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散文除了能让我们发现美,睁开寻找美的慧眼外,散文里无穷无尽的知识,更是我们积累经验和启迪智慧的钥匙。散文教学,就是让学生积累知识和启迪智慧的过程。不要忽视散文的知识性特征,也是我们在取舍散文教学内容时的注意点。其实,不管是写景抒情说理的散文,还是记事写人咏物的散文,人们喜爱阅读的理由都离不开一个“美”字。正如散文一开始的名字那样,它叫美文,这是因为它总是和美有关。我们总会被散文那悠远意境美所折服,包括散文里的画面美、风景美、人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一篇好的散文,它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结合。阅读这样的散文,学生心灵能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升,感情也能得以丰富。
【关键词】情感美;生活美;人文美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文体中,散文所占的比例很大,当学生品味到散文的“美”,某种程度也就品味到语文的“美”。
一、读出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的美,在于对情感的解读。但不能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比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设计的很好,但学生没有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代替学生去分析。虽然课是上完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情感,比如《目送》一课的教学,有学生从龙应台的文字里解读出这样一句话: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由散文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他们发现了文本的内在美。但情感解读一定有一个度,不能超过界限。比如过多的提醒,就干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过分地强调,也会让学生丢失了自然地朗读的机会。比如《背影》这课,就不宜过度解读,有教师将文本的主题诠释为“生之背,死之影”,这个观点如果是学生解读出来的,可以给予鼓励,但如果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就没必要了。解读要与学生的情感对接起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可设计一个随堂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学写结合,由学悟写,由写促学。这一教学环节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培养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而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上所学的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法,从生活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以及由此“我”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三个问题着手,完成随堂练笔,很好地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样以《背影》为例,学生要能读出文字中作者浓烈的父子情感以及作者巧妙地写法,通过一系列的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父亲的整个情感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师生可以重点品味文章的第六小节,通过对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个性。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从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的衣服,知道当时的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当学生学会了、领悟了其中的精妙之处之后,教师让他们写同样题目的散文,他们就可以将朱自清先生的写法进行模仿与借鉴。这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创造,是语文能力的一种迁移。当学生写道:站在学校的阳台上,看见父亲远去的背影糅合在朝阳里,才知道父亲已不是朝阳,没有了伟岸,只有骨子里的那份坚强。很明显,只有教师在对朱自清的文章进行细致解读之后,在学生发现了原来文本的精彩与绝伦之后,才能学得其中的内在的情感美。
二、读出散文的“生活美”
大多散文都有浓烈的生活味道,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其中的生活味道。大多教师喜欢用参考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有时他们也很无奈,因为阅卷老师就死掐答案,平常不讲参考答案又不行。但是参考答案毕竟只是一个参考,教师决不能用它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首先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让散文的生活味道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更爱学习,更积极向上的情怀。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学生在默读一遍,又朗读一遍之后,他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们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这个感受带有他们自己童年的味道,自己生活的味道。他们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而不是什么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变换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到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上。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雪地捕鸟”中几个动词的精确性,教师就请学生根据本段内容上台表演。学生自己利用筛子、玩具鸟、绳子按照文中的描述搭建成捕鸟的场景,然后按照文中的描述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一个表演的过程,就是将作者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复制,也是将作者当时兴奋的表情进行回忆。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当时生活的美好。同样,当学生表演的时候,他们也能发现参与生活场景的那份美。
如果遇到写景的散文段落,教师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将生活的美画出来,尽量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去体验,也尽量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去讲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或许会更容易接受文本。画的时候,首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当学生依据《春》的描写,然后在纸上用彩笔展示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感知春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多彩与妩媚。
三、读出散文的“人文美”
散文包含万象,就它所展现的内容而言就可以分为历史散文、音乐散文、科学散文、地理散文、游记散文等。学生要从包罗万象的文字里读出散文的人文美,大多优美的散文包含许多学科,体现着作者独有的人文情怀。
人文美,体现在语言上,有些教师通常会不给学生独立朗读的时间。他们经常这样说: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能细细地去品味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就去讨论文字的美好。这样的讨论只是图个热闹,人云亦云,毫无意义。如《阿里山纪行》中“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作者以精彩美妙的语言,形成了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让他们进行再创造活动,以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边朗读边感受美好形象,边体悟作者的美妙情感,在审美中升华美的品格。
同样在解读时,教师要用人文的情怀去解读那份人文的关切。比如教师可以用音乐、用歌声去打动学生。事实证明这样做,既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很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渗透和教育。语文教学除了相应的知识传授外,就是它的教化功能,对人灵魂的唤醒,和对学生人文的培养。在教《背影》一课时,当教学的内容完成了,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看筷子兄弟的《父亲》。相信那个画面,会感动很多学生,很多学生会泪流满面。当师生一起品析歌词,一起唱这首歌时,学生很受震撼,且在后来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都会用到那些温情的歌词,相信他们在生活中会更加懂得去尊重父亲,珍惜生活。这样的解读,就让学生多了一份人文的味道,多了一份生活的体验。
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一提到春,学生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的春天,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这是让学生感受春的人文,感受古人对春天的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人们对春天的描写,同样也让他们回味无数个不同的春天,也在不断地改写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他们也想用最美的语言将春天描述。学生将春天的美好与回忆的甜蜜结合起来,他们想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所有的學生都能说出一两句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他们的思绪里流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他们抢答中跃然嘴边。教师启发说: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容量有限,今天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又是怎样。
