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哲学研究》一书中。本文要从维特根斯坦对奥古斯丁图画的分析来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主要从语言的指称性、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语法的任意性对语言进行分析。
【关键词】奥古斯丁图画,指称性,语言与世界,语法任意性
引言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时期。前期主要论述语言与逻辑的关系,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后期则转变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代表作是《哲学研究》。本文主要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对奥古斯丁图画展开展开的一系列思考。
1.奥古斯丁图画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代表作《忏悔录》里,他有不少哲学论述。被维特根斯坦称为奥古斯丁图画的就是其中之一。奥古斯丁图画是:一,在语言学习者开始其学习语言任务时,就已经能够认识并且能够叫出事物的名称,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二,语言学习任务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学习者能够观察出每个事物所对应的名称;二是学习用正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
2.1 语言的本质问题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认为“当成年人称谓某个对象,同时转向这个对象的时候,我会对此有所觉察,并明了当他们要指称这个对象的时候,他们就发出声音,通过声音来指称它。[1]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把奥古斯丁的语言观归纳为:语言中的语词是对象的名称: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含义与语词一一对应;含义即语词所代表的对象。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语言观,即语言的“指称功能”。它确实适用于语言的部分情况,但这种对部分语言意义的解释并不能当做全部语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就此提出了一个例子,即“五个红苹果”例子。在此例子中,假设一个人拿着写着“五个红苹果”的条子去商店买苹果。到了商店,老板根据字条提示分别从抽屉中找到了苹果、红色的苹果、五个苹果。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苹果”、“红色”看成是语言的指称功能的体现。但当我们说到“五”这个量词时,我们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事物。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指称功能只是适合部分语言意义的解释,并不适合所有的语言的解释。为了更好地解释语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这个概念。但维特根斯坦却没有给出“语言游戏”的具体的定义。他既把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言的形式称为语言游戏,又“把语言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看做语言游戏”。[2]维特根斯坦认为没有哪种所谓的本质特征是为所有游戏所共有的,它们之间以“错综复杂的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相互联系并因此形成一个大的“游戏家族”。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家族象似性”。他认为语言也像游戏那样是形式多样的,语言的用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本找不出语言之间共有的特征。语言游戏是一种活动,它们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
2.2 意义在于使用之中
维特根斯坦认为奥古斯丁在理解语言的时候把语言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是不对的。他认为:“就我们使用意义这个词的大多数情况——虽然不是全部情况——来说,可以这样给它下定义: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3]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贯穿于语言的方方面面,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形式,归根结底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一部分。“生活形式”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有多少种生活形式,有多少种生活实践,就有多少种语言游戏。脱离了实际的生活,语言就无从使用,更别说语言的意义了。由于“生活形式”的不同,就决定了“语言游戏”的不同,从而语词的意义就不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曾五次提及“生活形式”。但他并没有给出“生活形式”的具体含义。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对此有多种的解释。根据韩林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历史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4]语言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语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游戏中,因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2.3 语言规则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贯穿于语言的方方面面。谈到“语言游戏”,就不能不谈语言规则。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各自的规则。例如球类和棋类游戏各自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都是根据各自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的。如果各类游戏失去了各自的规则,那么游戏就无从玩起了。与此相似,在进行语言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语言规则,那么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语言,语言将会变成一种不可理解的现象,利用语言进行交流也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游戏的规则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常常是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一边改变规则。如果我们改变了规则,一个词就会有另外的意义。改变规则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这个词的用法。如,淘宝店家在与顾客交流时使用的“亲”这个词。以前的使用中“亲”多是表示一个动作,即“亲”这个动作,或是与其他词构成一个形容词或名词。但是现在,“亲”在原来词义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类似于“你好”的打招呼的用语。这也很好的体现了语言规则的多变性。虽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在语言使用中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但他同时也反对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他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只有当某种协议占主导地位时,我们的语言游戏才能发挥作用”。[5]我们的语言本身是约定的,因此人们不能单独遵守规则,而必须按照同样的方式使用语言,这样语言游戏才能发挥作用。
3.结语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倾向。本文主要以奥古斯丁图画为代表,阐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奥古斯丁认为含义即语词的代表,即语言的指称功能;其在分析语言时脱离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确实有指称功能,但这并不是语言的本质。他认为语言就像游戏一样错综复杂,交叉相似,但却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语言之间只有家族相似性。另外他认为语言就像游戏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则,但这个规则是不确定的。随着规则的改变,词汇的意思也会发生改变。虽然本文没有完全诠释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观,但希望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家族象似性”等思想会对我们日常学习与教学,尤其是日常英语的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r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6)
[4]涂纪亮.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杨佑文.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11,(2)
