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湾:风云再起?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30日越南总理阮晋勇在河内东亚峰会闭幕时表示,越南计划向外国海军重新开放金兰湾港口设施。他说,在金兰湾港口设施的中心,越南将做好准备为来自所有国家的海军舰船提供服务,包括向潜艇提供服务。他还表示,越南是有偿提供港口服务设施,接受服务的国家必须付费,而这些设施将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完成。这个重要消息,立即牵动了各方的神经。
  在此前的10月6日,俄罗斯媒体援引俄海军司令部官员消息称,俄罗斯准备重新启用位于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俄海军已经完成了相关建议的起草工作,如果这个决定得到俄罗斯政府的批准,俄海军将在未来三年之内重新启用金兰湾海军基地。
  针对此,越南外交部于10月12日表示,不与外国合作把金兰湾用于军事目的。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阮芳娥称:“越南已多次声明,不与外国合作使用金兰湾于军事目的,而将开发金兰湾地区的潜力,服务于建设和保卫国家的事业。”
  但仅仅过了二十天,越南的态度就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不仅仅是俄罗斯,近年来美国也曾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多次表示要重返金兰湾。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多次高调宣示“重返东南亚”。今年8月美军“华盛顿”号航母访问越南之际,外界也有针对“金兰湾会否成为美军航母的落脚地”的猜测。面对美俄对这一地区的再次青睐和越南放出的将向外国海军重新开放的表示,人们不由得会问:为什么金兰湾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如果再次开放又将对周边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极具军事价值的天然良港
  
  金兰湾位于越南东南海岸庆和省境内,在北纬12度线上,水域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金兰湾水深16~25米,最深处达32米,万吨轮可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船约40艘或4万吨以下的舰船100余艘。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东南亚地区最大和最便利的深水港口之一。
  整个金兰湾被高约400米的山岭环绕,制高点极易布防,可以部署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的高射炮群。金兰湾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距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航线只有一小时航程,由此可以控制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还可以对印度洋北部地区、波斯湾、东海和南海进行电子监控。另外,金兰湾内拥有大量适合饮用的淡水,对于军队驻扎非常便利。
  正是由于金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年来这里成为大国轮流坐庄的军港,众多军事强国曾以此为海军基地。最早是法国殖民者19世纪开始开发金兰湾的军事用途。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船只曾在金兰湾短暂停留,进行燃煤补给。1935年,法国开始在此修建海军基地。二战期间,金兰湾被日本占领,成为其入侵马来西亚和荷属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基地。二战后,1945年到1954年,法国进驻。1965年至1967年越战期间,美国斥资3亿多美元对金兰湾进行扩建,使其成为美军在东南亚的巨大陆海空联合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越战结束后,美国人被迫撤离了金兰湾。1975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四年后,河内将金兰湾无偿租借给苏联,租期25年。
  
  曾是苏联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南北统一,军事实力大幅提升。同时苏越关系迅速升温。而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从1976年起,苏联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平均每年为10亿美元,越南对苏联的依赖性日益加大。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作为苏越结盟的重要条件之一,越南在1979年将金兰湾基地交由苏联使用,双方签订了为期25年的租约。
  进入金兰湾使苏联在西太平洋的前哨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推进到南海和暹罗湾,向南延伸了2000海里,逼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
  自1979年以来,苏联先后对金兰湾基地的码头、机场进行了扩建,部署了海军补给设施和电子侦听装备。1984年初,苏联将其海军陆战队一个营的兵力部署于金兰湾。第二年,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成立了联合军事基地司令部,并配备了各种侦察设备和人员。到这一年年底,金兰湾基地已成为苏联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远航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苏联军舰都在这里加油、补给和修理,常驻金兰湾基地的苏军人员及家属达一万余人。美国情报部门称该设施是“苏联境外第三大设施”。