结束语
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寻找“美”的过程,学生会找到流淌在文字里的那份语言美,那份作者真挚的情感美,那份人文关怀的美。当教师指导学生以“美”的方式去解读“美”的时候,发现整个课堂就是一篇美的散文,学生是“神”,其余是“形”。
【关键词】情感美;生活美;人文美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文体中,散文所占的比例很大,当学生品味到散文的“美”,某种程度也就品味到语文的“美”。
一、读出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的美,在于对情感的解读。但不能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比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设计的很好,但学生没有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代替学生去分析。虽然课是上完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情感,比如《目送》一课的教学,有学生从龙应台的文字里解读出这样一句话: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由散文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他们发现了文本的内在美。但情感解读一定有一个度,不能超过界限。比如过多的提醒,就干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过分地强调,也会让学生丢失了自然地朗读的机会。比如《背影》这课,就不宜过度解读,有教师将文本的主题诠释为“生之背,死之影”,这个观点如果是学生解读出来的,可以给予鼓励,但如果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就没必要了。解读要与学生的情感对接起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可设计一个随堂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学写结合,由学悟写,由写促学。这一教学环节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培养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而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上所学的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法,从生活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以及由此“我”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三个问题着手,完成随堂练笔,很好地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样以《背影》为例,学生要能读出文字中作者浓烈的父子情感以及作者巧妙地写法,通过一系列的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父亲的整个情感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师生可以重点品味文章的第六小节,通过对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个性。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从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的衣服,知道当时的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当学生学会了、领悟了其中的精妙之处之后,教师让他们写同样题目的散文,他们就可以将朱自清先生的写法进行模仿与借鉴。这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创造,是语文能力的一种迁移。当学生写道:站在学校的阳台上,看见父亲远去的背影糅合在朝阳里,才知道父亲已不是朝阳,没有了伟岸,只有骨子里的那份坚强。很明显,只有教师在对朱自清的文章进行细致解读之后,在学生发现了原来文本的精彩与绝伦之后,才能学得其中的内在的情感美。
二、读出散文的“生活美”
大多散文都有浓烈的生活味道,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其中的生活味道。大多教师喜欢用参考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有时他们也很无奈,因为阅卷老师就死掐答案,平常不讲参考答案又不行。但是参考答案毕竟只是一个参考,教师决不能用它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首先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让散文的生活味道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更爱学习,更积极向上的情怀。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学生在默读一遍,又朗读一遍之后,他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们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这个感受带有他们自己童年的味道,自己生活的味道。他们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而不是什么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变换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到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上。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雪地捕鸟”中几个动词的精确性,教师就请学生根据本段内容上台表演。学生自己利用筛子、玩具鸟、绳子按照文中的描述搭建成捕鸟的场景,然后按照文中的描述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一个表演的过程,就是将作者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复制,也是将作者当时兴奋的表情进行回忆。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当时生活的美好。同样,当学生表演的时候,他们也能发现参与生活场景的那份美。
如果遇到写景的散文段落,教师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将生活的美画出来,尽量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去体验,也尽量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去讲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或许会更容易接受文本。画的时候,首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当学生依据《春》的描写,然后在纸上用彩笔展示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感知春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多彩与妩媚。
三、读出散文的“人文美”
散文包含万象,就它所展现的内容而言就可以分为历史散文、音乐散文、科学散文、地理散文、游记散文等。学生要从包罗万象的文字里读出散文的人文美,大多优美的散文包含许多学科,体现着作者独有的人文情怀。
人文美,体现在语言上,有些教师通常会不给学生独立朗读的时间。他们经常这样说: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能细细地去品味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就去讨论文字的美好。这样的讨论只是图个热闹,人云亦云,毫无意义。如《阿里山纪行》中“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作者以精彩美妙的语言,形成了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让他们进行再创造活动,以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边朗读边感受美好形象,边体悟作者的美妙情感,在审美中升华美的品格。
同样在解读时,教师要用人文的情怀去解读那份人文的关切。比如教师可以用音乐、用歌声去打动学生。事实证明这样做,既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很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渗透和教育。语文教学除了相应的知识传授外,就是它的教化功能,对人灵魂的唤醒,和对学生人文的培养。在教《背影》一课时,当教学的内容完成了,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看筷子兄弟的《父亲》。相信那个画面,会感动很多学生,很多学生会泪流满面。当师生一起品析歌词,一起唱这首歌时,学生很受震撼,且在后来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都会用到那些温情的歌词,相信他们在生活中会更加懂得去尊重父亲,珍惜生活。这样的解读,就让学生多了一份人文的味道,多了一份生活的体验。
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一提到春,学生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的春天,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这是让学生感受春的人文,感受古人对春天的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人们对春天的描写,同样也让他们回味无数个不同的春天,也在不断地改写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他们也想用最美的语言将春天描述。学生将春天的美好与回忆的甜蜜结合起来,他们想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所有的學生都能说出一两句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他们的思绪里流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他们抢答中跃然嘴边。教师启发说: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容量有限,今天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又是怎样。
结束语
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寻找“美”的过程,学生会找到流淌在文字里的那份语言美,那份作者真挚的情感美,那份人文关怀的美。当教师指导学生以“美”的方式去解读“美”的时候,发现整个课堂就是一篇美的散文,学生是“神”,其余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