏人已散,品饮者3人,在等待着一曲新诗。
好的茶无需洗茶,第一水冲泡约60秒。
金黄色的茶汤从壶嘴倾泻而出,潺潺有声,未尝茶味,口已生津。茶汤清澈透亮,茶香萦绕于茶汤之上,仍旧是清清的梗木之香;茶汤入口,先使之慢慢停驻于口腔内。茶气已经浸润着口腔的每一个细胞。感觉人已漫步云端。
迅速冲泡,第二水茶香更醇、茶水的稠度感略好,此时,根本不想开口说话,木香轻轻飘浮,茶气冲击舌颊,有着百转千回的细腻。
第三水之后,若有云雾上升,重回空旷山林,老丛的茶汤看似清淡,却又绵厚有力。我们似与一位癯瘦老者的眼神交会,它清澈明亮,带着深深眷爱。既有如此细腻的口感,又能给口腔带来厚重的冲击,在岩茶中。也只有百年老丛才具备的吧。
第四水、第五水,茶汤似乎更加有内蕴,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喝一道好茶会不想说话。一是你无暇于去描绘或者旁骛;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茶本身就具备这样的气度。
茶汤已经越来越清甘,一闭眼,茶的冲击力又更重起来。浑厚、从容。茶汤已经不是通常描绘老丛水仙的苔藓味,更像淡淡的木香,或者是禅房的气息。汤色看起来并不浓,也没有焙过火的味道,手制这款老丛的茶师也是一位懂茶的人。
在这样的周末晚上,没有太多事务困扰,只一心感受深山云水间的佳品。也只有安静地体会,才能见识老丛独特的茶性。
第七水,在壶上更浇淋些热水。好的岩茶,在七八道之后,最能品味它本质的东西。汤水蜜香更重,或者可以形容成一种花粉香。茶气不减,此时,只觉得精神特别好,夜色也更加清明。
在第八水的时候,约3分钟才出汤,汤色更浓。察看叶底,透着青色,带着柔而亮的微光,叶张仍未完全舒展。此时口腔更觉生津,舌尖轻轻一抵上颚,就生津不断,层层有若涌泉,又似喷发而出。惊奇于茶性之特。
第九水,茶汤略淡,但蜜甜味更足。它是一种清甜,一定是独特的山场才能具备这样的滋味。十水,圆满的结局。用时5分钟,茶汤更稠,入口则丝丝入扣,层层荡开。清朝梁章炬所述岩茶最高境界的“活”,在这道茶汤里,以一种更细腻、更微妙的形式表达。我看到苍茫暮色里的生机蓬勃、浓浓眷念。
“好喝!”是对这一款茶最平实最深情的评价。
背景的音乐恰好是《心是莲花开》,“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100年的时光,一壶茶汤,无限感激。
此时若将茶完全倒掉,还是可惜,因此决定煮茶。水烧开约半分钟,茶叶基本舒展,叶脉更加清晰,仿若一位老者的面容,温和、从容;又如显露的树根,安静、有力。此时茶汤偏淡、略浊,只是质朴之味更显。虽不似普洱一般有着更坚韧的叶与梗,但武夷山老丛所特有的另一番风骨,清和骨鲠,在十多道的冲饮之中展露无遗。
这般饮茶,更觉茶味重重。
或许会很快再品饮这款老丛水仙,也许它又会在某个时间突然消失,我只是用心体会并记录与它相遇的这次旅途。以示珍惜物事、人间的独特机缘。
淡淡的茶汤,厚厚的茶味,又有什么样的人,又能喝出什么样的滋味呢?眼神交错、牵手或擦肩,都终究要撒手;那一路,可以珍藏的是什么?
茶似一位饱历风雨的老者,茶汤有沉寂之美、有智慧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