[7]张领翠.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简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奥古斯丁图画,指称性,语言与世界,语法任意性
引言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时期。前期主要论述语言与逻辑的关系,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后期则转变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代表作是《哲学研究》。本文主要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对奥古斯丁图画展开展开的一系列思考。
1.奥古斯丁图画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代表作《忏悔录》里,他有不少哲学论述。被维特根斯坦称为奥古斯丁图画的就是其中之一。奥古斯丁图画是:一,在语言学习者开始其学习语言任务时,就已经能够认识并且能够叫出事物的名称,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二,语言学习任务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学习者能够观察出每个事物所对应的名称;二是学习用正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
2.1 语言的本质问题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认为“当成年人称谓某个对象,同时转向这个对象的时候,我会对此有所觉察,并明了当他们要指称这个对象的时候,他们就发出声音,通过声音来指称它。[1]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把奥古斯丁的语言观归纳为:语言中的语词是对象的名称: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含义与语词一一对应;含义即语词所代表的对象。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语言观,即语言的“指称功能”。它确实适用于语言的部分情况,但这种对部分语言意义的解释并不能当做全部语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就此提出了一个例子,即“五个红苹果”例子。在此例子中,假设一个人拿着写着“五个红苹果”的条子去商店买苹果。到了商店,老板根据字条提示分别从抽屉中找到了苹果、红色的苹果、五个苹果。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苹果”、“红色”看成是语言的指称功能的体现。但当我们说到“五”这个量词时,我们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事物。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指称功能只是适合部分语言意义的解释,并不适合所有的语言的解释。为了更好地解释语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这个概念。但维特根斯坦却没有给出“语言游戏”的具体的定义。他既把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言的形式称为语言游戏,又“把语言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看做语言游戏”。[2]维特根斯坦认为没有哪种所谓的本质特征是为所有游戏所共有的,它们之间以“错综复杂的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相互联系并因此形成一个大的“游戏家族”。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家族象似性”。他认为语言也像游戏那样是形式多样的,语言的用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本找不出语言之间共有的特征。语言游戏是一种活动,它们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
2.2 意义在于使用之中
维特根斯坦认为奥古斯丁在理解语言的时候把语言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是不对的。他认为:“就我们使用意义这个词的大多数情况——虽然不是全部情况——来说,可以这样给它下定义: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3]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贯穿于语言的方方面面,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形式,归根结底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一部分。“生活形式”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有多少种生活形式,有多少种生活实践,就有多少种语言游戏。脱离了实际的生活,语言就无从使用,更别说语言的意义了。由于“生活形式”的不同,就决定了“语言游戏”的不同,从而语词的意义就不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曾五次提及“生活形式”。但他并没有给出“生活形式”的具体含义。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对此有多种的解释。根据韩林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历史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4]语言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语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游戏中,因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2.3 语言规则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贯穿于语言的方方面面。谈到“语言游戏”,就不能不谈语言规则。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各自的规则。例如球类和棋类游戏各自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都是根据各自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的。如果各类游戏失去了各自的规则,那么游戏就无从玩起了。与此相似,在进行语言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语言规则,那么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语言,语言将会变成一种不可理解的现象,利用语言进行交流也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游戏的规则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常常是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一边改变规则。如果我们改变了规则,一个词就会有另外的意义。改变规则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这个词的用法。如,淘宝店家在与顾客交流时使用的“亲”这个词。以前的使用中“亲”多是表示一个动作,即“亲”这个动作,或是与其他词构成一个形容词或名词。但是现在,“亲”在原来词义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类似于“你好”的打招呼的用语。这也很好的体现了语言规则的多变性。虽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在语言使用中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但他同时也反对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他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只有当某种协议占主导地位时,我们的语言游戏才能发挥作用”。[5]我们的语言本身是约定的,因此人们不能单独遵守规则,而必须按照同样的方式使用语言,这样语言游戏才能发挥作用。
3.结语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倾向。本文主要以奥古斯丁图画为代表,阐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奥古斯丁认为含义即语词的代表,即语言的指称功能;其在分析语言时脱离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确实有指称功能,但这并不是语言的本质。他认为语言就像游戏一样错综复杂,交叉相似,但却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语言之间只有家族相似性。另外他认为语言就像游戏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则,但这个规则是不确定的。随着规则的改变,词汇的意思也会发生改变。虽然本文没有完全诠释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观,但希望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家族象似性”等思想会对我们日常学习与教学,尤其是日常英语的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r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6)
[4]涂纪亮.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杨佑文.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11,(2)
[7]张领翠.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简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