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并在诵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优秀诗文。 1999年春节,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毋庸置疑,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让经典诗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彰显它的魅力呢?以下是笔者在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时常用的几个做法。
一、引导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几年来我们利用每天早读时间、课前三分钟和课外等时间段引导学生以"跟我读"、"我来读"、"相互读" 方式诵读,日积月累,学生们的阅读量(经典语段的原文再加上注释)少则几百字,多则一至两千字。在诵读中他们不断地碰到不认识字词,孩子们借助字典、老师、同学、家长等自主识字,识字量比没有课题实验的班级多了很多,此外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把诵读过的内容摘抄下来。几年来,学生们所做的读书笔记少则两本,多则五到六本。为他们平时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经典句子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学生在的经典诵读后在表达上的进步。随着经典诵读深入开展,中高年级的学生作文时咬着笔杆、托着腮帮,或搔头挠耳的窘态少了,那些酷似干巴巴的几条筋、反来复去"瘪三"似的文章,也慢慢换成了自然引用到经典的句子。三年级学生苏怡在自己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猴认错》里是这样结尾:猪大叔拍拍小猴的肩膀说:"俗话说:’过能改,归于无。’小猴,你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很棒呀!"看到老师在带头做某项工作时,就有学生送上一句:"老师,您这是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吗?"近几年来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会考中,学生的作文得分上均比以往提高了很多,作文在27分以上(满分30分)的学生占90%。
二、拓展教材,让经典诗文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性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为了让孩子们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养德行,学做人。我们在用好教材同时,注意利用教材进行拓展,让经典诗文时刻陪伴着学生的成长。如在每一册教材前面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我们会插入有关好习惯的名人名言:良好的习惯永远是一个人成功的法宝;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等名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又如三年级上册教材《掌声》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授完课,我们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通过这些经典的句子让孩子们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在家里,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学校,同学中有困难应给予帮助。再如四年级下册语文《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教育学生做人要恪守信用。授完课,我们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和《论语》里面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最为宝贵的品质。
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经典句子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们来说,它们真的是"进我耳,入我心",并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班里如果谁忘了带笔,就有学生借给他,如果忘了带书,同桌就会把书放在中间两人一起看一本。三(3)班的谢积轩不小心摔断了手,班里的同学知道后,有的捐钱给他买营养品补身子,有的则帮他每天抄写当天的作业题,减轻他的作业难度。是经典诗文在引领孩子们,努力做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三、因势利导,让经典诗文成为学生自我反省的导航
叶圣陶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根据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用《弟子规》和《论语》这两本书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如班级中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我们就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明白了的道理,慢慢地班级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少了,甚至消失了。六(2)班的梁谋一向是个手脚不怎么干净的学生,学生们都不喜欢她,自从读了《弟子规》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后,她的偷窃行为慢慢少了,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没有学生再到老师这来告她的状了。
又如有时同学之之间有争吵,甚至动手打人。我们就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这些经典句子诵读中,他们那涨红了的脸渐渐地平静下来。是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有爱心了。五(2)班的刘运东同学读了《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后感受颇深,他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尽可能不与那些误解他的同学发生冲突,改正了他那动不动就挥小拳头的不良行为,努力做小君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赏识能力得到提高,是非观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大量诵读经典诗文使我们的孩子语言底气更足了。有了底气,就有灵气。这就是经典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经典诗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
毋庸置疑,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让经典诗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彰显它的魅力呢?以下是笔者在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时常用的几个做法。
一、引导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几年来我们利用每天早读时间、课前三分钟和课外等时间段引导学生以"跟我读"、"我来读"、"相互读" 方式诵读,日积月累,学生们的阅读量(经典语段的原文再加上注释)少则几百字,多则一至两千字。在诵读中他们不断地碰到不认识字词,孩子们借助字典、老师、同学、家长等自主识字,识字量比没有课题实验的班级多了很多,此外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把诵读过的内容摘抄下来。几年来,学生们所做的读书笔记少则两本,多则五到六本。为他们平时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经典句子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学生在的经典诵读后在表达上的进步。随着经典诵读深入开展,中高年级的学生作文时咬着笔杆、托着腮帮,或搔头挠耳的窘态少了,那些酷似干巴巴的几条筋、反来复去"瘪三"似的文章,也慢慢换成了自然引用到经典的句子。三年级学生苏怡在自己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猴认错》里是这样结尾:猪大叔拍拍小猴的肩膀说:"俗话说:’过能改,归于无。’小猴,你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很棒呀!"看到老师在带头做某项工作时,就有学生送上一句:"老师,您这是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吗?"近几年来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会考中,学生的作文得分上均比以往提高了很多,作文在27分以上(满分30分)的学生占90%。
二、拓展教材,让经典诗文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性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为了让孩子们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养德行,学做人。我们在用好教材同时,注意利用教材进行拓展,让经典诗文时刻陪伴着学生的成长。如在每一册教材前面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我们会插入有关好习惯的名人名言:良好的习惯永远是一个人成功的法宝;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等名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又如三年级上册教材《掌声》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授完课,我们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通过这些经典的句子让孩子们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在家里,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学校,同学中有困难应给予帮助。再如四年级下册语文《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教育学生做人要恪守信用。授完课,我们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和《论语》里面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最为宝贵的品质。
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经典句子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们来说,它们真的是"进我耳,入我心",并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班里如果谁忘了带笔,就有学生借给他,如果忘了带书,同桌就会把书放在中间两人一起看一本。三(3)班的谢积轩不小心摔断了手,班里的同学知道后,有的捐钱给他买营养品补身子,有的则帮他每天抄写当天的作业题,减轻他的作业难度。是经典诗文在引领孩子们,努力做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三、因势利导,让经典诗文成为学生自我反省的导航
叶圣陶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根据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用《弟子规》和《论语》这两本书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如班级中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我们就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明白了的道理,慢慢地班级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少了,甚至消失了。六(2)班的梁谋一向是个手脚不怎么干净的学生,学生们都不喜欢她,自从读了《弟子规》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后,她的偷窃行为慢慢少了,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没有学生再到老师这来告她的状了。
又如有时同学之之间有争吵,甚至动手打人。我们就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这些经典句子诵读中,他们那涨红了的脸渐渐地平静下来。是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有爱心了。五(2)班的刘运东同学读了《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后感受颇深,他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尽可能不与那些误解他的同学发生冲突,改正了他那动不动就挥小拳头的不良行为,努力做小君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赏识能力得到提高,是非观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大量诵读经典诗文使我们的孩子语言底气更足了。有了底气,就有灵气。这就是经典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经典诗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