  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苏联开始从该基地进行军事收缩。1988年4月,苏联海军撤出了在南海值勤的导弹巡洋舰,此后基本上停止了向那里派驻大型水面作战舰只。1989年10月,苏联撤出了驻金兰湾的通信指挥舰,并撤走了海军陆战营的部分人员和装备。1988~1991年上半年,苏联海军在金兰湾只保持了10~15艘舰船。1991年下半年,太平洋舰队又从金兰湾撤走了约四分之三的军舰和飞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它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但当时其经济已陷于崩溃边缘,根本无力负担维持海外基地的昂贵费用。事实上,俄军驻留后期,金兰湾基地已经人去楼空,设施大部分老化或毁坏,机场跑道已无法保证飞机安全起降。2001年俄羅斯决定不再续租,第二年,俄军分批撤离金兰湾,基地随即被越南政府收回。
  2001年6月,越南总理潘文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海军撤离金兰湾后,越南将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将金兰湾用作军事基地。
  
  美俄再次角逐
  
  几十年来,俄罗斯对金兰湾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冷战时期,这里曾是苏联海军抗衡美国海军的战略支点。苏联太平洋舰队以金兰湾为桥头堡,将力量投射到中国南海和印度洋,设在当地的情报站能追踪航行于南海深处的舰艇,并监控美军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
  对于此次俄重提返回金兰湾,俄海军人士表示,此举可保障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活动,能帮助俄海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打击海盗。俄罗斯前海军参谋长科拉夫前科说,如果俄罗斯仍然把自己看成是海洋大国,俄海军重返金兰湾是必然的举动。一名俄罗斯国防部前高级将领说,如果能重返金兰湾,那意味着俄罗斯取得了一次巨大的地缘政治胜利。而一名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说,从经济上考虑,俄罗斯支付金兰湾的租赁费用将比海军派遣补给船随同军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活动更便宜。
  俄罗斯《独立报》援引海军消息来源的话说,俄罗斯这次会以租赁的形式返回金兰湾。租赁期将至少达25年,而且租赁期满后可延长。
  有俄罗斯媒体认为,越南最近从俄罗斯购买了大批潜艇和水面舰艇以及海军战斗机,这些武器装备可能部署在金兰湾,不排除俄罗斯同越南共同使用金兰湾的可能。
  分析人士认为,时隔八年,俄罗斯重提返回金兰湾,包含了俄罗斯欲重振大洋雄风的决心。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恢复,俄罗斯开始伸出收回了多年的海空战略巡弋触角,积极“收复失地”。也有军事问题专家认为,俄罗斯打金兰湾这张牌,是对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的一个战略回应。
  而金兰湾也是美国梦想中的一个“楔子” 。因为对美国来说,金兰湾的位置比新加坡樟宜、日本横须贺、韩国釜山、关岛阿普拉等基地都更靠近南海“热点区域”。
  1965年至1967年越战期间,美国曾斥资3亿多美元扩建金兰湾,使其成为美军在东南亚的巨大陆海空联合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美国在越战结束被迫撤离后,仍一直希望重返金兰湾。
  早在1994年,时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理查·马克就曾向越方提出在金兰湾重开军事基地的问题。1995年美越关系正常化后,美军不断放风希望重新返回越南。2001年10月,俄总统普京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宣布放弃金兰湾军事基地后,美国立即派各路人马考证这一消息的真伪。2002年1月美军太平洋总司令丹尼斯·布莱尔出访越南时,非常直接地提出美国希望租用金兰湾基地。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多次高调宣示“重返东南亚”,关于美军有意进驻金兰湾的传言不时出现。而且,深知金兰湾军事战略价值所在的美国,始终把坚持金兰湾基地的“使用权”作为发展与越南关系的一个筹码。2010年3月底,美军一艘弹药船在靠近金兰湾的越南云峰湾进行了16天的维修,再度引起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曾发表报告称,美国若租下金兰湾,就等于扼住了南海咽喉;金兰湾对南海任何岛礁的控制力,都高于中国现有海军基地。美国重打金兰湾的主意,是为了在南海打入一个“楔子”,加强对中国的“岛链”遏制力。
  金兰湾是越南的战略要地,也是其周旋于几个大国之间的一个重要筹码。有评论认为,与越南拥有长期军事合作关系的俄罗斯,要比美国更具优势。不过,如果美国得到了金兰湾,就完成了韩国—日本—中国台湾—金兰湾的基地链建设,也就等于是把军事基地建在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大门口。
其他文献
“放”: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词    2009年“7.5”事件之后,世人都在关注新疆的未来走势,国外很多人都在议论中国是否会继续延续开放新疆的政策,是否就此“关闭”新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新疆不仅不会被“关闭”,而且会进一步加大改革、发展和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推行向西开放的战略。  新疆的开放不仅仅是新疆本身的问题,新疆的发展战略是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新疆
