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多上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变“阅读”为“悦读”。
(1)故事激趣法。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的故事作生动形象地讲述。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抓住杨氏子的婉转对答声情并茂地描述再現当时的情景,并进行情境练习“如果换做是李君平、黄君平、柳君平,你会怎样对答呢?”学生在对答中充分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我抛出一句“像这样的故事《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时,我都在范读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课外自觉地去阅读相关作品。
(2)榜样激励法。“走近大师”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读书的生活。由于贫困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里看书;她藏身在大人中间,想尽一切办法读书的经历。教学时看到同学们被林海音窃读的精神深深吸引,听得入神时,我用羡慕地语气说:“和林海音比比,你们的童年多好呀,不但学校有图书室可以借,而且家长也支持你们,想看什么书家长都给买。你们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有些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便趁热打铁教育:“正因为她这样喜欢读书,长大后才成了一名大作家。”这时有些学生便着急地问有哪些作品,想一读为快。
(3)“现身说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老师不仅要经常阅读,还要经常和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为学生做读书的榜样,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的进行阅读尝试。还可以让班里有强烈阅读兴趣和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现身说法,在班里讲讲自己的读书故事,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营造书香氛围。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
二、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考的阅读,知识就不能内化。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就对在阅读中如何思考有具体的论述:“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主席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时在旁边写写批注,可以是读书时产生的心得体会或疑惑等;做好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摘录;还可以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写写读后感、续编故事或改写故事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使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正确择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面对浩瀚的书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小学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首先同学们可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图书,如一些名人故事、名人传记,像《英雄出少年》《科学家的故事》《汤姆叔叔的小屋》《长腿叔叔》等等。平时应多注意图书馆的书籍推荐和导读,学会从书中吸取精华,有所感悟,陶冶情操。其次,可结合各年级各科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些介绍辅助课内学习的图书资料,延伸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强化记忆和理解,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可根据同学们的个人阅读兴趣和爱好,选择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军事爱好者,可选择《军事天地》等读物,从中了解军事知识、知晓历史史实,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如科技爱好者,可选择《科学大奥秘》等书籍阅读,满足自我的阅读需求,培养自我动手能力,提高自我的科学素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地选择课外书广泛阅读,不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四、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年龄小,课外阅读往往缺乏恒心,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养成阅读习惯。要定期在班内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为故事添色彩”漫画创作比赛、“好书交流会”、 “我是小小朗读家”为主题的课外朗读会、“三分钟小故事”活动、“读书接力”、 “共读一本科技书”、“创意笔记我来写”、“我积累 我快乐”阅读交流会、爱国主义教育朗读比赛等活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用心阅读,真正体验“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滋味,享受到创作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读书热情不断高涨,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积累,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读最适合他们的书,以书为伴,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变“阅读”为“悦读”。
(1)故事激趣法。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的故事作生动形象地讲述。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抓住杨氏子的婉转对答声情并茂地描述再現当时的情景,并进行情境练习“如果换做是李君平、黄君平、柳君平,你会怎样对答呢?”学生在对答中充分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我抛出一句“像这样的故事《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时,我都在范读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课外自觉地去阅读相关作品。
(2)榜样激励法。“走近大师”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读书的生活。由于贫困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里看书;她藏身在大人中间,想尽一切办法读书的经历。教学时看到同学们被林海音窃读的精神深深吸引,听得入神时,我用羡慕地语气说:“和林海音比比,你们的童年多好呀,不但学校有图书室可以借,而且家长也支持你们,想看什么书家长都给买。你们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有些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便趁热打铁教育:“正因为她这样喜欢读书,长大后才成了一名大作家。”这时有些学生便着急地问有哪些作品,想一读为快。
(3)“现身说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老师不仅要经常阅读,还要经常和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为学生做读书的榜样,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的进行阅读尝试。还可以让班里有强烈阅读兴趣和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现身说法,在班里讲讲自己的读书故事,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营造书香氛围。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
二、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考的阅读,知识就不能内化。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就对在阅读中如何思考有具体的论述:“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主席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时在旁边写写批注,可以是读书时产生的心得体会或疑惑等;做好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摘录;还可以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写写读后感、续编故事或改写故事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使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正确择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面对浩瀚的书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小学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首先同学们可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图书,如一些名人故事、名人传记,像《英雄出少年》《科学家的故事》《汤姆叔叔的小屋》《长腿叔叔》等等。平时应多注意图书馆的书籍推荐和导读,学会从书中吸取精华,有所感悟,陶冶情操。其次,可结合各年级各科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些介绍辅助课内学习的图书资料,延伸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强化记忆和理解,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可根据同学们的个人阅读兴趣和爱好,选择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军事爱好者,可选择《军事天地》等读物,从中了解军事知识、知晓历史史实,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如科技爱好者,可选择《科学大奥秘》等书籍阅读,满足自我的阅读需求,培养自我动手能力,提高自我的科学素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地选择课外书广泛阅读,不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四、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年龄小,课外阅读往往缺乏恒心,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养成阅读习惯。要定期在班内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为故事添色彩”漫画创作比赛、“好书交流会”、 “我是小小朗读家”为主题的课外朗读会、“三分钟小故事”活动、“读书接力”、 “共读一本科技书”、“创意笔记我来写”、“我积累 我快乐”阅读交流会、爱国主义教育朗读比赛等活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用心阅读,真正体验“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滋味,享受到创作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读书热情不断高涨,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积累,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读最适合他们的书,以书为伴,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