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当,能大大地增强教学效果,但结合笔者近几年的课堂教研听课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课前备课时比较忽略对问题的精心设置,导致这种教学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提问;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爱这样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机智、风趣的人,你们说是吗?”:“这篇说明文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学生不需要思考,知道永远答 “对”、或“是”都没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教学道具,这种封闭式问题多了,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有时禁不住问问旁边机械回答“是”或“对”的学生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时,好多时候都会遇到学生张口支吾半天不知所云,让人啼笑皆非。
这些与老师提问的方式有关。比如有的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接一个的“连珠炮”似的问题让学生无处遁形,在同学的哄笑中面红耳赤坐下的学生下次绝对不敢再轻易举手了。还有的老师受教材教案的束缚,不敢放开手脚,好不容易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比较好的,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就当学生的思维才刚刚有那么一点点活跃,老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搬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工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个老师若把自己的提问方式常态化,学生总结出规律后,就懒得思考了,我们的“懒”学生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扼腕叹息。
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的提问是难免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从目前的课堂上来看,教师恰好非常忽略对课堂中要提的问题的精心设计。多数的问题都是即兴式的,显得尤为随意,所以那种“半成品”式的, “连珠炮”式的问题大量出现在课堂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避免提问的随意性,提出有促于教学的好问题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好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好的问题应难易适度
一个老师的课堂提问如果大都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简单做答,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思维惰性。但如果所设问题过难,远超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就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这样的问题显然也是不恰当的。所以好的问题它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的果子。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好的提问就应具备这样的功能。
二、好的问题应该富于启发性
我们来看看这算不算启发:某老师让学生观察天空,问学生:“你们头上是什么呀?”学生回答:“头发。”师问:“头发上呢?”生答:“帽子。”师问:“帽子上呢?”生(绞尽脑汁)答:“老鼠咬的两个洞。”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话,不注意就成了笑话中的主角。
三、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没有把文本读懂读透,上课前翻翻教参、教案,课堂上照本宣科,还指望他在课堂上提出高水平的问题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了解了好的问题应当具备的特点之后,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了,经研究发现,一个好问题的设置,应注意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适度适量原则
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好问题的特点,我认为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个原则,老师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就应结合本班学生知识、能力、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能起实效的问题,并在问题难易的度上及问题的数量上做充分的考虑。不要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在那些低效甚至失效的课堂提问环节上。
(二)整体结构优化原则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要有局部意识,更要有整体意识。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那就是应考虑到整篇课文、整个段落、问题应尽量前后呼应,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切忌问题的散、杂、乱、多。
(三)开启思维原则
前面举例时我们就谈到过启发,一个老师的课堂若都是让学生简单做答是与非的封闭式问题,那绝不可能开启发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想说,能让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设计出一些巧妙的开放式题目,让小小的问题变成一把激活学生思维的钥匙。
(四)趣味性原则
观察我们成年人所参加的培训讲座都不难看出,轻松、风趣的教学风格,生动、丰富的培训内容,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才是为参培者所喜闻乐见的。成年人尚如此,更何况那些十多岁的孩子,如果课堂上老是板着面孔的你问我答,学生迟早会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问题设置时应尽量有趣和有吸引力。
了解了好问题的特点与设计的原则,今后我们的提问就能避免些盲目与随意了。前苏联马赫穆托夫按照学生内部动机作用发挥的程度,把课堂提问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指明其摆脱出路的全部工作阶段;二级,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与教师一起来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论证;三级,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和论据独立证明假设;四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提出假设并加以论证,检验问题解答的正确性。
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我看到的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大多数应处于第一、二级阶段,马赫穆斯夫提出的这四个等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为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而努力!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语文;提问;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爱这样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机智、风趣的人,你们说是吗?”:“这篇说明文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学生不需要思考,知道永远答 “对”、或“是”都没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教学道具,这种封闭式问题多了,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有时禁不住问问旁边机械回答“是”或“对”的学生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时,好多时候都会遇到学生张口支吾半天不知所云,让人啼笑皆非。
这些与老师提问的方式有关。比如有的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接一个的“连珠炮”似的问题让学生无处遁形,在同学的哄笑中面红耳赤坐下的学生下次绝对不敢再轻易举手了。还有的老师受教材教案的束缚,不敢放开手脚,好不容易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比较好的,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就当学生的思维才刚刚有那么一点点活跃,老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搬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工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个老师若把自己的提问方式常态化,学生总结出规律后,就懒得思考了,我们的“懒”学生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扼腕叹息。
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的提问是难免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从目前的课堂上来看,教师恰好非常忽略对课堂中要提的问题的精心设计。多数的问题都是即兴式的,显得尤为随意,所以那种“半成品”式的, “连珠炮”式的问题大量出现在课堂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避免提问的随意性,提出有促于教学的好问题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好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好的问题应难易适度
一个老师的课堂提问如果大都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简单做答,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思维惰性。但如果所设问题过难,远超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就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这样的问题显然也是不恰当的。所以好的问题它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的果子。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好的提问就应具备这样的功能。
二、好的问题应该富于启发性
我们来看看这算不算启发:某老师让学生观察天空,问学生:“你们头上是什么呀?”学生回答:“头发。”师问:“头发上呢?”生答:“帽子。”师问:“帽子上呢?”生(绞尽脑汁)答:“老鼠咬的两个洞。”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话,不注意就成了笑话中的主角。
三、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没有把文本读懂读透,上课前翻翻教参、教案,课堂上照本宣科,还指望他在课堂上提出高水平的问题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了解了好的问题应当具备的特点之后,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了,经研究发现,一个好问题的设置,应注意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适度适量原则
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好问题的特点,我认为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个原则,老师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就应结合本班学生知识、能力、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能起实效的问题,并在问题难易的度上及问题的数量上做充分的考虑。不要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在那些低效甚至失效的课堂提问环节上。
(二)整体结构优化原则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要有局部意识,更要有整体意识。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那就是应考虑到整篇课文、整个段落、问题应尽量前后呼应,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切忌问题的散、杂、乱、多。
(三)开启思维原则
前面举例时我们就谈到过启发,一个老师的课堂若都是让学生简单做答是与非的封闭式问题,那绝不可能开启发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想说,能让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设计出一些巧妙的开放式题目,让小小的问题变成一把激活学生思维的钥匙。
(四)趣味性原则
观察我们成年人所参加的培训讲座都不难看出,轻松、风趣的教学风格,生动、丰富的培训内容,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才是为参培者所喜闻乐见的。成年人尚如此,更何况那些十多岁的孩子,如果课堂上老是板着面孔的你问我答,学生迟早会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问题设置时应尽量有趣和有吸引力。
了解了好问题的特点与设计的原则,今后我们的提问就能避免些盲目与随意了。前苏联马赫穆托夫按照学生内部动机作用发挥的程度,把课堂提问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指明其摆脱出路的全部工作阶段;二级,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与教师一起来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论证;三级,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和论据独立证明假设;四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提出假设并加以论证,检验问题解答的正确性。
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我看到的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大多数应处于第一、二级阶段,马赫穆斯夫提出的这四个等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为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而努力!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