●车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三十五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下半年时这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30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们有理由庆祝,但30年后会怎样?乐观的说法是我国经济还能保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强劲增长,悲观的说法是经济增长将会持续但增速会放慢在西方,多年来一直有人断言中国经济将会崩溃,只是这种预言没有实现,反而是许多西方国家自己处于经济萧条中  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似
卡扎菲该死吗,该这样死吗    对话:卡扎菲,到底是个什么人  章迪禹(以下简称“章”):10月20日卡扎菲死讯传出的同时,对他的死因就出现了很多说法、疑问和争议。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是死了,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死去的。或许对利比亚过去的反对派、现在的当政者“过渡委”及其支持者来说,对西方一些人来说,这个消息“大快人心”,但是对我来说,说真的,他的死让我心情复杂、难以名状。毕竟几十年来他在阿拉伯世界、
蔡英文一旦胜出,它的意义不只是台湾政权的再次轮替,不只是台湾民主选举机制的日益成熟,而是台湾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刻变化,更是台湾灾难的开始。这是台湾政治的反讽,更是台湾的悲哀。    2011年4月27日,蔡英文在民进党内初选民调中险胜老将苏贞昌,成为台湾2012年“大选”民进党“总统”候选人,2012年台湾“大选”将呈现出人们预期的“双英之争”。蔡英文作为一个形象清新的女性,在选民结构“蓝消绿长”的
在南中国海东部,有一个三角形的珊瑚环礁,温暖的海浪舔着环礁的珊瑚,浪花飞溅处露出成片的珊瑚石。阳光下。那礁石射出触目的金光。这就是我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黄岩岛。  黄岩岛,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西距西沙永兴岛约330海里,西北距海南岛约508海里,北距广州约600海里,东距菲律宾苏必克湾约145海里,地处马六甲海峡至台湾,巴士海峡的南海航线要道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5年1月,中
当卡扎菲死讯传开,西方领导人弹冠相庆的时候,对利比亚干涉行动期间不断酝酿的“奥巴马主义”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英国《金融时报》10月2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主义开始成形”的文章,称赞其为“一种新形式的干涉主义,即高科技、低预算、政治上精明同时又使美国的影响力最大化、政府支出最小化”。  历史上,用总统的名字命名美国外交某项政策的传统由来已久,不过近几十年来这种流俗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基本上只要出一
“美国人民派我们来代表他们发声,他们清楚这些声音时常汇集为大声争论,但同样希望我们可以避免采取令人不快的方式表示不认同。美国人民希望华府少些党争,但这里的每个人都清楚如果多数党选择改变终止民主讨论的规则,那么只会带来更为糟糕而残酷的斗争与僵局。”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诺如此强硬地回应着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关于将停止“冗长发言”的60票规则改为简单多数即51票的动议。在即将拉开大幕的第113
贫富差距与民生问题将成为马英九连任的重大挑战。  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核危机,在台湾引发了一系列内在与外延的政经效应,并出现新的“反核运动”,使原本争议不断的核电与核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汉给台湾核电与经济发展蒙上新的阴影,而且成为了民进党的政治斗争工具、马英九当局的新挑战,其后续发展可能影响未来的“总统”大选。    绿营“借核打马”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引起了全球对核安全的关
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西亚北非动荡局势发表演讲,就巴以问题提出“以巴边界应当以1967年前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这一看似“公平”的言论却引起“铁杆盟友”以色列的强烈不满。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严辞拒绝,并直截了当地告诉奥巴马:这种“建立在幻想之上的和平最终将撞碎在中东现实的岩石上”。  那么,何为1967年前边界线?它对以巴双方、特别是
台湾问题显然是中国的内政议题与核心利益所在,但在这一问题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美国都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因而可谓是穿越冷战的中美心结。  从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宣布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算起,到1955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军事关系愈发紧密,不仅迟滞了大陆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而且不断制造所谓“反攻大陆”的军事挑衅。除了军事战场上的斗争,中美两国也在外交舞台上围绕台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