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会尊重,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动力之一,我们坚持教育的初心,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平等;尊重;欣赏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要不忘初心,这是对教育的热爱,也是一种责任。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心理战,关键不是输赢之分,而是要力求双赢。
因此,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把握,尊重对方尤为重要。现在的中职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过重,需要及时的正视自己,还要面对一定的学业压力,在这期间,如果德育工作开展不到位,极易造成相应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选择站在“朋友”的角度和位置上,给予学生尊重,当好倾听者,适时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心理调节建议,安抚学生的浮躁情绪。
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实际上是肩负着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工作。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基本上已经接近成年人,如果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端着管理者的架子,不善于倾听,不尊重他们的正确想法,那么,学生是很难信服的。这时,我们可以多用用感情牌,从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
一、平等和谐,善于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用爱引导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在刚开始时,我们都有自己教育的初心,但随着现实的侵蚀,高分的要求,日复一日的繁琐,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了,纪伯伦曾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我们在教学这条路上有了些迷失,走着走着就陷入了功利这一沼泽中;因为忘记,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话就是圣旨,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把课堂搞成一言堂,不能容忍其他声音的存在。课前课后也一样,学生慢慢地习惯于紧锁心扉,看似听话了,实质却与我们教育的实质背道而驰,越行越远。我们教育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孔子给予我们的四个字——寓教于乐。我们做到了吗?想想自己孩提时对老师的憧憬,只要能对我甜甜的一笑,无论他说什么我都会照做。反观现在,我们有多久没对学生甜甜一笑了?所以教师上课不能仅限于课堂,否則,教育的效果只会随着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开花,要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石,把知识的传授、做人的准则、能力的培养结合成一体,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初入校的中职生,往往都会比较彷徨,自卑。为了更好的让他们步入学习的正轨,调整好心态,平时应多注意学生的一点一滴,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样才能感觉到被认可被尊重。只有当学生的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满足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爱学生,就应该发自肺腑,从内心深处和他们对话,这不是居高临下的爱,而是不由自主,无微不至的,像朋友一般,交流、倾听: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面无表情,不是冷漠机械性地点头,而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回应;当气温骤降时,适时地提醒学生添加衣服,预防感冒;当周末放假时,一定得强调交通安全,注意车辆……虽然看似啰嗦,但字字都是关怀,让我们的爱变成空气,随时随地包裹着他们,这样,学生不仅把我们当老师,更是当作亲人。
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很大反差,“有教无类”,我们要一直坚守教育的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但往往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会情不自禁地偏爱优生,为了教学目标实行填鸭战术,慢慢脱离教育的初心。世上本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之间的禀赋,品行也各有差异,要让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学会发现,用公正的心态对待,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既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让他们能扬长避短,找到自信。
常言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港湾,在这个时候教师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把教师的影响发挥到更大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可信。学深为师,德高为范,正人先正己。如果我们自己的是非曲直,善恶义利方面都有些模棱两可,怎么能够担当树人的重任。在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的老师,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更迭,忘记他们的相貌,课堂上传授的内容,但曾经心灵触动的那一瞬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师的品格,会获得学生终生的尊重。我们往往在学生上会看到教师的“影子”,他们就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面镜子,非常的真实。所以,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都应该接受自己学生的检验。
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这非但不会影响你教师的尊严,相反会收获到学生的尊重和合作,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彼此间多一份包容,少一点隔阂。时时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声,这样也能让孩子爱教师、信教师、学教师。只有情感互通,才能理达,他们急需的是一位真正的引路人。“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使一些学生因为仰慕其魅力而喜欢其教授的课程,从喜欢、发展到热爱到痴迷。
三、避免说教,真心以待
教育学生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指责,也不是单纯的命令和说教,而是心灵的交流和沟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包容他们的错误,保持微笑,这才是“长者之风”。教师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倾听,学生犯下错误或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倾听,甚至八成是倾听,两成是帮助。切忌胡乱表态,滥用同情心,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教师显得浮夸和敷衍。凡事要适宜,过度就不好了。用心体会,设身处地,仔细斟酌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现如今,受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人云亦云,偶像崇拜等,容易受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三观不正,脱离实际。我们应该先调查,走访,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学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没有标准的范本,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照顾个中差异才是重中之重,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我记得在众多学生中,有名叫翟路的同学出现的状况最多。她是位性格乖巧的女生,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方面的各项要求都比较上心,但由于声音的沙哑,总是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别提为他们中职生量身定做的口语练习了。第一轮课前三分钟练习的时候,她红着脸在讲台上发了一个音就不敢再往下说,同学们善意的微笑,此时在她眼中看来也是嘲讽,让她心里更加抵触我们的口语练习。我想,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给她一点时间过渡。为此,我单独找她谈了几次。告诉她,上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紧张心理。
当第二轮课前三分钟演讲开始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给予她期待的眼光,热烈的掌声。站在台上的她,看起来还是那么的胆怯,脸上的红晕挂到了脖子根儿,紧咬着嘴唇,刹那间,大家都屏住了呼吸,而我,心情瞬间低落,想着之前的个别辅导看来没起到任何的作用。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颤抖的音符,阳光扯开了乌云的一道口子。三分钟于她可能是痛苦的,对于关心她的我们又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其实每个学生都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欣赏。教师的一次不经意的点头,一次淡淡的微笑,一句看似随意的表扬,都会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和茁壮成长的力量。我们要始终秉着教育的初心,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贾平凹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要想品其味,必得费其神。对待一本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不同内容的书,书中自有他们独到之处,作为读者,如何去读,如何把握尺度,找出每一处闪光点,这才是关键。只有在内心深处,尊重他們,欣赏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总之,教师要把学生的被动,仰视,转换成彼此间心灵的碰撞,擦出爱的火花。只有相信和尊重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与之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就会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润物细无声,用心会带来无数的感动,从而诞生出更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方春耕著.教育教学论文写作[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平等;尊重;欣赏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要不忘初心,这是对教育的热爱,也是一种责任。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心理战,关键不是输赢之分,而是要力求双赢。
因此,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把握,尊重对方尤为重要。现在的中职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过重,需要及时的正视自己,还要面对一定的学业压力,在这期间,如果德育工作开展不到位,极易造成相应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选择站在“朋友”的角度和位置上,给予学生尊重,当好倾听者,适时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心理调节建议,安抚学生的浮躁情绪。
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实际上是肩负着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工作。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基本上已经接近成年人,如果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端着管理者的架子,不善于倾听,不尊重他们的正确想法,那么,学生是很难信服的。这时,我们可以多用用感情牌,从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
一、平等和谐,善于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用爱引导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在刚开始时,我们都有自己教育的初心,但随着现实的侵蚀,高分的要求,日复一日的繁琐,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了,纪伯伦曾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我们在教学这条路上有了些迷失,走着走着就陷入了功利这一沼泽中;因为忘记,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话就是圣旨,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把课堂搞成一言堂,不能容忍其他声音的存在。课前课后也一样,学生慢慢地习惯于紧锁心扉,看似听话了,实质却与我们教育的实质背道而驰,越行越远。我们教育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孔子给予我们的四个字——寓教于乐。我们做到了吗?想想自己孩提时对老师的憧憬,只要能对我甜甜的一笑,无论他说什么我都会照做。反观现在,我们有多久没对学生甜甜一笑了?所以教师上课不能仅限于课堂,否則,教育的效果只会随着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开花,要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石,把知识的传授、做人的准则、能力的培养结合成一体,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初入校的中职生,往往都会比较彷徨,自卑。为了更好的让他们步入学习的正轨,调整好心态,平时应多注意学生的一点一滴,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样才能感觉到被认可被尊重。只有当学生的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满足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爱学生,就应该发自肺腑,从内心深处和他们对话,这不是居高临下的爱,而是不由自主,无微不至的,像朋友一般,交流、倾听: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面无表情,不是冷漠机械性地点头,而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回应;当气温骤降时,适时地提醒学生添加衣服,预防感冒;当周末放假时,一定得强调交通安全,注意车辆……虽然看似啰嗦,但字字都是关怀,让我们的爱变成空气,随时随地包裹着他们,这样,学生不仅把我们当老师,更是当作亲人。
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很大反差,“有教无类”,我们要一直坚守教育的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但往往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会情不自禁地偏爱优生,为了教学目标实行填鸭战术,慢慢脱离教育的初心。世上本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之间的禀赋,品行也各有差异,要让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学会发现,用公正的心态对待,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既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让他们能扬长避短,找到自信。
常言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港湾,在这个时候教师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把教师的影响发挥到更大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可信。学深为师,德高为范,正人先正己。如果我们自己的是非曲直,善恶义利方面都有些模棱两可,怎么能够担当树人的重任。在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的老师,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更迭,忘记他们的相貌,课堂上传授的内容,但曾经心灵触动的那一瞬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师的品格,会获得学生终生的尊重。我们往往在学生上会看到教师的“影子”,他们就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面镜子,非常的真实。所以,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都应该接受自己学生的检验。
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这非但不会影响你教师的尊严,相反会收获到学生的尊重和合作,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彼此间多一份包容,少一点隔阂。时时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声,这样也能让孩子爱教师、信教师、学教师。只有情感互通,才能理达,他们急需的是一位真正的引路人。“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使一些学生因为仰慕其魅力而喜欢其教授的课程,从喜欢、发展到热爱到痴迷。
三、避免说教,真心以待
教育学生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指责,也不是单纯的命令和说教,而是心灵的交流和沟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包容他们的错误,保持微笑,这才是“长者之风”。教师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倾听,学生犯下错误或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倾听,甚至八成是倾听,两成是帮助。切忌胡乱表态,滥用同情心,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教师显得浮夸和敷衍。凡事要适宜,过度就不好了。用心体会,设身处地,仔细斟酌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现如今,受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人云亦云,偶像崇拜等,容易受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三观不正,脱离实际。我们应该先调查,走访,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学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没有标准的范本,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照顾个中差异才是重中之重,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我记得在众多学生中,有名叫翟路的同学出现的状况最多。她是位性格乖巧的女生,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方面的各项要求都比较上心,但由于声音的沙哑,总是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别提为他们中职生量身定做的口语练习了。第一轮课前三分钟练习的时候,她红着脸在讲台上发了一个音就不敢再往下说,同学们善意的微笑,此时在她眼中看来也是嘲讽,让她心里更加抵触我们的口语练习。我想,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给她一点时间过渡。为此,我单独找她谈了几次。告诉她,上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紧张心理。
当第二轮课前三分钟演讲开始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给予她期待的眼光,热烈的掌声。站在台上的她,看起来还是那么的胆怯,脸上的红晕挂到了脖子根儿,紧咬着嘴唇,刹那间,大家都屏住了呼吸,而我,心情瞬间低落,想着之前的个别辅导看来没起到任何的作用。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颤抖的音符,阳光扯开了乌云的一道口子。三分钟于她可能是痛苦的,对于关心她的我们又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其实每个学生都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欣赏。教师的一次不经意的点头,一次淡淡的微笑,一句看似随意的表扬,都会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和茁壮成长的力量。我们要始终秉着教育的初心,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贾平凹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要想品其味,必得费其神。对待一本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不同内容的书,书中自有他们独到之处,作为读者,如何去读,如何把握尺度,找出每一处闪光点,这才是关键。只有在内心深处,尊重他們,欣赏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总之,教师要把学生的被动,仰视,转换成彼此间心灵的碰撞,擦出爱的火花。只有相信和尊重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与之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就会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润物细无声,用心会带来无数的感动,从而诞生出更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方春耕著.教育教学论文写作[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